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与价值旨归

2024-06-03陈梦君

理论与当代 2024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政府

陈梦君

社会治理在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下存在样态各异。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以下简称《内战》)中阐述了巴黎公社具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下社会治理特征的雏形。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社会治理概念,但《内战》作为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国家机器的经验总结,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马克思语境中的社会治理,反映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维化、治理体系多层化的特点,揭示了政府与社会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契、他治和自治互促、目标与价值互融的过程。归纳、提炼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及价值旨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具有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

在巴黎公社的社会治理实践中,人民、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实现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突出了人民主体地位,凸显了政府“社会的公仆”角色,彰显了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

(一)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公社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考虑到不同阶级的利益,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等的立场对社会进行治理。马克思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工人阶级在公社中担任领导和管理的角色,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工人群体在政治层面能够领导社会治理的能力,是社会治理主体中的核心力量。农民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人口分布密度较大。法国农民遭受沉重的赋税,因为资产者“借以把他们约定要付给普鲁士人的50亿赔款的主要重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依赖土地的过时生产方式和零碎的生产资料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单一的经济来源收入无法承担起巨额债务,农民成为资产阶级农业经营竞争的工具。公社重视对农民阶级的治理,致力于改变农民生活潦倒的状态,农民通过公社表达自己的实际需求。因此,“公社对农民说,‘公社的胜利是他们的唯一希望这是完全正确的”。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是公社重要的团结力量,尽管小资产阶级等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然而这是使工人阶级作为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得到公开承认的第一次革命”。统治阶级从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和精神等层面对中产阶级肆意摧毁和压迫,中产阶级在工人阶级的斗争和反抗中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决心与工人阶级一同反对梯也尔政府的残酷剥削,成为公社的重要主体力量。

突出政府“社会的公仆”角色。马克思“社会的公仆”思想是公社治理探索的实践产物。国家是人民的国家,社会是人民的社会,作为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应将自身的定位置于人民之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关——为首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地区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差异,个人利益出现多样化的特征,公社为了防止公共利益特殊化,避免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对立,制定了严格的公社内部管理办法。政府公职人员是社会治理的支撑,是社会各阶级团结起来的组织力量。公社以实现劳动解放和人类的解放为目标,公职人员是严格对人民负责的“勤务员”。他们光明正大地进行工作,不自以为是,不埋头在文牍主义的办公室里,不以承认错误为耻而勇于改正。“勤务员”是各项具体治理措施的制定者和传达者,人民真正的利益维护者。通过政府这一机器实现社会机体的运转是社会治理的必要条件,政府这一关键主体是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彰显其他社会组织力量。公社凝聚了一股与工人阶级站在统一战线上的革命力量,它们以各种组织形式出现,体现出组织成员真正的本色和生命力。统治阶级已经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如果公社治理下的巴黎同外省自由交往起来,那么不出三个月就会引起一场农民大起义”,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情况下,各阶层人民群众不吝啬自己的智慧和胆量。如“共和自由同盟”成为沟通巴黎和外省的重要中介,同盟成员在为实现民族统一、扩大革命队伍和推动社会治理结构优化的英勇斗争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马克思指出,“公社能使他们免除乡警、宪兵和省长的残暴压迫,能用启发他们智慧的学校教师去代替麻痹他们头脑的教士。”学校教师等各行各业人员,启发人民群众,摧毁统治阶级对人民思想和精神上的压迫。

(二)多种治理方式统筹推进

实现社会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马克思指出“在以往各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还使国家政权受到制约,现在由于这个阶级的联合,这种制约已经消失了”。公社是粉碎统治阶级的剥削机器的革命的积极形式,坚持人民群众、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工人阶级领导了巴黎公社革命,中等資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生存的经济基础依赖于统治阶级,决定了它只能是工人阶级的追随者。无产者的历史使命是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在工人阶级的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体间的合力作用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政府执行合理职能,努力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提升人民群众社会治理的素质和能力。

建设“廉价政府”。廉价政府突出表现为以较低的运营成本投入政府的建设,精简政府机构,推进政府职能合理化,高效率产出社会服务。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政府无法取消两项最大的开支即常备军和官吏,所以,它们只能是货真价实的“高价政府”。廉价政府由对人民负责、由人民群众产生的公务人员组成,所组成的国民自卫军代表人民利益,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革命的武装力量。“公社能使农民免除血税,能给他们一个廉价政府,能把现今吸吮着他们鲜血的公证人、律师、法警和其他法庭吸血鬼,换成由他们自己选出并对他们负责的领工资的公社勤务员。”廉价政府由公社的性质决定,公务人员和普通人民群众之间没有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性,“社会公职不会再是中央政府赏赐给它的爪牙的私有财产”,无产阶级除了社会的共同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人利益。从“廉价”这一价值理念出发,它主张政府要遵守勤俭节约的政治生活伦理准则,规范政府部门的消费模式,降低社会治理支出成本,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建设“自治政府”。公社主张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社会治理模式,人民群众拥有普遍选举权、言论自由和知情权等社会治理权利,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其设计是“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正式指令)的约束”。社会治理分为农村公社、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和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三个层级,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职能的下移,是公社成为发挥人民主体力量的政治形式,各层级的治理环节之间具有互动性和连贯性,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普遍选举权”不是掩盖民主的政治策略,而是为了选出“真代表”,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根本,公社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各种渠道公布完整的选举流程、候选人及竞选演讲等信息,采取等额选举的方式,在公平公正的前提条件下选举出代表,选民范围涉及各个领域和层面,“国民代表的选举将不再是总揽一切大权的政府玩弄手腕的事情,而是组织起来的各公社的意志的自觉表现”。从而将人民的意志真正与社会治理的各项具体措施相结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自治智慧。

建立责任政府。《内战》中虽然未提及“责任政府”专有名词,但提出要“以真正的责任制来代替虚伪的责任制”的设想,阐述了巴黎公社建立责任政府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多次强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对群众“负责任”,对巴黎公社制定的社会治理措施,给予了认同和赞扬,表明马克思对责任政府建设的正面肯定和高度重视。政府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责任政府首先是一个统一阶级意志的整体,对政府责任对象的不同理解是政府责任观生成的重要前提,马克思的责任政府观是基于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普遍责任。一个以虚伪的责任制为着眼点的政府,与社会治理出发点相悖,不能够形成有利的社会治理机制,而一个真正的责任政府应是把社会发展与责任本位相融合,充满人性关怀的政府。国家制度应是人民意志的绝对体现,一个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国家,其政府必然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政府。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和遵循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应是责任政府的本质遵循。

突出人民的监督作用。公社内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基于共同的革命目标和理想,工人在劳动中体现的组织性和团结性,是工人阶级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重要因素。监督机制作为一种制约性手段,目的是规范权力所有者的行为。罢免最能直接体现人民监督的方式,人民赋予公职人员社会治理的权力,公社委员有随时汇报政治思想和工作的义务,随时有权利将滥用社会公共权力、利用公社谋求私人利益的公务人员踢出人民的公仆队伍。政务公开是巴黎公社监督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群众享有平等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行政管理不是封闭的、高不可攀的特殊活动,“公社可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诩决不会犯错误。它把自己的所言所行一律公布出来,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让公众知道”。公社既向群众报告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答疑解惑,也将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纳入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中,让政府行政程序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信访、报刊等各种形式的舆论监督。公社注重吸收实事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群众,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和支出、收入等财产管理以及法庭审判等工作。

二、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旨归是从考察《内战》的逻辑理路中凝练出来的,即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发展进程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个目标。

(一)促进社会和谐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在国家产生之前,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由不同历史时期未成文的规约组成,国家机器的出现,规则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保护工具,国家政权变成奴役社会的力量。马克思指出,社会治理实现的前提是国家权力重新归社会所有,体现人民的意志,必须打破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是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根本前提。资产阶级社会的治理目的同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相悖。无产阶级绝不做资产阶级式贪婪的食利阶层,它是人民利益维护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伸张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对社会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将人民的意愿与公共事务系统联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根源,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每个历史时期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但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尊重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通过实行社会的良治与善治,化解社会矛盾并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治理环境。

(二)推进社会发展进程是社会治理的动态目标

《内战》指出,公社要将“主要用做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即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的工具”。公社的社会治理措施,具有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当社会形态进入共产主义阶段,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社会治理关注的价值取向。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也在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提升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和社会科技不断进步中得以实现,即规范社会公共权力的运行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程序和制度,公社将治理社会的权力下移,更加注重提高基层的自治水平,将社会治理的实现目标和现代社会治理改革的方向相结合。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治理效能提供理论基础,充分利用其普遍性特征寻找破解当前社会治理新难题的关键,结合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本质,为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二者呈正相关,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突出体现人民主体理念,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现实主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具体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是现实的实践,公社的社会治理措施是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人是公社的主體组成部分。资产阶级社会将现实的人同社会相分离,公社的举措使“人们对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公社推动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现实的人本身,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社治理的真实性,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领域都真正将人民群众作为现实主体,用现实性打破资产阶级民主的虚幻性。劳动的解放使生产劳动不再是区分阶级属性的标志,人民的现实主体作用发挥有一定的社会实现基础,在人类完全解放的前提下,人民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马克思在《内战》中揭露了无产阶级普遍话语缺失的事实,认识到从人民现实主体出发构建阶级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公社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真正参与者和享有者,体现马克思所主张的话语权主体不仅是工人阶级,而是各个阶级的人民话语主体,颠覆了资产阶级对人民话语的概念定义和所涵盖阶级对象,为构建联合共同体的话语特性和叙事体系奠定现实条件。当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将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整个社会没有公共权力的掌控者而只有社会治理的组织者和调节者,全社会只有公共利益而没有私人利益,“无论廉价政府或‘真正共和国,都不是它的终极目标,而只是它的伴生物”,为了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符合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下不断更新社会治理的形式,“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曲折的、复杂的和长期的。自由的人构成联合的共同体是人自由本性规定达成的社会条件,社会治理使人能够自由分配劳动时间,将人从精神压迫中彻底解放,关注培养人的潜质和技能,提升理论转化实践和实践生成理论的水平和能力。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社会生产秩序、管理秩序和公共秩序等形成稳定的局面,每个人以共同体的利益为价值理念,突破社会治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

三、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梳理《内战》关于社会治理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从中揭示了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目标、方向和理念。这对于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提供思想动力。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高效运转的根本保证。公社的出现使得巴黎“重新取得了欧洲的领导地位”,因为公社的社会治理体现的是“世界各國工人阶级的愿望”,而“只有工人阶级才能以‘公社这个字眼来表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现实的选择,要始终坚持党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其次,树立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巴黎公社的社会治理是以一个城市为范围的新型无产阶级治理社会的实践产物,指引法兰西社会治理的改革方向。党的十九大就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即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商治理、多维方式系统治理、多层体系保障治理、多态模式协调治理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这一过程中,要以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为指导优化治理格局,激发社会活力,协调治理实体利益,实现社会治理效益最大化。

再次,经济基础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关键。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是“在经济方面忽略了很多据我们现在看来是当时必须做的事情”,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营造社会治理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经济环境。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合理配置,通过普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水平,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格局。

最后,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治理效能。这是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发展的应有之义。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和社会科技不断进步中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即规范社会公共权力的运行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程序和制度,将治理社会的权力下移,更加注重提高基层的自治水平,将社会治理的实现目标和现代社会治理改革的方向相结合。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治理效能提供理论基础,充分利用其普遍性特征寻找破解当前社会治理新难题的关键,结合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本质,为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赋能。

《内战》是马克思在巴黎公社失败第三天总结出来的无产阶级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文本中所体现的社会治理丰富理论意蕴是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社在历史上仅存在了72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所以,从短暂的社会治理实践和预测的原理中提炼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是新时代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要求,也为我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同时,公社制定政策措施时,充分认识人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社会治理的运行结合,从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形成真正民主的社会治理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铜仁学院2023年度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法兰西内战》中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项目批准号:trxyyc-2023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余爽悦

猜你喜欢

马克思政府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