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中浸润思政内容的措施
2024-06-03毛康
毛康
[摘 要] 当今社会,音乐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形式,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娱乐的手段,也是未来实现综合发展的关键点。因此,在音乐通识课程的课程设置中明确融入思政内容的目标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音乐欣赏、音乐史、音乐文化等模块,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音乐与社会、文化、人生等方面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 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思政内容;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J6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02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文艺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责任,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和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而素质教育作为开展美育的基础,通识选修课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良好的美育教育能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这些理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实践。由于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让学生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而且他们在各行各业都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随着高校自身建设速度的加快,想要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则要创新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的协同效应。因此,如何在实现通识选修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同时,加强其自身知识内涵,是目前高等教育学校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优化思政内容融入高校音乐通识课程的路径[2]。
一、课程目标
通识选修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需要教学四个年级的学生,每门课程学分为1分,其中艺术类课程的学分为1—3分,想要拿到1个学分,学生要上满18个学时。例如: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虽然部分学生学习完通识选修课内容,但大部分学生意识不到红色音乐文化的真正魅力,不能参与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审美活动的学生人数為59%,而对于红色文化艺术内涵的认知较浅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0%。与此同时,有48%的学生对学习效果提出要求,希望通过加强艺术类课程的能力,丰富自身艺术创作技能。
根据上述分析内容,高校要严格遵循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满足学生各方面要求,主要包括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树立正确价值观等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在教学专业知识时,要全面分析音乐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如学术音乐艺术、通识音乐艺术、红色经典艺术等,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掌握程度,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在能力培养方面,要积极丰富学生对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学习课程,让其能真正体会到中国音乐的魅力。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能性
(一)理论和实践指导
自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部门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颁布相关政策文件,截至2006年,教育部门根据高校素质教育情况,提出八门通识类课程,并用学分来控制课程教学效果。2019年,政府部门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要求加强美育类课程教学效果,但从目前高校教学效果来看,虽然能满足国家对美育教育学科效果要求,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并未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成风化人的职责。因此,在音乐通识课程教育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课程思政改革要求,将德育理念应用到教学改革方面,集中德育、美育、课程思政作用,促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因此,本文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艺术类通识课程内容,将其和德育教育相互融合,才能满足高校未来教育需求。
(二)两者的辩证关系
在我国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选修课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一,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给思想教育领域学生带来主要依据。同时,以专业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提高自身针对性,也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通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重要课程,占据学生100个学时,并且通识选修课学习效果决定着进入社会并确立自己地位的基础,因而十分重视同步课程的学习,导致选修课程学习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教师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重要领域,全面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和通识音乐选修课程的关联性,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三、浸润思政内容的阻碍
(一)教师思政能力较弱
近年来,政府部门提高对美育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给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在各部门监督下课程思政正常进行。因此,高校要注重将上述两者结合,开设音乐通识课,选择有趣的课程内容,吸引其他专业学生进行选修,建设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中心,负责管理整个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但从目前音乐通识课程教学情况来看,这些教师全部是来自专业音乐学院,虽然具备各种音乐专业知识,但接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会较少,工作经验严重不足,影响音乐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虽然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有效增强教师思政意识,但很多思政元素仅出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深入挖掘音乐知识的德育元素,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应用效果,阻碍学生实现综合发展[3]。
(二)缺乏良好的音乐通识课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利用多样化方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政治教学案例、评选研究报告等,音乐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想时常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其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出现各种问题。例如:部分高校没有聘请专业通识教学教师,课程开发工作是以音乐学院专业教师为主体,主要负责课程的申报和开设工作,课程内容也是根据教师经验进行选择,导致课程设置过于随机,无法发挥课程思政渗透效果。
(三)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仍然有很多高校将思想品德课程作为思政课程的主要方式,广大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重视程度不足,很多学生只要在课堂认真学习,在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即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生根本没有透彻地理解和学习思想品德内容,也不能将所有思想品德知识应用到自身。同时,由于思想品德教育方式过于单一,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内容产生抵触心理,只有拓展思想教育方式,在每节课程中合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习思想教育,从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因为音乐通识课程中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且授课群体不固定,教师很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个性化课程,大部分教师采用音乐欣赏课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进行视听鉴赏式分析。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在上课时很难体会到音乐内涵,从而失去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思政教育浸润的作用[4]。
四、浸润思政内容的措施
(一)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建设指导要素,如教学沙龙分享会、各种讲座等,结合思政建设思想内容,明确音乐通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实际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将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知识传授相互结合,制定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同时,应定期举办专题培训,邀请本专业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一起参与,通过分享不同学科教学方法,找到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共同点,以提高自身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最后,教师要积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将自身思维应用到思想教育方面,完善教学育人的教学思维,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5]。
(二)建设主战场课程
在教学音乐通识课程时,要积极培养学生创造美、发现美、聆听美的要素,提出特殊的教学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品质、政治意识、道德观念等,充分发挥思政元素作用,加强课程设计完整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價值观引领方面
在引领价值观时,我们需要严格遵循知识和价值相互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知识的价值引导作用。在制定创新的音乐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时,我们应该选择内涵丰富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用来赞美革命的领袖和祖国,传承前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这些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激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
近年来,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国家走向安定富强道路,但仍然时常受到外来主义文化影响,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领学生学习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黄河》课程时,带领学生了解这部作品是由《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创作于抗战时期。在创作过程中,将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与中国民间传统元素相结合,是目前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同时,在《黄河船夫曲》中展示了黄河河畔船夫们奋勇拼搏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这首音乐作品时,不仅能掌握船夫号子的民间音乐内容,还能体会到音乐中蕴含的人民群众不惧艰险的民族精神;在第二章《黄河颂》中,其音乐主题曲呈现庄严伟岸的场景,主要追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歌颂黄河两岸人民的辛苦劳动。在乐曲结束环节添加义勇军进行曲,通过铜管演奏出来,让人听到时有种热血澎湃的感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6]。
2.加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想要提高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如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和赏析、带你听懂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音乐鉴赏等课程。通过开设上述课程,既能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还能加强教学引导作用,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养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心,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中国民族音乐鉴赏》课程时,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传统器乐类型,讲述极具代表性的乐器和经典器乐作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认知程度,构建健全的民族音乐审美体系和知识体系,并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深化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另外,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建设通识课课程体系,提升通识音乐课教学规范性,增强教学效果[7]。
(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关键点,但从目前音乐通识课程教学情况来看,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提高音乐理解和审美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是教师浸润思政教学急需考虑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民歌欣赏和演唱》时,很多学生对演唱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增设多模式学唱环节,通过独唱、齐唱、小组唱等方式让学生学习不同区域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且能站在演唱、认知、视听等角度,真正体会到民歌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如:在教学《经典钢琴作品》课程时,部分学生具备钢琴基础,教师通过利用上述优势,组织小型音乐会,选择学生演奏音乐,对比单纯的讲解作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演奏音乐会时,教师要分析贝多芬的生平事迹,讲述贝多芬从来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即便在听力衰退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经典的钢琴作品。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能真正意识到音乐的力量,加强音乐以乐化人的优势,集中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鼓励学生不惧困难,将精力投入到喜欢的专业,促进其自身实现综合发展[8]。
(四)加强第二课堂的思政作用
第二课堂是除了课堂教学时间外,开展课堂教学相关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教学内容虽然来源于教材,但却不仅限于教材的范围,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多彩的特点,学习空间也很广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是有效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对音乐的喜好进行相应的选择。例如,将高雅艺术引进到校园平台、公共艺术中心等,举办各种音乐季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培养起音乐审美情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同样,这些活动也可以通过无声的方式有效地进行思政教育[9]。
总 结
综上所述,红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革命精神的延续,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对学生未来成长有积极引导作用。因此,在通识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红色音乐+思政教育应用到通识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音乐素养,使其能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红色精神,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纪素艳.“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音乐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徐州某高校为例[D].南昌大学,2022.
[3] 王霞,刘宣妤.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的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02):127-132.
[4] 于妲妮,周敏.公共艺术课程融入大学生通识教育的理论思考——以音乐美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749-755.
[5] 赵涓.高职音乐通识课程教学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策略[J].时代报告,2022(06):152-154.
[6] 边吴丽.课程思政视域下音乐通识课对高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22(10):166-168.
[7] 毕春龙.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音乐鉴赏教学创新对策研究[J].国际援助,2022(09):76-78.
[8] 王琦.网课模式下艺术类通识教育课教学研究——以“欧美现代流行音乐与英语语言文化”为例[J].文教资料,2021(35):134-137. [9] 孙英.“新六艺”课程体系下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融合思政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魅力中国,2021(50):387-388.
(责任编辑:刘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0-24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
22SJYB1914)。
[作者简介] 毛 康(1983— ),女,博士,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淮安 2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