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聚焦

2024-06-03

在线学习 2024年4期
关键词:工匠人工智能技能

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

《人民日报》刊载邹翔文章

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我国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相比,技能人才的供给仍然不足,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还不够高。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需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大国工匠的底气是高超手艺。练就绝活绝技,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贵金属冶炼工潘从明实现改进提纯工艺的目标前,历经了数万次反复试验;钳工池昭就勤学苦练,处理的模具、工装、柴油发动机零件误差仅0.005毫米……要想练就炉火纯青的技艺,就要有“干一行专一行”的不懈追求,需要日积月累的深入钻研。这启示我们,培养一批批大国工匠,需要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都尊重技能、重视技能,才会有大国工匠的层出不穷、高技能人才的大放光彩。

职业“国标”规范新业态

《经济日报》刊载敖蓉文章

在“放管服”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对现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外的、社会通用性强、专业性强、技术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工种),由过去政府认定的做法改为实行社会化等级认定。发证机构由有备案、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担任,并不等于政府部门当“甩手掌柜”,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定劳动者是否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还需要权威专业有公信力的多方机构来校准,才能得到市场和社会认可,进而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此次公示的111个职业“国标”,每一条职业技能评价要求都经过了反复考量,涵盖了相关行业的基本岗位要求和等级评定办法,既体现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劳动力管理的需要,也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以计算机软件测试员为例,为了体现数字行业技术迭代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新标准中明确评价方式既有理论考试,还有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评审。既强调增加技能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还要动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

“双线”并进 发展数字教育

《光明日报》刊载梅立润文章

我国在教育数字化方面取得的不俗成绩,为发展数字教育提供了良好硬件支撑。未来,硬件还可以更多,硬件之间还可以进行更科学的组合以发挥出更大功效。这也是我国下一阶段大力发展数字教育的一条任务主线。当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经涵盖众多教育教学资源,让更多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链接更多、辐射更广,为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助力。然而,由于此前许多教育数字化实践还停留在利用各种数字平台与设备进行线上教学或线上学习阶段,教与学难以实现互动,因此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在于借助各种数字平台与设备,让更多教育教学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让教与学同频共振。

发展数字教育,不能止步于教育数字化,而是既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丰富传统的教育资源、教育方式、教育工具、教育流程等,也要推进提升数字思维、数字素养、数字知识、数字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如果说前者属于发展数字教育的硬件建设,那么后者就属于发展数字教育的软件建设。而且后者在数字技术重构力量日益强大、传统产业和企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数字产品与应用场景层出不穷、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情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一部怎样的人工智能法

《法治日报》刊载张凌寒文章

首先,我国人工智能立法的基本逻辑必须适应我国独特的国际生态位。放眼全球,我国身为人工智能产业中“领先的追赶者”,始终将兼顾发展与安全作为国内技术监管的核心诉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下,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因此,我国人工智能立法的基本逻辑是一方面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切实的安全需求。

其次,人工智能立法要坚守“人本主义”的主旨立场。具体来说,要警惕在过度追求技术理性使机器日益“人化”的同时,人也被“机器化”。“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基本理念。为充分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我国应在人工智能立法中设立个体权益保护的专门章节,涵盖更广的个体权益保护范畴,关注和重视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更加完整地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个体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

最后,我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应当力求治当下,谋长远。与传统立法相比较,人工智能立法会面临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调整对象不确定性、技术产业迭代带来的社会关系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种类和程度的高度不可预见性。与之相匹配,立法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充分考虑应对长远的不确定性。

以更有效的职普融通增強职教吸引力

《中国教育报》刊载王新波文章

近日,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推进职普有效融通列为一项主要任务,提出了在大中小学全面融入职业教育内容,举办一批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综合高中,以及允许符合入学条件的职普学生进行学籍互转等一系列举措。这些措施的推出对于提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认可度和认同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供给力和吸引力,都将大有裨益。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一方面,二者在遵循共同的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又有着不同的教学规律和内容,承担着不同的育人目标和任务,不能混为一谈或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不管是其未来要成为技能型人才还是学术型人才,都至少要对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所接触和了解,为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奠定基础。所谓职普融通,就是要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够实现教育资源融合共享、育人通道相互通达,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多元选择、多次选择和多样化成才提供机会。

调整优化高职专业应当更加注重质量

《北京青年报》刊载熊丙奇文章

有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考虑的不是毕业生的就业,而是怎么更好地招生。为此不惜跟风举办一些热门专业,而且招生时无需做过多宣传,趁着“热门”的趋势就能完成招生计划。等学生进校后才发现,专业教学的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实习实训都存在问题。

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扭转学校和学生、家长都盲目追逐热门的做法。对学校来说,要从培养人才和促进就业的角度,而不只是从方便招生的角度设置适合本校定位的专业。这样才能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否则,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的生存都会存在问题。学生和家长在选择院校专业时,应关注具体专业的师资、课程建设情况,而不是“望文生义”,盲目跟风。

猜你喜欢

工匠人工智能技能
高级技能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数读人工智能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