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
2024-06-03孟猛尤剑刘晨晖等
孟猛 尤剑 刘晨晖等
关键词: 健康信息; 采纳行为; 综述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4.06.013
〔中图分类号〕G25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 (2024) 06-0157-11
伴随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跃迁,公众健康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并围绕健康话题产生了系列举措。《“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1] 和《“十四五” 国民健康规划》[2] 等在政府层面为保障社会公众健康提供了政策指南, 而用户个人则是基于自身和家庭成员健康的考虑, 运用个人经验或采纳其他健康信息开展相应的健康行为。健康信息采纳行为不仅是用户个人主要健康行为之一, 而且是情报学领域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此, 开展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既丰富了健康信息学、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 又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综合现有研究, 未形成对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 为全面且深入了解国内外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现状, 笔者检索了多个中外文数据库: 国外文献选取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Direct 和Taylor & Francis 3 个外文数據库, 分别检索题名、关键词及主题中含有“Health Information”,并含有“Seek? ” 或“Search? ” 或“Retrieval” 或“Select? ” 或“Evaluat? ” 或“Absorb? ” 或“Ab?sorption” 或“Utiliz? ” 的文献; 国内文献选取知网、万方、维普3 个中文数据库, 分别检索题名、关键词及主题中含有“健康信息”, 并含有“寻求” 或“搜索” 或“搜寻” 或“检索” 或“选择” 或“评价” 或“吸收” 或“利用” 的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3 年7 月1 日。经剔除会议通知、征稿启事、人物推介等学术性不强且相关性较小的检索结果, 最后共得到96 篇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 本文参照“信息采纳” 决策过程型释义对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 归纳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结果变量的主要表现形式, 以及概括性地总结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理论模型的发展和衍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对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论述和展望。
1 概念界定与表现形式
1.1 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概念界定
从说文解字的视角看, “信息采纳” 包含了“信息” 和“采纳” 两个构成词汇, 可以解释为对信息的采纳。目前, 学术界对于信息采纳的解释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但对其含义的解释可大致分为现象描述型释义和决策过程型释义两种类型。现象描述型释义聚焦于信息采纳行为特征的描述, 强调对信息接受并依据信息产生某些行为。譬如, SussmanS W 等[3] 和Nguyen A 等[4] 基于网络环境对用户采纳信息现象作出描述性解释说明, 强调了信息采纳和信息利用的相关性。Cheung C M K 等[5] 认为, 信息采纳是用户有目的地利用信息。决策过程型释义更加聚焦“采纳”, 认为信息采纳是用户在诸多信息中作出选择、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宋雪雁[6] 认为,信息采纳连接了信息寻求、检索、选择和吸收等阶段, 本质上是一种决策行为, 表现的结果为吸收和利用信息。耿荣娜[7] 提出信息采纳是用户信息需求触发动机驱动下的信息搜寻、整合、选择、评价、吸收和利用的全过程。本研究倾向认同决策过程型释义, 并认为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是指用户根据自身需要, 对健康信息检索结果的分析、选择、总结和利用的信息行为, 既包括对健康信息检索结果的思考阶段, 也包括利用健康信息开展相应生产生活活动的实际行为。
1.2 健康信息采纳行为表现形式
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可被视为对采纳的信息类型加以限定, 解释为对健康信息的采纳。回顾文献发现, 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结果变量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健康信息采纳的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 如表1所示。行为意愿是指用户在健康信息理解和吸收基础上, 为达到某一健康水平所表现出对信息采用的主观愿望和意图, 该部分主要包括在线健康社区[8-9] 和社交媒体[10-11] 的健康信息采纳意愿研究。实际行为是指用户在理解和吸收健康信息的基础上, 根据信息内容开展系列健康活动的具体行为,如HPV 疫苗接种[12] 。
2 理论模型衍化
迄今为止, 学术界未形成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经典模型, 几乎所有研究都是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19]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20] 、信息采纳模型(Information Adoption Model, IAM)[3] 等若干经典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抽取部分或全部要素,基于特定的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组合形成的结构和实证模型。不同研究中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的使用场景具有很强的个性化, 突出个性化场景解释度高, 同时兼备经典模型基本框架的特点。但是经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 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的产生并非简单地在经典理论和模型中抽取相关变量, 而是具有明显的理论发展和衍化规律, 大致分为3 种衍化路径: 以UTAUT 为代表的信息系统采纳理论模型衍化路径——主体脉络, 以IAM 为代表的信息采纳基础模型衍化路径——骨干脉络, 社会学、心理学和信息系统领域的其他经典模型衍化路径——辅助脉络, 如图1 所示。
化路径——主体脉络
2.1.1 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 Fishbein M 等[21] 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该理论系社会心理学领域十分重要的理论之一, 较大程度上揭示了动机与信息行为的关系。在健康信息采纳行为领域, 相关研究借鉴了TRA 的内在逻辑。譬如, 曹丹[22] 将TRA 中主观规范具象为平台规范,行为意向具象为信息采纳意愿, 实际行为具象为信息采纳行为, 并结合其他因素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研究发现,信息采纳意愿在用户维度、平台维度与实际信息采纳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虽然TRA 具有如此多的理论优势, 但是该理论仅适用于行为主体运用意志控制的情境, 存在理论普适度较低的局限性。为解决此问题, Ajzen I[23]提出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TPB 是在TRA 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 以此表征用户对某信息行为可以进行控制的程度[24] 。目前, TPB 被广泛应用于健康信息采纳行为领域。譬如, 刘鹏等[14] 基于TPB, 构建了在线健康社区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意向影响因素模型, 实证分析发现同质性和感知风险对健康社区用户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显著。张少彤[25] 将TPB 中的行为态度具象为健康关注, 主观规范具象为感知期望和社会影响, 感知行为控制具象为感知威胁和感知风险, 实证结果显示, 健康关注、社会影响、感知期望和感知威胁对公众的HPV 疫苗信息采纳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 刘萌萌[24] 采用TPB 也发现类似结论。
2.1.2 社会认知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1986 年, 社会认知行为主义流派代表学者Ban?dura A[26] 提出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 该理论强调用户行为受到个体认知和所处环境的影响, 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个体认知, 并且用户行为、个体认知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三元交互” 的动态模型[27] 。个体认知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自我效能, Bandura A[28]将其解释为用户对自己能力可以完成某种行为的自信程度; 二是结果预期, 即完成特定行为结果的个人信念[26] 。在健康信息采纳行为领域, 借鉴SCT的研究成果颇丰。例如, 韩世曦等[29] 在探究数字青年微信公众平台健康信息采纳意愿时, 引入SCT的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 实证结果显示, 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正向影响健康信息采纳意愿。Lee S Y等[30] 从122 名被诊断患有乳腺癌的女性身上收集数据, 研究发现健康信息的使用受到自我效能的影响。此外, 还有研究发现, 健康自我效能部分中介了感知情感支持、健康关注和感知用户信任对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31] 。
Rogers E M[32] 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 该理论认为新鲜事物的传播前期表现缓慢, 当突破某阈值后则会快速传播, 直到整个系统内绝大多数用户已经采纳该创新时, 扩散速度变缓, 达到理论饱和, 由于采纳创新的用户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S 曲线变化, 因此亦被称为创新扩散S 曲线理论。IDT 被证实在公共健康领域具有实用性和价值, 是促进社区内健康信息传播的宝贵工具[33] 。Ni Z 等[34] 采用IDT 探究了自闭症患者群体中饮食干预方法的采纳行为, 研究发现, 处于不同采纳水平的家庭照顾者关注不同的主题, 与意见领袖的互动显著影响健康信息采纳行为。
2.1.3 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
20 世纪80 年代末, 为了解释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 Davis F P[35] 将TRA 和TPB 中的理论逻辑引入信息系统领域, 并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自TAM 提出后,在健康信息采纳行为领域, 学术界以TAM 为基础开展了广泛研究。Huang J C[36] 采用TAM 构建了医疗信息采纳模型, 實证分析发现,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益处、感知疾病威胁、感知行动障碍、外部行动线索和内部行动线索均显著影响使用态度,进而影响使用意向。陈安琪[37] 在探究孕妇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时引入TAM, 研究结果显示, 信息易获取、信息解决力、情感认知和信息免费均显著影响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此外, Kim N E 等[16] 研究发现,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感知可信度对个人使用互联网健康信息均有显著影响。
不同的理论模型在相应的应用场景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但在其他场景解释力一般, 为提高模型的普适度, Venkatesh V 等[38] 提出了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Technology, UTAUT)。在健康信息采纳行为领域,应用UTAUT 的研究成果颇丰, Hoque R 等[39] 基于UTAUT 探究了影响老年用户采纳移动健康服务意愿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 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技术焦虑和拒绝改变对用户采纳移动健康服务的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陈小霖[40] 将UTAUT 引入健康类微信公众号信息采纳意愿研究中, 实证分析发现, 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信任、来源可信度、信息质量显著影响信息采纳意愿。此外, Li P F 等[9] 研究发现,在线问答社区用户健康信息采纳意愿受到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力和促进条件的显著影响。
2.2 以IAM 为代表的信息采纳基础模型衍化路径——骨干脉络
2.2.1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Petty R E 等[20] 于20 世纪80 年代提出了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亦称双路径模型。由于ELM 可以很好地解释用户态度的变化, 因而成为学术界最受欢迎的说服理论之一。Zhou T[41] 采用ELM 探究了在线健康社区(Online Health Community, OHC)用户信息采纳意愿, 研究发现信息因素和社会互动均会影响采纳意愿。此外, Zhou T[8] 还发现OHC 用户信息采纳意愿受中心线索(论证质量)和外围线索(来源可信度和情感支持)的影响。Huo C 等[18] 以ELM 为基础探究了社交媒体中健康知识采纳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 感知知识质量、感知知识共识和感知来源可信度通过中介信任对健康知识采纳产生正向影响。在HPV 健康短视频信息采纳行为研究中, 张菲菲[42] 发现ELM 中心路径下的论据质量和边缘路径下的信源专业性与媒介丰富度显著影响HPV 疫苗行为意愿。
2.2.2 信息采纳模型
2003 年, Sussman S W 等[3] 通过整合TRA、TAM和ELM, 提出了信息采纳模型(Information AdoptionModel, IAM)。在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领域, IAM一直是诸多研究采用的信息行为模型, 亦是被选择应用到不同健康信息采纳研究场景的经典模型。比较典型的研究: Wang Z 等[43] 根据IAM, 从信息质量和信息来源可信度两个方面, 提取了10 个信息特征, 研究结果发现所有信息特征均与采纳行为有关。Liu J 等[44] 将IAM 应用到在线心理健康社区用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中, 发现信息质量方面的社会经验话题、情感表达话题和帖子情感强度, 以及信息源可信度方面的发帖人的身份和影响力都与在线心理健康社区中帖子的点赞和转发次数呈显著正相关。莫敏等[45] 以IAM 为基础, 构建了在线问诊信息用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研究发现, 医生专业性、平台易用性、信息内容质量、服务态度和信息表达质量对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此外,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 环境因素、用户因素和信息因素均显著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采纳行为[46] 。
2.3 社会学、心理学和信息系统领域的其他经典模型衍化路径——辅助脉络
当原有理论(模型)无法解释或无法全面解释当前研究现象时, 新理论(模型)则会产生。新理论(模型)不是凭空出现, 亦不是彻底推翻原理论(模型)的基本框架, 而是在本研究领域的少许经典理论(模型)基础上, 适当吸纳其他领域理论(模型)的核心构念和融入本研究情境新型构念后的理论升级版本。就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而言, 该模型目前未形成经典版本, 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但是诸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构念是显而易见的, 以UTAUT 为代表的信息系统采纳经典模型衍化路径和以IAM 为代表的信息采纳基础模型衍化路径共同作为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的经典理论(模型),同时吸纳了健康信念模型、从众理论、恐惧诉求理论等其他经典理论(模型)的核心构念, 用以辅助构建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辅助脉络的理论(模型)应用情况, 如表2 所示。
3 未来展望
本文通过对健康信息采纳行为进行概念界定与表现形式归纳, 以及对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理论模型发展脉络做了较为概括性的总结。虽然目前研究成果颇丰, 但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情境的迭代更新, 尚需要对健康信息采纳行为进一步研究,未来可从下述4 个方面开展研究。
3.1 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前置动因的构成
如前所述, 学术界在构建不同的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时, 大多数直接抽取ELM、TPB、IAM 等若干经典理论和模型的部分或全部要素, 并基于特定的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组合成结构性和实证性模型。这些模型前置动因主要以证据质量和来源可信度为主, 而且直接引用现有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中证据质量和来源可信度等前置动因的量表, 未对他们的构成维度并结合实际情景进行针对性和科学严谨地选择和测量。可这种“拿来主义” 选择和测量方式未免有些过于笼统, 所得到的结果不够具体和明细, 也不便于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策略。未来可开展论据质量和来源可信度等前置因素的维度研究, 以便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健康信息支持, 从而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 提升用户健康管理水平。
3.2 情境嵌套下的健康信息采纳行为
情报学著名学者朱庆华等[108] 指出, 健康信息行为研究是一种情境化的研究, 未来研究要更多关注情境嵌套下的社会现象。健康信息采纳作为健康信息行为的研究主题之一, 学术界应“以用户为中心” 积极开展不同情境嵌套下的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例如, 老年人群体、亚健康群体、慢性病群体、罕见病群体等相对弱势群体的群体情境,以及信息贫困、信息茧房、信息过载、信息焦虑等社会现象的社会情境。情境嵌套下的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是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问题开展学术研究。通過理论研究与学术实践相结合, 不仅可以为用户采纳健康信息提供有效方案, 还体现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的科技事业发展指导思想落实到科研工作中去。
3.3 健康信息采纳执行意愿的中介作用
行为预测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热点, 而且倾向于通过行为意愿来解释实际行为。然而, 针对人们产生的行为意愿多大程度上会转化为实际行动,Sheeran P[109] 研究发现, 行为意愿对实际行为方差的解释程度仅为28%。这说明行为意愿的形成并不能确保实际行为的发生。因此, 需要找寻一个解释力度更强的因素来预测实际行为。后来, Goll?witzer P M[110] 提出用执行意愿(Implementation Inten?tion)来解释这种行为方差, 显著提升了其解释力。Hall P A 等[111] 研究发现, 执行意愿是最接近实际行为的预测变量, 它是行为意愿转化为实际行为的中介变量。Orbell S 等[112] 的研究结果表明, 执行意愿的形成在行为预期对行动启动速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因此, 在构建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时, 可考虑在采纳意愿和实际行为之间引入执行意愿作为中介变量, 从而提高实际行为预测的可能性。
3.4 健康信息采纳实际行为的测量
目前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的研究, 大多数以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意愿作为结果变量, 鲜以实际行为为结果变量。这表明, 已有成果对用户从健康信息采纳意愿到实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缺乏研究。相应地, 现有研究也缺乏健康信息采纳实际行为的量表。鉴于此, 为了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健康信息采纳实际行为, 有必要对实际行为的测量做进一步研究。根据Burton-Jones A 等[113] 的建议, 可以考虑从多维度测量健康信息采纳的实际行为, 包括: 使用程度(如: 问诊次数、买药频率)、使用广度(如: 问诊医院/ 科室范围、用药种类)、用户对健康信息的认知吸收(如: 当我采纳某情境下的健康信息时, 我能够排除所有其他信息干扰[114] ) 等方面。
4 结语
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是用户根据自身需要, 对健康信息检索结果的分析、选择、总结和利用的全部阶段行为的总和。它的各阶段行为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本质上是一种逻辑连贯的决策行为, 既包括用户对健康信息认知吸收的“隐性” 结果, 也包括信息认知吸收后对用户实际行为产生影响的“显性”结果。因此, 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从“信息采纳” 决策过程型释义的视角界定了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概念, 归纳了其研究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并从“主体脉络、骨干脉络和辅助脉络”3种衍化路径概括性地总结其理论模型发展脉络。最后, 本文认为未来学术界可从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前置动因的构成、情境嵌套下的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健康信息采纳执行意愿的中介作用、健康信息采纳实际行为的测量4 个方面对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做进一步研究, 为后续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