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链融合”助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2024-06-03吴志祥孔迎帆唐也刘曼茹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吴江集群融合

吴志祥 孔迎帆 唐也 刘曼茹

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是特定区域内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相互融合、促进创新,提高可持续创新能力,并以此引领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融合发展,中央层面强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把建设国際一流数字产业集群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在“深度融合”上做足文章,下大力气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全面渗透实体产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深入研究吴江区产业集群融合的发展基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如何加快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步伐,对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有着重大意义。

一、现状分析

(一)吴江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腹地

吴江区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近杭州、北依苏州主城区,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中心位置,既是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地理交界处,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中心区域,区位优势独特。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吴江区位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二)吴江民营经济活跃且产业配套完善

吴江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区,民营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是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入选江苏省首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培育名单,并争取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吴江地区生产总值由2019年1958亿元增长至2022年2332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9年的362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673亿元,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580亿元,电子信息、丝绸纺织、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达到千亿级。恒力、盛虹连续入围“世界500强”,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并持续进位。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企500强”数量再创新高,总计6家企业入围,其中3家跻身百强。上市企业累计达33家,上市企业再融资规模连续3年突破百亿元。盛虹集团获中国工业大奖,迈为股份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11家,列全省区县首位。英诺赛科连续两年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2023年1—10月吴江区签约项目140个,总投资596.1亿元。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百亿级项目,英诺赛科氮化钾、港虹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等3个50亿级项目,凯伦建材、捷力新能源二期等9个10亿级项目投产。迈为光伏异质结超高效新型电池成套设备整线、澳盛科技智能化改造等6个项目纳入2023年省重大项目清单。

(三)吴江创新平台载体相对集聚

吴江创新平台集聚度相对较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已投用,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成为全市第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亨通集团获评全球灯塔工厂,是苏州市首家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全球灯塔工厂。累计建有9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示范园区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工信部试点示范。吴江有一大批创新主体日益壮大,努力打造“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截至2023年8月吴江区高新技术企业超1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296家。在2023赛迪创新百强区中,吴江区位列全国第12、江苏省第2、苏州市第1。吴江逐步集聚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全区自主培养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29人、重大人才培养工程3人,江苏省“双创团队”5个、“双创人才”85人,市姑苏重大创新团队3个、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22人。吴江数字化改革赋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家“东数西算”重点工程在吴江布局,投资35亿元的示范区算力调度中心开工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以及海尔卡奥斯、徐工汉云、华为云等国家级“双跨”平台逐步发挥更大的赋能作用,超60个数字经济项目落地转化,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智改数转项目超3700个,打造省级智能工厂10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63个,创建省级“星级上云”企业累计近2000家。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

(四)吴江四大产业集群发展步入千亿时代

吴江区的先进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集群总量突破4000亿元。近年来,先进新材料产业迈上新台阶,成为吴江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吴江发布首个中国先进材料发展指数,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恒力新材料产业基地百亿级项目已部分投产。港虹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等50亿级项目顺利投产。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等揭榜推进创新联合体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盛虹等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积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凯伦股份、世华新材料等一批企业共建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平台。近年来,吴江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快速成长,以电梯、自动化生产线、汽车零部件为主的高端装备产业增长势头良好。康力电梯连续第7年跻身“全球电梯制造商10强”榜单,并作为5家龙头企业之一,联合东南电梯等8家骨干企业、苏信学院等5所学校组建苏州市电梯产业产教融合联合体。吴江变压器、迈为科技、亨通智能装备等企业申报省级及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近年来,吴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获得突破进展,持续打响“工业互联网看吴江”品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吴江算力调度中心开工建设,高水平打造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数据要素登记试点落户吴江,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示范园区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工信部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地吴江,也是全省唯一。英诺赛科氮化镓等重大项目顺利投产,核加微电子半导体芯片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进展顺利。京东方将新型显示、AI算法等领先技术与文化艺术充分融合,建成苏州湾数字艺术馆,以独有的全场景数字化体验成功打造具有行业标杆性意义的数字文化应用场景。

二、问题分析

(一)产业链尚处于价值低端

吴江传统制造业发达,但在产业链高价值环节的占比不高,亩均税收在苏州大市相对靠后,亟需扩充产业链高价值环节,牵引带动全区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但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一方面,吴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不确定性增大,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原材料、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企业普遍反映转型升级成本高、风险大,增资技改的信心和意愿不足。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落地的空间承载不足,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印发,吴江建设用地面临减量化发展,土地和环境资源要素瓶颈突出。

(二)创新链成果转化不足

近年来,吴江创新平台建设虽然势头较好、层次较高,但高层次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仍显不足。一是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与经济体量不匹配。2022年,吴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32亿元,占苏州大市(23958亿元)的9.7%。2022年,吴江全区仅有4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占苏州全市(91家)的4.4%。二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耦合度有待提升,创新平台对于数字经济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尚不明显,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服务输出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产教融合的成果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仍有发生,以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为代表的院校配置仍存在短板,创新成果的产权关系、利益分配机制需进一步明确。

(三)“产城人”融合发展不充分

产业集群发展中,产业链是“经”,创新链是“纬”,而人才链是织就锦绣的关键。如何保持产业发展、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的长期均衡,加快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正成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一环。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整体人口素质还不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量为15664人,是大市均值的70%,在十板块中偏低。尤其是各类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专技人才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资源不够,对产业创新支撑不足。二是区域结构不均衡。吴江各区镇主导产业各具特色,集聚程度较高,但人口分化特征较为突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的25%在吴江开发区、19.4%在东太湖度假区、19%在吴江高新区、14.6%在汾湖高新区,平望、震泽、桃源、七都的占比均在5%左右,这对“产城人”融合发展、长期均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促进优势产业间的分工协同融合

以规划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推动先进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一方面,要从高处着眼、“敢想敢干”,积极融入上海五大中心和苏州四个名城建设,加强吴江区与上海临港、张江等长三角重点地区的产业对接协作,增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探索上海—吴江共建合作园区等区域联动合作新模式,共享进博会带来的外溢效应,共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先行先试、引入竞争机制等方式,使顶层设计的相关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另一方面,要从实处着手、“苦干实干”,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对工业制造环节的深度渗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规划与投资力度,构建线上工业平台,引入多元化资本进入基建领域、平台领域、创新领域、数字领域。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先行试点,创新管理方式、用地供给及市场监管,高质量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二)促进“四链”融合,强化产业集群发展关键要素支撑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共生耦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赋能创新链,推进重大科创平台载体建设。积极推动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二期、苏州大学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建设,高水平建设运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重大载体,深化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等大院大所合作,抓好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做强产业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恒力、盛虹、亨通等龙头企业引领,强化迈为科技、博众精工等创新企业带动作用,引导广大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整合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加快建立具有吴江特色的创新联合体组建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活用资金链,推动创新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综合运用贷款、债券、股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REITs、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制定鼓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在税收、补贴、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创新企业相应支持,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一揽子”综合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做优人才链,把人才服务建在产业链上。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最优生态,积极主动承接上海协同创新效应,吸引集聚创新人才、创新资源,深入实施新一轮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服务招才引智,助力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品牌,让吴江成为人才创新创业向往的城市,成为创新湖区、乐居之城。

(三)推进数实融合,加快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专精特新”和上市企业的梯队。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持续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纺织、新材料四大千亿级产业,把吳江产业的长板拉得更长、规模做得更大、竞争力提得更强、与本地经济结合得更紧,真正实现“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集群发展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全方位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锚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算力等前沿方向和未来产业加大布局、抢占先机。加快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示范区算力调度中心等建设,打造国家级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制造+研发”“制造+总部”,推动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深化高水平开放,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创新吸引外资、扩大开放的新方式新举措,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推动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型机构落户吴江。

(四)激发内生动能,推动产业集群“智改、数转、网联”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提升吴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推动各类要素从“简单相加”迈向“深度相融”。推动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制造+研发”“制造+总部”,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培育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典型。推动打造“平台+模块”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體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培育发展“互联网+”特色领域,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数据处理、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更深层次融合。推动打造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高水平运营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体育中心、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和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节点,加快推进“京杭大集”二期、盛泽“丝绸水路”等标志性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精彩吴江段”。

(五)推进产城人融合,营造更高品质的宜居宜业生活空间

产业、城市和人口深度融合,是实现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最大限度释放发展动力和潜力的关键。要高质量推动“以产聚人、育人兴城”,营造更高品质的宜居生活空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新典范。一是提升城乡宜居品质。持续做好老旧小区和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口袋公园建设等工作,办好国际帆船赛、自行车赛、攀岩联赛、围棋赛等品牌活动,营造更多活力空间和休闲体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环鼋荡、环长漾、环澄湖等重点片区带动,再建成一大批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争取全域实现城镇与乡村、风景与功能共融发展。二是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公共服务跨域共享,完成杨嘉墀实验学校等新改扩建学校建设,推进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医联体建设和远程会诊、创建三甲医院,推动吴江区中医院建成三级医院,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吴江联动中心,汇集上海、苏州优质专家资源,提升区域医疗水平,持续优化“一老一幼”服务体系,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三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完善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建设,推动建设“一站式”分级解纷全国标杆,形成有全国影响力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新模式;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协同,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司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推动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吴江、平安吴江。不断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作者单位:吴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猜你喜欢

吴江集群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