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社会变迁对墓葬图案的影响

2024-06-03杨光

秀江南 2024年4期
关键词:画像砖汉人西王母

“西王母体系”是汉画像石、画像砖上的众多图案之一,但它比较特别,直观地反映了汉代社會的宇宙生死观和精神面貌。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艺术中,“西王母体系”的组成、形象与构图的变化都与汉代社会、宗教、阶级情况息息相关。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发展和衰落。西汉初期施行的“无为而治”和“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生产,为墓葬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一改之前薄葬的习惯,厚葬之风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因为前面几代的累积到了汉武帝时厚积薄发,国家空前统一强盛,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确立,大土地所有制的地主经济得到发展,各地具有建造画像石墓室、祠堂力量的社会阶层或豪门集团成长壮大,为汉画像石墓葬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天人合一的观念被推行,加深了汉人对于灵魂不灭的坚信,也强化了对天道的敬畏,促成了本土原始宗教信仰的进一步发展,其内容成为画像石、画像砖描绘的重要主题,组成了汉代艺术人鬼仙神共存的世界。儒家学说成为国家正统以后,其宣扬的孝道也被世人推崇,加上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在物质利益上的推动,汉代在墓葬等级制度的管理上也多有疏漏,所以,墓葬作为孝道中的“大头”,变得越来越繁复奢华,厚葬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汉人“事亡如存”“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天道观的衰落和抑天尚土、人本思想的兴起让人们把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和自身,厚葬体现了汉人对于人生的重视和企图对人生的仿效再现,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是人们克服这种恐惧的方式。

先秦时期西王母传说

“西王母体系”汇集了汉人对于升天的美好想象,为灵魂创造了一个像故乡一样温情脉脉的死后去处。从西汉晚期到东汉中期,声势浩大的群众造仙运动波及社会各个角落。西王母就是被创造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仙人。最初在《山海经》里,西王母不过是半人半兽的生物,掌管天罚,盘踞在昆仑山巅,人们对她的印象停留在凶恶和恐怖上。西王母被造仙运动青睐和其居住地昆仑山有关,而昆仑山能在造仙运动中升为仙境,主要归功于远古传说。在这些记载里,昆仑山与天上诸神有着密切联系,山上存在不死树、不死泉之类的神奇之物,整座山一共被划为三重境界,其中第二重“凉山之风,登之而不死”的特点落实了永生一说,第三层悬圃“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则成为造仙依据。

西汉时期“西王母体系”的基本奠定

先秦就有后羿昆仑求不死药的传说,发展到汉代,西王母被改造成美丽温柔、执掌不死药的高贵女仙,是昆仑山的最高代表。西王母信仰在西汉一产生就迅速蔓延全国,早期西王母形象四周只有九尾狐、三足乌和捣药兔等祥禽瑞兽,偶尔还有昆仑山,一起组成了“西王母体系”的基本结构。

东汉中期“西王母体系”的鼎盛

东汉中期,在阴阳调和观念下,出现了对应的男性配偶东王公。表现仙人世界的图像一般配置在祠堂东、西侧壁最上部,作为祠堂画像的固定内容,上方位象征仙界,整个图案从墓主的视角模拟升仙后的所见所闻。后期图样更加丰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体系中增加了献仙草的羽人和接引仙鸟等侍从,墓主人也从一开始的不出现转变为骑乘云车登上仙境的形象。在地域上,四川的西王母一般端坐在龙虎座上,陕北西王母坐在悬圃上,而其他地区的西王母多梳有高髻、戴冠、配有华盖宝座,其造型是工匠借鉴现实后的艺术再加工。

东汉末期“西王母体系”的消亡

“西王母体系”的迅速壮大源于现实苦难对宗教和信仰的滋养作用。西汉晚期,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整个社会沉溺于宗教解脱。在佛教传入前,自然灾变被看作上天发怒,儒家又将其解释成惩罚罪孽,加深了人们对天上世界的恐惧。人虽身死,灵魂依旧眷念和向往人间,汉人相信灵魂不灭,死后灵魂的去处就变得至关重要,天上世界冷酷威严,不是理想的去处,地下世界灵魂只能暂时停留,人间也只能在祠堂里短暂享受子嗣的祭拜,一个可以摆脱尘世并且永享快乐的昆仑山仙界就此诞生。在人鬼仙神共存的观念里,人死后能得到西王母的不死药,获得永生幸福,唯一存在的小阻碍不过是杂鱼小妖,依靠傩戏就能驱逐。汉人的这种自信源于对实际生活的重视。在自给自足的稳定农业国家中,农民是社会的主体,昆仑仙界是群体想象集合的产物,不同于其他民族所提倡的来世幸福,务实的古代汉人更强调现实的、世俗肉体上的幸福。所以轮回转世说还未传入中国的时候,社会共识中的生死观是视死如生,人死后依旧能在仙界享受和生前一样的生活,甚至达到永恒。所以东汉末年的战乱与崩溃的现实幸福直接击溃了汉人对升仙的热切,人们更愿意用佛教的来世宽慰自己现世的苦难,代表死亡与升仙挂钩这一生死同一升仙观念的“西王母体系”逐渐没落并走向消亡。

“西王母体系”具有所有汉画像石、画像砖图案共同的特点,即“满、动、变”。在构图上,“西王母体系”兼有独幅构图和组合内容构图,从前期刚产生时到东汉鼎盛时期,无论“西王母体系”内容有多少,构图都极尽饱满匀称,在描绘主要内容之外,还会把周边的空隙都用云气纹或仙草植物填充,做到动静结合、主体突出。饱满的构图在视觉上造成的热烈效果迎合了人们对圆满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一种汉代强盛经济政治在文化上的反映,画像石、画像砖上饱满的构图和同一时期的汉赋一样,凭借铺陈重复营造雄壮的气势,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强大民族自信心,就像鲁迅所说的“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以散点透视为主的构图虽然不符合自然现实,但也凭此脱离自然视角的羁绊和时空的限制,便于把物体直接集中地表现出来,符合充实构图的需求。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物象造型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许多形象都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但又超越了单纯的物象临摹,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夸张变形,拉长或扭曲身躯以增强动势,只抓住事物发展的高潮进行描绘,截取羽人弯腰献草、玉兔抬手捣药等一触即发的动态,结合以大量曲线为主的云气纹,使形象富有运动感。一幅画面中的形象安排也带有主观设计,主要人物西王母的身躯往往成倍地超出他人,以此凸显西王母的雍容高贵。其中的画像形象没有细致的面貌描摹,而是更注重外在动势和特征的突出,让仙神世界不再是商周时期的秩序森严,反而充满人间的灵性与热闹,营造出一个亲切温馨的死后幻想世界。画像雕刻技法随时代发展逐渐丰富,西汉时期多是凹面线刻结合阴线刻,东汉逐渐复杂化,有时还会出现浮雕和透雕。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式是一种符号性的隐喻象征,是古人塑造意象世界来理解自然现实的产物,从艺术的角度反映出汉代社会的精神状况与审美倾向。“西王母体系”反映了汉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深沉宏大的精神面貌和对于死的观念欲求。汉画像承接商周的奇幻神秘,启发魏晋的清秀,虽然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但其中的人本观念和务实精神至今依旧打动着人们,图式本身灵动的造型也启迪着现代设计。

作者简介:杨光,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画像砖汉人西王母
西王母信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北宋演员画像砖四人组
新莽时期“函谷关门”画像砖研究
南阳汉代画像砖墓的渊源及其影响
女娲补天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秦人称谓小议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浅析西王母形象演变及其原因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