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凡:让职场人在“脉脉”平等对话

2024-06-03胥华阿一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林凡脉脉职场

胥华 阿一

大概从年后开始,一场打工人的狂欢在无声中被推向高潮。打工人用在线文档吐槽公司,“怒火”很快蔓延开来,到现在,各行各业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在线文档。

这场“赛博起义”最初是由广告圈打响的。3月12日下午,当第一份表格还在广告从业者圈内流传时,就已经出现在脉脉创始人林凡和脉脉市场部负责人的聊天界面。

林凡称其为“黑榜”,与之对应的脉脉推出了自己的红榜:一个名为“小而美红榜公司”的在线文档。文档中出现的都是垂直领域的中头部公司,涉及新能源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很多新兴领域,林凡称之为“大厂平替”,有大厂的成长空间,但没有互联网大厂的声量。

一黑一红,都是在线文档,形式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在消除职场信息差”,但红榜却早于黑榜一个月之久,证明这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决策,也是林凡创建脉脉的一个缩影。

如今的脉脉已经是一个拥有1.2亿用户的职场社区和求职招聘平台,同时还连接到147万家活跃的企业,用11年时间见证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但如果回到当初,还没有这些风光的时候,选择这个赛道需要勇气,也需要一个颠覆者的决心。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林凡,脉脉创始人CEO,福建人,清华大学毕业,计算机学霸,前搜狗技术总监。

这位来自福建的创业者,带着那句“技术宅,梦想改变世界,愿意一起吗?”加入了创业大军,于是原来的“搜狗技术负责人”摇身一变,变成了现在的“脉脉CEO”。

林凡似乎具备福建人低调的性格,并声称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然而,他却决定做一款专注于为用户搭建人脉、共享经验的社交APP。于是,在2013年10月这天,脉脉上线了。

早在脉脉诞生之前,优士网、天际网、若邻网、大街网等职场社交领域的产品就已经在国内涌现,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 (领英)也在脉脉创立不久后登陆中国市场,对脉脉造成重大“威胁”。

相比领英高调的姿态,脉脉显得安静多了。林凡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在积蓄能量,他拒绝C轮融资,给自己设定了两年的寒冬期。他带领着团队认真、专注、精细地打磨着产品,改进、完善、优化每一处细节,潜心于用优质实用的产品,慢慢收获用户。

到了2014年年底,在脉脉平台上可以看到大批来自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还能看到徐小平、王小川、张一鸣、冯仑等行业大咖入驻脉脉,资本也向脉脉敞开了怀抱,林凡觉得是时候了。2015年,脉脉开始打广告战,随后社交行业领域从互联网拓展到房地产、金融、政府机构等各行各业。2016年,在脉脉平台上注册的用户突破千万。

而彼时的领英,在高调进入后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不仅产品太过单一,对不上用户的胃口,总体的体验也达不到预期,以致于失去了竞争力。就这样,厚积薄发的脉脉赶超前者,用扎实的功底让平台快速而又稳当地发展着。

其实林凡创业伊始,公司就一度遭遇资金链危机,App刚上线,工资只能发三四个月就要断粮了,当时林凡想找资本借钱,如果借不到就把自己房子抵押了去发工资。

那時,投资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在解决怎样的用户问题?

大多数投资人不是职场人,当年“打工人”还没有被赋予如今的含义,无论从代入感还是舆论导向上,投资人都很难理解职场人的痛处。但林凡像一根敏锐的探针,发觉到由于进阶工具的缺失,性别、年龄、学历、性格构成重重壁垒,正在让职场人陷入迷茫。

几年后,“躺不平又卷不动”的职场现象显现,公司也越来越需要听到真实的声音,脉脉成为壁垒上被破开的口子,数据随之上扬,投资人争抢投资。

2017年11月,脉脉获得7500万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DCM领投,IDG资本、晨兴资本持续跟投。此外引入中国领先的职业发展平台智联招聘作为战略投资方;2018年4月份的时候获得D轮融资……

往回看总是容易的,只有林凡自己知道,在从0到1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长久的激情并非易事,这种驱动力不是金钱,而是来自于少年时代在心里种下的种子。

在林凡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武术老师搞了一次魔鬼训练,第一周让学生们每天绕城跑5公里。第二周要把腿上绑上沙袋每天跑5公里。第三周要绑上沙袋跑完5公里,然后蛙跳300级台阶的小山。所有的人都觉得不可能完成,但还是有一半人坚持完成了,林凡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你会发现自己能够解决任何问题。”

“社交恐惧型”更懂社交敏感点

基于研究和思考,林凡对中国人的社交思维有很深的理解。他曾在脉脉发过一条状态,说“80%的中国人,都是内敛思维,不那么外放”。他偏爱的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法,更是教他“先动心意,再出拳,要内收”。

“线上加好友前,必须线下见过面。”林凡在线上曾“声情并茂”地向大家哭诉:“好多人申请加我好友,但是我又是对陌生人社交恐惧型,线下见面以后加好友没障碍,线上除非聊得很熟又或者有熟人背书,否则不敢加啊……”

他把这些归结为技术宅的社交恐惧,他曾通过书籍寻找理论依据,结论是,他属于人一多就分泌不开心激素的人。

“社交恐惧”让他懂社交中的每个痛。脉脉这款产品的设计中,处处透露着“这种痛”。产品中置入“共同好友”“校友”“同乡”等设计,为初次见面提供了谈资。

林凡认为初相识的人,“群聊”有助于降低心理压力,所以在脉脉中引入“群聊”功能。领英只有点对点交流,这是林凡认为脉脉比领英更接近国内情况的一处细节设计。

他自称在办公室走一圈,就能感受到谁要辞职。对细节的敏感与对产品的表达欲,使他设计出很多“熟人社会特色”的程序比如“匿名交流”,并暗自窃喜:“我不会告诉大家,因为我比较八卦,所以建立了匿名交流社区。”

自2013年上线之初,脉脉就拥有实名与匿名两个体系,鼓励用户通过名片、工牌等信息进行实名认证。用户即便匿名发言,也是前台匿名,后台实名。

但无论是“后台实名”,还是“前台匿名”都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些争议甚至发生在脉脉内部。在林凡提出“职业身份认证”之初,有人认为没必要搞得那么复杂,会降低用户的转化率。

但林凡认为这是必要的,“显示是某某公司员工在发帖的时候,会形成心理约束,跟完全匿名有很大的差异性”。

经过时间的检验,2013年底,脉脉上只有10%的用户愿意填写自己的公开身份和背景资料;2014年,这个数据达到20%;到2018年,这个数据提升至70%。

职业身份认证之外,脉脉还要解决用户用什么身份发言的问题。匿名保证了发言的自由,同时也为谣言和情绪宣泄提供了庇护。脉脉曾因此饱受质疑。

不过在林凡看来,这个信任体系也已经建立起来。“以前媒体和大厂的人都不信这个地方是一个靠谱的信息渠道,但当脉脉上的发言被现实一次次印证,大家就慢慢开始信任了。”

“让用户愿意在这个地方公开地留下自己的身份并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已经成为脉脉最大的护城河,并在用户心里建立了深厚的认知。”林凡称。

渐渐地,林凡开始意识到脉脉不再是一个小公司,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也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保持着“职场信息平权”的初心,重申脉脉的价值主张,坚守平等对话的社区氛围,即便这让脉脉有时“两面不是人”。对于质疑,他反复强调“日久见人心”,相信企业和用户最终会理解脉脉的价值。

很多人认为,他的想法有些乌托邦的。但“改变世界”本来就是“乌托邦式的欲望”,正是人性中最好的部分之一。因为它促使我们去想象新的可能,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最终重新定义世界的一部分。

对话:

记者:近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行业平静了许多,脉脉也少了很多出圈的事件,这对你们有影响吗?

林凡:互联网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平台期,所以好像变平静了,但我们的活跃用户是稳步增长的,当有大的事件来的时候,它有个脉冲,之后基本还是会回落到原来的增长路径上,日常活跃的程度还是受长期需求的影响。现在企业跟员工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好后,这种出圈的事情也会少一点。

记者:企业内部沟通渠道变得顺畅,用户还愿意在脉脉上表达诉求吗?

林凡:在企业内部,不管你建立了什么样的沟通渠道,员工总是会有担心我哪句话讲错了就会被干掉,還是缺少这种平等沟通的场域,没有安全感,所以需要脉脉这样的平台,我们也在持续打造这样一个平等对话的场域。

记者:要说一些不方便在公司内部说的话,所以负面的内容还是偏多一些。

林凡:这也是一直以来,不管是公司也好,还是媒体也好,会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要去解决这个现状,就是要在平等互助的前提下,尽量真诚和多元,希望用户在表达过程里面少一点点负面的情绪。事情肯定是负面的,但是你面对这个事的态度可能是正面的,你是真诚地求助大家怎么去解决这个事情,而不是怨天尤人,这是完全不同的能量和价值观。

记者:有什么措施去引导用户发布良性的内容吗?

林凡:今年我们基本建立起两套评分的体系,一个是内容价值的评分体系,一个是正负面的评分体系,对于低分的内容,我们会减少它的曝光和展现,正负面这个评分刚刚建立起来,怎么去优化,我们还在摸索。

我们在运营上也会去打压一些不那么真诚的表达,或者是一些段子,或者一些很水的内容,这会影响一些人的表达意愿,但是营造出来的氛围可能会让更多的人愿意在这个平台上跟别人交流。

记者:评判内容、做出处理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林凡:以前的审核就是简单的删或不删、看得到或看不到,现在会配合算法,千人千面。比如对于一个低频的用户,或新用户,他进来可能只看几十条,那这时候推给他的都是高分的内容。如果是一个非常高频的用户,每天看几百条,那他看到的内容质量肯定从高分往低分去走了,但是他看到了更真实的社区。现在这种策略,很难讲说有一个尺度去处理,但是有一条底线,0分的内容一定要干掉,比如辱骂、没有证据的两性关系,这个相对比较容易对齐。

记者:匿名是脉脉很重要的一个机制,用户更愿意用匿名的身份去表达,但实名内容是不是会少很多?

林凡:其实正好相反,匿名(用户选择用唯一昵称的ID发言而非认证身份的ID)发布的内容只占20%,实名发布的占80%,在职场有很多商业诉求,招人也好,找客户也好,都会用实名。但这些内容功利性比较强,动机很明显,很多人就不喜欢消费这类内容,所以看起来匿名内容更多。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不是鼓励更多人来发布,而是怎么去提升实名内容的质量,让人更愿意看。现在我们做的门道栏目,里面有很多内容,就是一个尝试,不过离我们的预想还差很远,还在摸索。

记者:现在大家讨论薪资、跳槽、公司好不好这类内容比较多,想在职场社区发展出其他类型的内容,感觉还挺难的。

林凡:确实很难,不过公司规模越大,各类需求就越多,比如大家周末呼朋唤友,一起玩狼人杀,或者去什么公园转一转,在同事圈里可以达成,我们就希望同事圈能往类似华为心声社区的方向去走。

记者:脉脉的基本盘是互联网行业,现在也在向其他行业拓展,不同的人进来之后有没有带来什么变化?

林凡:我们今年很高兴看到,包括新能源汽车、芯片电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的人在脉脉的活跃度越来越高,我们能感受到每个行业的关注点会略有一些差别,互联网因为流动特别快,对薪资绩效关注度更高,像一些国企,就对流程配合关注度更高一些。再有一点,今年跨行业的流动,以前是大量青年奔赴互联网,现在是包括互联网在内各行各业的人奔赴到硬科技行业,所以脉脉上多了很多跨行业的讨论,比如我去到一个新行业能干什么,竞争力怎么样,有没有好的发展。

记者:作为一个技术和产品出身的CEO,哪些习惯帮到了你,哪些习惯限制了你?

林凡:我也是今年才真正理解了一些人的思维模式,技术产品出身的人擅长规则的建立和推导,是演绎型的,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一款产品,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这在从0到1打基础的时候会有一些优势,找准一个方向能坚持三五年。运营和销售出身的人是归纳型的,今天看到这个项目就解决这个,明天就解决那个,容易变化,不适合从0到1,但公司发展壮大,从1到10再到100,就需要精细化运营,推敲很多细节,服务性的思维会更适合,这就变成了我的短板,对人的情绪、情感不敏感,在组织变大后就会有问题。

记者:对脉脉未来的设想是什么?

林凡:希望中国4亿职场人都能用脉脉,而且小一半的人使用频率很高,比如每周用一次,再远就是服务全球10亿职场人。同时也希望不同的人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需求,脉脉都能比较好地满足他们。

猜你喜欢

林凡脉脉职场
脉脉酒香路 赤子报国情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陇东皮影:刻在牛皮上的脉脉乡情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林凡先生作品欣赏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绣娘
脉脉此情谁诉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