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系统整体”思维观促进读写训练

2024-06-03徐静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徐静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蕴含着先人特有的“系统整体”思维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智慧。教师在教学中聚焦文言文的思维价值,将文言文教学与读写思维训练结合,引入整体直观的思维方法,形成系统联结的思维方式,运用整体观照的思维形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关键词 系统整体  思维价值  读写思维训练  文言文教学

把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观察、认知和分析,从整体上思考世界本原和人生意义,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蕴含着先人特有的“系统整体”思维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智慧。但在文言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关注到文言文所特有的思维价值。鉴于此,笔者尝试将文言文教学与读写训练结合,运用“系统整体”思维观促进读写思维训练,以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观物取象”,引入整体直观的思维方法

“观物取象”的基本特征是采用静观的方式去整体感知对象,并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所谓“观物”,它不是对事物采取逻辑分析的形式,而是对客体采取仰观俯察、远取近取的方式,是对事物的总体及其联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观察与直观。“取象”是观物的直接结果,是对观物过程中所获取的关于对象的感受和表象的进一步概括和凝练,是使客体对象主体化的过程。在观物过程中,中国古代哲人既不觉得有把主体的对象分解为单元、要素和特定基质的需要,也不认为有对某种局部按照严格、清晰的逻辑形式进行分析和推理的需要,而是把对象当作“一”,即完全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对待。“观物取象”实质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具有“直观综合”的整体性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中学教材的文言文课文中寻找这种思维方式的痕迹。《庄子》的“濠梁之辩”讲了“游鱼之乐”的故事,“庖丁解牛”讲了“解牛”的故事,取象于一物,譬之以另一物,所取之“象”具有深微而广大的意义涵容量,将道家的诸种思想整体直观综合地蕴藉其中。在《登泰山记》中,无论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还是“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均体现了姚鼐对泰山的仰观俯察、远取近观,将自身的情感充溢于宇宙,赋予雪中的泰山以独特的人格力量,也体现了他辞官而专心于学术的担当与勇气。“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的,而“意”是深远的、幽隐的。在深入教材寻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相关选文,形成思维模型,具体操作如下:

梳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庖丁解牛》《五石之瓠》三篇文章,完成以下任务,形成“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型。

任务1:庄子是如何讲述“游鱼之乐”“解牛之法”“大瓠之种”的故事的?(设置意图:懂得“观物取象”是以生活中的日常经验为基础,对日常的人事物进行观察、认知、抽象和提升,形成具有象征和解释功能的“象”。)

任务2:“游鱼之乐”“解牛之法”“大瓠之种”与“人事之理”有什么关联?这些关联是从哪些角度生成的?(设置意图:了解“象有其理”,“象”与“理”之间要能相互关联,“象”与“理”是赋予、阐释的关系。)

任务3:庄子如何用具体故事阐述抽象思想?用到了哪些方法?(设置意图:懂得“以象释理”,即用具有丰富解释力的“象”来阐释生活世界视域中诸种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把以上思考梳理形成如下思维模型(图1):

同时,教师可借助这种思维方式来进行写作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整体直观的思维能力。事实上,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支离破碎的论证分析、夫子说教般的语言、枯燥呆滞的文字充塞于学生的作文中。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整体直观思维,不能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更不能进一步概括和凝练。例如,“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这个作文题要求学生围绕“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谈“改变”,即主体与客体的能动关系。很多学生只考虑“改变自己”而忽略与“世界”的整体联系,或只谈“坚守自我”而不能明确地交代在何种“世界”坚守,难以将“改变”“自己”“世界”三个关键词整体联系起来思考。部分学生即使能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但分析层次呆板,例证同质化,语言干瘪无趣,缺乏灵动、深入的思考。

笔者引入“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设置如下任务活动:

《易经·系辞》上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意思是在外观察天地万物,在内观察自身奥妙,明白外在“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的奥秘。你能否从自然万物中寻找可以诠释“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之理的物象?

讨论修改后,有学生的习作文段如下:

人与世界,恰若扁舟之于水,是相互呼应、相互调节的。水流不止,而舟必有归处,听凭水的波动,恰不能迷失方向。人与世界亦然,人不能阻止世界瞬息万变的步伐,却能在变化的洪流中坚定自我。小楫轻舟,自有了水波变化的判断,便要主动掌握方向;有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便要拿出不趋炎附势的态度。人生船头,看远处群山连绵,炊烟袅袅,便知道归途何在,不被世界改变,在知道既定目标之后,便以坚韧不拔之志去践行。

由于“观物”是以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为对象,因此,在这过程中所得到的“象”不是对象的某个部分或方面,而是对象的全体或普遍联系,即对象整体。同时,“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在写作中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增强习作感染力。总之,教师要依托教材梳理相关选文,形成思维模型,再根据思维模型进行写作训练。

二、“相生相胜”,形成系统联结的思维方式

中國传统哲学注重的是事物之间或整体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这种整体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表现为“相生相胜”,即整体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等的关系与趋势。所谓联结方式,实质上也是指整体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系统整体观,显示了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思维的特征。

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渗透了整体、要素之间系统联结的思维方式,即文本内部的字、词、句、段组合成篇,构成了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结关系的语义流、语义网和语义链。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思维的参与,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这种思维方式,以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地,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1这样的梳理。

系统联结的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读促写,借此提升学生的说理能力。在实际课堂中,对于分析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只是抓住问题的某一方面,导致立场观点的绝对化、片面化;或者一旦看到反向的东西存在,对立或分裂的意识立马表现出来。比如,针对某市调研测试作文题“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很多学生不能围绕关于时间的要素“长”与“短”的关系进行分析,寻找要素间的联结方式,导致在行文时平均用墨,观点对半,割裂要素。

构成系统的实体之间的连接,是系统思考中非常重要、非常基础的概念。系统联结的思维方式是整体、全面、动态的,它的对立思维方式是局部、孤立、静止的。系统都由三个要件组成:要素、联结(关系)、目标。提升系统联结思维能力,关键是主动发现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因此,笔者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列出如下写作思维结构表(表2)。

循此思考修改,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段落:

短暂与永恒看似相反,实则相通。前者基于的是个人寿命的短暂,后者基于的是精神形态的永恒。两者都是以人本为出发点,或是落于日常生活的实处,或是居于形而上学的高处。因为有了短暂寿命的前提,人们精神的长度才更显永恒;因为有了无边无际的时间尽头,人们才会开始认为时间之短,从而加倍惜时。这二者非但不是相互抵制、此消彼长的,反而是能相互成全的。因此,何必偏执于一方,何必计较于时间的长或短?即如布萊克所说,一刹便是永劫,时间本就是无所谓固定的长或短的。而我们该做的,也从来不过是随遇其始,有执着,也有超脱,有惜时如金的勤勉,也有看淡生死的旷达,有此时此地此刻的不幸,也有上升至宇宙意识的淡然。惜用其刻随遇其间,可以让生命是一场追逐时间的旅途,但也不要忘记带上那一份欣赏风景的闲适。仰观苍穹,俯察品类;让生命有勤勉的光泽,但也要随时附上底色的超脱。恳恳追逐,细细抚摸,让那生命自由游弋于执与无执之间,成就一部人生边上的诗篇。

通过构建写作思维结构表,学生对问题内部概念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行梳理,再通过纵向、横向、正向、逆向等不同的思维方向,全面综合地进行考察和追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知,使思维走向深度,获得对问题的深刻见解。

三、“万物一体”,运用整体观照的思维形式

视天地万物为由某种特定的机制而相互联结为统一的整体,是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内容之一。魏晋之际的玄学家阮籍直接把它表述为“万物一体”。整体观照的思维重全体、宏观,不肢解研究对象,用整全的观念把握世界。整体观照的思维方式是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要素与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全面综合地进行考察和追问的一种思维方式。

课文《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之“道”,就是把握牛全身的整体结构系统并守经达权,“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可见,这种“技”便是把握整体关键,注重操作的联动性和协调性,措置裕如,达到“技盖至此乎”的境界。“肯綮”是庖丁解牛的关键之处,是事物内在的规律,而“无非牛者”则是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对关键内在规律的把握是建立在整体认知之上的,这就是整体观照的思维。从写作教学来看,整体观照的思维应重视作文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功能,将系统内部各元素看成是一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可能影响其他部分。只有清晰地认识这些联系,学生才能准确地分析,进而找到思考点。以如下作文题为例:

有人说,人应当有三种品质。敢于承认,即正视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即不惧眼前的困难;敢于担当,即勇挑时代重任。你更欣赏这三种品质中的哪一种?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很多学生面对这种要素选择性的作文题时,常常会陷入“一元”思维,难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系统来进行深度分析。下面引入整体思维方式进行分析。一个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序整体,在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联动的、互通的,它们按特定逻辑规律运行着,各要素符合某种逻辑关系、遵循某种逻辑规则,由此可以设置逻辑问题链:三种品质的情境前提是什么?→ 三者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三者有无先后顺序?→ 三者排序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整体思维,是能以整体动态的角度看到事物之间复杂、多维的联系,是建立在宏观认知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观照能力的人会关注整体而非局部,关注联系而非元素,关注结构而非表面,关注变化而非静止。学生在思考后呈现出了如下思维段落:

如果说,承认自己的不足是对错误的一种反省回顾,面对困难是不惧虎穴迎难而上;那么,担当则是主动请缨,是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勇挑时代的重担。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承认不足、面对困难是人类的应激性本能,而懂得担当足以让我们跳出小我、跳出本能。这种担当是西西弗斯为了世间没有死亡而触怒众神的勇敢,是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高歌。承认不足与面对困难究其根本是对自身困境的对抗与打破,是个体层面对品质作出的诠释;而敢于担当,则是行于天地之间,以天下为己任。如此看来,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要我们承认不足,面对困难,最终归于勇于担当吗?

文章把三种品质放在“立德修身”的整体语境中,指向思想、精神、道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层面,由此分析三者的关系,看到它们之间更为复杂多维的逻辑关系,同时寻找到三者中最核心的要素。论证中有与其他两者的关系分析,还有自身的深刻价值的思考,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局部的、简单的、单因果的思考模式。还有的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情境前提下并不只有一种选择。选择第一种,属于正向思考;选择第三种,属于由广大走向精微;选择第二种,彰显生命价值,有悲壮、崇高、超越之美。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指向,聚焦文言文的思维价值,探寻中国传统的思维特质,将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思维训练结合,以读促思、以思促写、读写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

[作者通联: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不识“文言”真面目只缘身在“剖析”中
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