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古诗教学,激活儿童思维
2024-06-03丁亮亮孙双金
丁亮亮 孙双金
一、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我们是二十几班?
生:二十一班。
师:声音还可以再响亮一点。二十几班?
生:二十一班。(全班大声)
师:太棒了!常州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我相信同学们大部分都住在高楼里。住在楼房里的请举手。(生举手)告诉我你住在多少层?
生:我住在5层。
师:住在5层,比5层高的举手。
生:我住在21层。
生:我住在23层。
生:我住在33层。
师:33层,不得了。
生:我住在38层。
师:住在38层,请起立,你是全班最高的,握个手。38层,我猜猜看,你是不是姓高?
生:我姓张。
师:小张同学住的最高38层。我给你一个成语——高高在上。站在高楼上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楼下东西很小。
师:我想你们长这么大,去过的最高楼可能是超过38楼的,去过最高的楼是多少层?
生:100多层。
师:不得了,去过100多层!你站在100多层的高楼上,有什么感觉?
生:就感觉世界很渺小。
生:我去过52层。
师:站在52层楼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地上的东西都没我大。
师:三个同学站在高楼上都是朝下看,地上的东西变小了。我们唐朝伟大的诗人李白也去过高楼,他站在高楼上跟你们不一样。你们都往下看,李白往哪里看?往天上看!这就是李白和我们的区别。我们来学一首新诗。题目是什么?
二、抓住关键词,审读课题
生:(大声齐读)夜宿山寺。
师:读得真好!谁来说一说“宿”的字形上面是什么?下面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
生:上面是一个秃宝盖加点,下面是一个单人旁加一个“百”字。
师:他说上面是个秃宝盖加点,说的有点啰嗦了,直截了当说,上面是个什么?
生:(齐)宝盖头。
师:宝盖头古人是怎么写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写给你们看看。古时候的人宝盖头是这样写的,(边说边板画)像个什么?(出示)
生:房子。
师:对,宝盖头就代表房子,那么房子里面有一个什么?(人)人住在房子里,在干吗?旁边像个什么?猜猜看。
生:像窗户。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我更喜欢不一样的。
生:像门。
生:像衣柜。
生:像衣柜里面放着衣架。
生:像储物柜。
师:都没有猜到。像一张床,床上铺着有花纹的席子。在房子里面,一个人睡在床上,就叫什么?(宿)谁给它组一个词?
生:塑料。
师:不对,这不是塑料的“塑”。
生:住宿。
师:(竖大拇指)对了。
师:还有吗?我就喜欢不一样。
生:借宿。
师:(惊讶)借宿,今天晚上不住在自己家而住在好朋友家,叫“借宿”。能够说出“借宿”的不是二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你姓什么?(王)六年级高材生。
生:宿舍。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再说出来的不是小学生,也不是中学生,而是大学生。
生:夜宿。
师:那么我们就回到题目上来,“夜宿”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住宿。
师:好,那么“夜宿山寺”呢,谁能连起来说?
生:夜晚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师:给他掌声。又准确又清晰又响亮,发言真好。是谁夜宿山寺呢?
生:李白夜宿山寺。
师:李白夜晚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我问问大家,你们在山上的寺庙里住过吗?(没有)孙老师也没有。我们虽然没有住过,但是可以想象一下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是什么感觉。
生:感觉一下子就能跨到月亮上去了。
师:她这想象很奇妙。
生:感觉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
师:他仿佛也化成了李白。
生:感觉一不小心山体崩裂,楼房就要坠毁了。
师:他有危机感,有点小害怕。
三、理解诗意,学习想象
师:我们来看李白夜晚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一女生读)我喜欢这么一个温柔、清秀的女李白,你看读得多么温柔。请旁边红衣服的男李白来读读看。(男生读)给他掌声,读得有感情,很投入。我听了我们班上两个小李白读了之后,孙老师也想读。如果孙老师读得比你们好,你们就向我学;如果我读得不如你们好,我就拜你们为师,好不好?(师入情入境地范读,边读边做手势,全班鼓掌。)
师:你觉得我像不像李白?你们想不想学我这样的李白?全体起立。现在你就是李白,李白是很放得开的,人家是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一边读一边配上你的动作,好不好?
(大部分学生边读边做手势,读得很投入。)
师:为你们点赞,一个个都化身为小李白了。学诗就要把自己化为诗人。李白看到高楼会有什么感受?会有什么表现?那么我们不仅要读好,还要理解这首诗。这首诗写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一、二句。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读)
师:有个生字叫“危”,这个“危”是中国的象形文字,很有意思,看孙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危”的上面是什么?短撇、横撇,这就像跪着的一个人。跪在哪里?跪在悬崖上。危險不危险?危险,随时都会掉下去。下面还有人好像在托着他,这个字读什么?(危)“危楼”就是什么楼?
生:“危楼”就是危险的楼。
生:很高很高的楼。
师:现在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危险的楼,一种是很高很高的楼,还有不一样理解的吗?
生:李白感觉这么高会掉下去的。
生:现在有三种理解,第一就是高,第二是危险,第三是因为高高在上,所以让人感觉有点危险。我们表决一下:同意高的请举手,同意危险的请举手,同意因为高所以感觉很危险的请举手。(生分别举手,师清点)各占三分之一。我们来讨论讨论,“危楼”如果就是高楼,就成了“高楼高百尺”,好不好?
生:这句话有两个高,重复了。
生:感觉有点不顺畅。
生:意思也重复了。
师:如果就写成“高楼高百尺”,那一定不是李白。因为高看上去还有点险峻,所以这个“危”字主要是讲高,但是高当中有险峻。那么站在这样的楼上会给人什么感受?
(生齐读第一、二两句)
师:谁告诉我“星辰”是什么意思?
生:星星。
师:“星辰”就是天上的星星,因为晚上住在高楼上,李白感到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什么?(星星)我就最喜欢挑战。如果让你做李白来写一句诗,不写“手可摘星辰”,你写手可摘什么?
生:手可摘月亮。
师:月亮诗人我喜欢。
生:手可摘云朵。
师:云朵诗人。
生:手可摘星空。
师:我们讨论一下,摘的东西,像苹果、梨子,它们都是能抓在手里的小东西叫“摘”。星空那么大,能摘吗?换一个词,不用“摘”,可以用什么?
生:抱。
师:手可抱星空。
生:手可摸银河。
师:我喜欢这个“摸”,多好。
师:好,现在再加上难度,不用手。“危楼高百尺, ”。人站在高楼上,你的头,你的脚,你的眼睛,你的耳朵——谁来写一句诗?
生:脚可踏云朵。
师:给他掌声。“危楼高百尺,脚可踏云朵”。你是踏在云朵上飞的仙人。你姓什么?(胡)小仙女我喜欢。
生:耳可听河流。
师:他能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鼻可闻世界。
师:站在高楼下也能闻世界,站在高楼上能闻的是什么?
生:鼻可闻云月。
师:他能闻到云和月亮的气味,突出高。
生:眼可看神仙。
师:掌声送给他!危楼高百尺,眼可看神仙。你们在下面看不到神仙,他在高楼上能看到神仙。
生:危楼高百尺,手可摘太阳。
师:前面都说过了,月亮、星星、太阳都是差不多的,现在换一个词,不用手了,谁再来说一个?
生:危楼高百尺,眼可见银河。
(师鼓掌)
师:什么叫创造?李白说“手可摘星辰”,你说“手可摘云朵”,这是创造。危楼高百尺,手可摸银河,是创造;危楼高百尺,脚可踏白云,是创造;危楼高百尺,眼可观星河,还是创造。创造了,就是你的诗歌。我们学李白,还要像李白那样去创造。把这两句再读一读。
(生齐读第一、二句)
师:这是李白到了高楼的第一个感受,他还有什么感受?看看后两句,女生来读。
(女生齐读第三、四句)
师:“语”就是说话,“高声语”就是大声地说话。谁来想想看,李白站在高楼上他想说什么?加一个“啊”来说说。
生:啊,我的头好像能顶到月亮上去了!
师:掌声。
生:啊,还有谁站得比我高!
师:掌声。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啊,我的手都能摘到星星了!
师:是啊,李白要大声地赞美、大声地感慨,但是他有没有这样做?(没有)为什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第三、四句)
师:照理应该感慨,他为什么不大声地感慨?
生:他怕惊到了天上的神仙。
师:谁告诉我天上有哪些神仙?
生:玉皇大帝、孙悟空、嫦娥和玉兔、观音菩萨、王母娘娘……
师:天上有好多仙人,想想看,夜深人静,天上的仙人可能会干什么?
生:天上的仙人可能在睡觉。
生:仙人可能在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所以不能打扰他们。
生:他们可能在炼丹。
师:仙人在睡觉,仙人在炼丹,可不能惊扰他们。作为李白,那么激动地想要赞美的时候,他却没有赞美。一起读。
(生齊读第三、四句)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语速缓慢、轻读)这个人可不是一般的人,是仙人。这首诗你们会背了吗?(会)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请听课老师们看看谁的表情最丰富,谁的动作最潇洒,谁最像小李白。
(生齐背全诗,声情并茂。)
师:好多李白,非常潇洒、自信。
四、拓展诗歌,理解豪气
师:四句话,二十个字,很快就学会了。但是我们不仅要会读、会背、能理解,还要能创作自己的诗。李白写了好多这样充满仙味的诗,我们看看还有哪些。(出示)
生:(大声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个诗写得好,出神入化。但是有一个诗人说不行,我要把李白的诗改掉。你看他是这样改的,改成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黄河落九天”。你是喜欢“银河”还是喜欢“黄河”?为什么?讲理由。
生:我喜欢银河,因为银河比较漂亮。
生:我喜欢银河,因为黄河读起来有点不
顺畅。
生:我也喜欢银河,因为黄河在低的地方,银河才在九天上。
师:给他掌声!黄河在地上,银河在九天上,位置不一样。
生:我喜欢银河,因为银河是天上流下来的,黄河是地上流的,怎么可能飘到天上去呢?
师:再想想黄河是什么颜色?(黄色)银河是什么颜色?(银色)谁漂亮?(银河)你说是李白写得好,还是后来改得好?(李白)
师:我们再看,李白还写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比庐山的瀑布还要长,为什么?那是因为心中的忧愁太多了,忧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李白可以把忧愁写得让我们看得到。这就是李白的伟大之处,能够将看不见的东西写得让我们看到。我们一起来吟诵。
(全班齐诵)
师:李白了不起,他还能把人物的友情也写得让我们看到,读读看。(出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李白和汪伦是好朋友,请一位小朋友扮汪伦,好不好?(一生上台,师生共同演绎诗歌)我是李白,你就是汪伦。李白住在汪伦家好长时间,最后终要分别。分别时汪伦太重情义了,把一个村的人都叫到了,抬着美酒,一直把李白送到桃花潭边。李白太感动了:汪兄你待我太好了,这个情谊我怎么感谢你。拿笔来,桃花潭的水就是有一千尺深,也不如你汪兄送我的情谊深。拥抱一下我的好兄弟汪伦。(生紧紧抱住老师)一起读读看。
(生齐读)
师:李白真伟大。他到高山之巅,往天上看,想到摸星星,想到“恐惊天上人”;他还能由庐山瀑布想到天上的银河飞入人间;他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忧愁写得让我们看到、摸到。这都是因为李白神奇的想象力。
五、讲故事,学生创作诗歌
师:今天你们表现得都非常好,孙老师,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生兴奋)
师: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南京有个大官叫谢安,他家是大家族。在一个冬日的下午,谢安把他的儿子、侄子、侄女全请到自己的院子里,给他们讲诗。讲哪首诗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刚讲不久,天变了,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谢安说,我不讲诗了,考考你们。我出一句诗,看看谁有想象力。他出了诗的上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天上的白雪,纷纷扬扬落下来,像什么?他的大侄子第一个举手:“我知道。”谢安就把他请出来:你说像什么呢?他的侄子站起来说,白雪纷纷像撒盐,像盐从天上撒下来了。谢安捻着胡须,摇摇头:不好不好。虽然盐也是白的,雪也是白的,但是雪飘下来是轻飘飘的,而盐是哗啦哗啦落下来的,不像。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打个比方,白雪纷纷似什么?
生:白雪纷纷似鹅毛。
师:我喜欢鹅毛,他把白雪比作鹅毛。“小鹅毛”,请跟我上来,说得好的到台上来。大诗人,我们照个相。
(师生合影)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降落伞呀满天飞。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粉笔地上滚呀滚。
师:就像粉笔从天上掉下来打在孙老师的头上,啪啪啪打在大家的头上。我不喜欢粉笔,粉笔打得人太疼了,雪飘下来不会打人的。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好像天空撒白花。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梅花满天到人间。
师:掌声在哪里?你不是李白,你叫赛李白。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好像羽毛满天飞。
师:好像羽毛飘下来了,好极了。看,我们班上不断涌现小诗人。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好像大地铺地毯。
师:诗人问雪从天上落下来的时候像什么,
这个地毯已经落到了地上,时间不对。再想一想。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纷纷扬扬棉花糖。
师:我喜欢棉花糖。已经这么多诗句、这么多诗人,还能想出来我有点惊叹了,再听听看。
(生纷纷举手)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好像天上撒白线。
师:线是很长的,雪花是一片一片的,换一个,叫白什么?好像天空飘白绸,好不好?像个白绸。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像席子那样大呢,改一改就是好诗。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好像秋天的白霜。
师:白雪和白霜不同,还没有把最好的说出来,同桌来帮忙。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鸭毛在天满天飞。
师:这不是鹅毛了,还是鹅毛好,鸭毛不一定是纯白的。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好像碎纸满天飞。
师:白纸都从天上落下来了,也是可以的。
师:我把故事继续讲完。他的大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说不好。他的侄女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叔叔给他大赞:你是柳絮诗人。柳絮是白的,纷纷扬扬。这个故事后人把它记下来,传了一千多年。我们说了那么多比喻,如果把它们记下来,作为新的《世說新语》,你们说能传多少年呢?很多、很多年。这叫《世说新语》新说,我们二年级的同学,有多少才子、才女比谢道韫还有才华,你们很厉害,将来一个个超李白、赛李白!
教学评析
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课堂?能让儿童情绪高涨,能让儿童思维迸发,能让儿童自信表达的课堂,一定是好的课堂,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课堂。近日,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孙老师独特的教学艺术。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充满了激情与张扬。而孙老师正如李白,他的课潇洒自如,充满着智慧与张力。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诗歌教学无非就是读,一读诗题,二读诗句,三读诗意,四读诗境。无论深浅,照着这个思路去上,大抵不会出错。于是,诗歌教学往往陷入一种毫无创意的模式化套路。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更多的是停留在接受知识、机械记忆、浅表理解这个层面,很难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去深入地交流与对话,创作就更谈不上了。然而,在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上,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诗歌教学,给予我们无限的启发与思索。
一、具身式互动——唤醒思维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行动和知觉是不可分离的联合体,强调了身体经验对于心理认知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身体感知和亲身体验来理解知识。《夜宿山寺》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孙老师在这堂课中没有急着直入课堂内容,而是跟同学们以聊天的方式展开去,他亲切地问学生:“你住在多少层?”学生从5层说到38层,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孙老师接着问:“站在高楼上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居高临下的感觉。接着引出诗人李白,“他站在高楼上跟你们不一样。你们都往下看,李白往哪里看?往天上看!这就是李白和我们的区别。”通过对比,引发出第一个认知冲突,相信此时学生心中一定充满了对李白看天的好奇心。
在教学朗读时,孙老师让学生先自己读,然后范读,接着再让学生站起来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音量等肢体行为去演绎对这首古诗的初步感知。学生在读到“手可摘星辰”时,手臂不由自主地举高,仿佛就置身在高楼上摘星星;在读到“不敢高声语”时,学生故意放低音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表情,似乎已經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在读到“恐惊天上人”时,模仿着老师的语音、语调,尝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语言和品味语言的过程,这样的打开方式既发展了儿童的思维,又激发了儿童的情趣。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回答得好的同学站到讲台上来,奖励和孙老师合个影……这样的具身互动,让儿童在不寻常的学习体验中鼓足了积极思考、敢于尝试和接受挑战的勇气。
二、挑战式对话——发掘思维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带有难度的内容是具有挑战性的,是让学生能够尝到“跳一跳能摘着桃子”的成功感的学习任务。孙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挑战的课堂,在他的课堂中,教学问题和不断的追问都充满挑战性。
例如孙老师在教学“危”这个关键字时,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了一个大大的“危”字,一边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危”的字形:“‘危的上面是什么?短撇、横撇,这就像跪着的一个人,跪在哪里?跪在悬崖上,危险不危险?危险,随时都会掉下去。下面还有人好像在托着他。”学生在老师的板书和讲解下理解了字的意思。接着老师问:“‘危楼就是什么楼?”一学生回答“危楼”就是危险的楼;一学生回答是很高很高的楼;一学生回答李白感觉这么高会掉下去的。这时孙老师并没有直接评价对错,而是抛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现在有三种理解,第一就是高,第二是危险,第三是因为高高在上,所以让人感觉有点危险。我们表决一下:同意高的请举手,同意危险的请举手,同意因为高所以感觉很危险的请举手。各占三分之一。我们来讨论讨论,‘危楼如果就是高楼,就成了‘高楼高百尺,好不好?”学生有的说两个高,重复了;有的通过直觉思维评价读起来有点不顺畅……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孙老师进行提领而顿的点拨:“如果就写成“高楼高百尺”,那一定不是李白。因为高看上去还有点险峻,所以这个‘危字主要是讲高,但是高当中有险峻。”这样一个充满思辨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揣摩“危”字的含义,进一步感受李白用词的意境奇妙。
三、进阶式想象——发展思维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学习规律。李白的诗是充满想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充分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不是天马行空、毫无章法的。孙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不同层次的想象支架,始终让学生处在一种积极思
维的状态之中,并通过语言实践初步学会了如何想象。
孙老师在教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时,采用了填空的学习支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想象说话。第一个层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
。”学生说手可摘月亮,手可摘云朵,当第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手可摘星空”时,孙老师及时做出了点评,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我们讨论一下,摘的东西,像苹果、梨子,它们都是能抓在手里的小东西叫‘摘。星空那么大,能摘吗?换一个词,不用摘,可以用什么?”学生回答“手可抱星空”,一个“抱”字的替换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至此,孙老师非常智慧地将想象引入到了第二个层次:“手不用‘摘,还可以用哪个词?”学生补充“手可摸银河”。继而进入第三个层次:“危楼高百尺, 。”人站在高楼上,你的头,你的脚,你的眼睛,你的耳朵——谁来写一句诗?”在孙老师一次次的鼓励和夸赞中,学生的回答就更加丰富精彩了,有的说脚可踏云雾,有的说耳可听河流,有的说鼻可闻云月,还有的说眼可看神仙。在三个层次的想象、说话后,孙老师提出了“创造”。他说:“什么叫创造?李白说‘手可摘星辰,你说‘手可摘云朵,这是创造。危楼高百尺,手可摸银河,是创造;危楼高百尺,脚可踏白云,是创造;危楼高百尺,眼可观星河,还是创造。创造了,就是你的诗歌。我们学李白,还要像李白那样去创造。”
在这样有梯度、进阶式的想象训练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联系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去勾连,用填空补白的方式去模仿创作。
四、风暴式创作——开拓思维
头脑风暴是一种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创新设想,具有差异化、发散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它可以使每个人的思维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能有效开阔思路,激发灵感。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不妨多开展几次头脑风暴,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碰撞。
孙老师在教学完《夜宿山寺》的诗句后,还设计了两个延展性教学环节。一是补充了李白的其他诗句,让学生再次通过诵读、比较感受想象的神奇。二是讲述了《世说新语》中谢安与下一辈们“咏雪”的故事。孙老师向学生娓娓道来,学生听得入情入境。当孙老师提出“白雪纷纷何所似”这个话题后,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争抢着回答:
白雪纷纷似鹅毛。
降落伞呀满天飞。
好像天空撒白花。
梅花满天到人间。
纷纷扬扬棉花糖。
好像碎纸满天飞。
学生在孙老师的点拨指导下,你一言,我一语,思维就像潮水一般,一浪高过一浪,高潮跌宕,智慧不断。他们大胆想象,尽情创作,俨然成了一个个小诗人。
思维能力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内化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追寻情智相融、学思相长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