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2024-06-01张可屈晓婷
张可 屈晓婷
摘 要:青年兴则国家兴。我国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目前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已经在政策、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还是存在青年人才集聚效应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创新生态系统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耦合性有待加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定量评价有待完善的挑战。各地应因地制宜创新青年人才集聚模式、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与青年发展型城市耦合发展、建立健全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关键词: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人才集聚;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
一、引言
2023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共青团中央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中最具活力、潜力和创造力的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城市是青年人才的主要载体,城市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城市应该思考如何聚青年人才而用之,使青年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利用青年人才集聚效应提高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
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青年发展型城市”概念。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方式。 青年发展型城市无疑可以集聚青年人才,利用青年人才集聚为城市创新创造注入动力,促进城市与青年共同发展。
现有研究从不同方面探讨了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孙久文等从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科学内涵出发,回顾部分试点城市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构想 ;聂伟等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提出深圳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困境,应该分维度优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推动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变 ;徐振强等在梳理国内外10套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青年需求实际,构建了青年发展型城市指标体系 ;单菁菁论述了聚焦“三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问题,并总结国际经验,从宜业、宜居、宜学、宜家、宜创、宜娱六方面提出了聚焦“三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路径措施 。此外,还有学者分别从省域 和自贸区 层面讨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然而,当前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数量相对较少。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初衷是集聚青年人才、激发青年创新创造活力,利用人才集聚效应使青年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但少有研究从青年人才集聚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探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相关问题。
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是指人才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另一特定区域的过程。人才集聚效应通过“马太效应”、“放大效应”、“羊群行为”及“辐射效应”等发挥作用。 人才集聚能够提高产业结构中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例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和城市创新发展 ,提高区域创新投入和产出,还能够促进城市生态财富增长 ,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人才过度集聚可能会产生过度拥挤、人才资源浪费、产出效益受损等现象,抑制经济发展? 。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 ,因此城市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合理集聚人才。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公众、自然环境组成的五螺旋动态系统? ,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竞合共生,在创新环境中不断进化,整个系统可以自组织动态演化,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生命力。青年是城市发展最强大的创新动力? ,创新生态系统无疑可以放大青年人才集聚带来的创新集聚效应,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应当重视培育创新生态系统? 。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何切实做到“让城市對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形成青年人才集聚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每一个城市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力图总结我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成就,对目前我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青年发展型城市如何合理促进青年人才集聚,以期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充分发挥青年人才集聚效应,使青年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提供对策建议。
二、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成就与不足
201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青年发展的前瞻性目标和综合性路径,为建设利于青年发展的城市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总体思路。不久,深圳在全国首次提出“青年发展型城市”构想,以新一线城市为代表,全国各地兴起了“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等的建设浪潮。2021年1月,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纵深实施的意见》,提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概念,旨在促进青年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等概念虽然叙述上有所差异,但其核心内涵相同 。2022年4月,《意见》明确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并提出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6月,共青团中央公布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名单,其中包含45个试点城市(含直辖市的市辖区)和99个试点县域,鼓励各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寻找促进青年成长发展、发挥青年活力能力的新模式。
(一)我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成就
1.优化青年人才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
全国各地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在青年人才引进落户、住房保障、育儿养老等方面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政策措施,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多地针对青年人才优化落户政策,保障青年人才便捷落户;向青年人才发放不同层次的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和一次性安家费,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和人才公寓,减轻青年人才的生活负担;以“青年驿站”、“人才驿站”等形式为青年人才提供短期免费居住服务、就业帮扶及指导、创新创业课程、人才政策咨询服务、城市融入和法律服务等,帮助初来本地的青年人才平稳度过求职、入职的空白期;建立社区托育中心,缓解青年人才育儿和赡养老人的压力,消除青年人才安居乐业的“后顾之忧”。
2.稳定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各地努力拓宽联系和服务青年人才的渠道,深入了解青年人才在创业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通过开展多样化就业帮扶活动,建立青年人才职业咨询和规划平台,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更多专业服务。多地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实施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计划、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等方式,助力解决就业问题;开展重点产业人才引进,促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就业,鼓励优秀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定向招聘、组团招聘等方式吸纳各高校毕业生;优化青年人才实习见习服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基地就业见习补贴,为青年群体就业铺路搭桥;推进青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的青年发放培训补贴;培育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税费优惠政策,建设青年创业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和众创空间等。
3.丰富青年文化娱乐生活
各地开展音乐、健身、阅读等主题休闲活动,满足青年多样化的兴趣需求,不断引入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满足青年对多彩生活的向往。多地结合青年活动特点,布局“青年之家”和“夜间青年之家”,打造“15分钟青年社交圈”,常态化开展符合青年社交习惯和特点的读书分享、交友沙龙、趣味桌游、婚恋文化周等青年社交活动,帮助青年打开社交圈;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建设多样化的青年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活动,促进青年体育健康;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丰富活动内容和创新活动形式,广泛开展青年感兴趣的网络文化活动,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推进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街道文化建设,布局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主题艺术街区,形成城市时尚新地标;倡导全民阅读,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定期举办青年艺术节,紧跟青春潮流,提供充足的文化服务供给。
4.推动青年人才区域协同发展
部分城市借助区位优势,与周边城市合作建立青年人才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区域内人才流动环境,促进人才发展。深圳大力促进湾区青年交融,建设“深圳大湾区青年发展中心”,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湾区青年新地标;建立深港联合引才育才机制,创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结合国际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经验,打通青年到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工作、实习的渠道,实现深港信息共享、资源对接,为人才流动消除壁垒,为青年走向国际创造条件。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推进人才协同发展,优化人才流动环境,实施人才跨区域社会保障和跨区域公共服务;建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共同制定人才政策、开展人才交流、提供人才服务等;开展长三角人才驿站、人才绿卡、人才培训等试点合作项目,为跨区域工作、创业的人才提供便利。四川和重庆提出加强川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明确加强人才战略对接、优化人才流动、共享人才资源、共建人才平台、共育人才隊伍、共享人才政策六个方面的合作内容,提出分层级结对建立人才协同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推进人才流动机制创新、构建川渝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川渝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等具体措施。
(二)当前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
目前,多数城市从青年人才引进、就业创业和文娱需求等方面发力,吸引优秀青年到本地发展。但各地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出现“抢人大战”的过度竞争情况,各城市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面临着多种挑战。
1.青年人才聚集效应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从目前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大多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吸引青年人才上,而对于如何用好吸引来的青年人才、发挥青年人才集聚效应重视不够,对于让青年个人得到发展的同时助力城市发展研究不深。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往往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会通过正、负两种效应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
一是青年人才集聚规模不足,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和黏性有待提升,人才集聚的正效应发挥不充分。城市的户籍政策、生活成本、就业机会、教育水平、医疗服务、创新创业水平、基础设施、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青年人才集聚,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当前城市多从户籍政策和物质经济激励入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青年人才集聚,不同城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路径较为一致,创新性有待加强。虽然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仍是影响青年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 ,但城市的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文化氛围和休闲娱乐活动等非物质因素也会显著影响青年人才的城市选择 。部分城市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因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难以向青年人才提供与一、二线城市同等水平的经济补贴和公共服务,但又缺乏找到并放大自身独特性的意识,吸引青年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不足,难以通过非物质因素提高自身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也难以留住青年,最终导致青年人才集聚规模很难达到最优区间 ,人才集聚的正效应发挥不够充分。
二是青年人才集聚规模过大或同质化现象存在,导致人才拥挤和人力资源浪费,人才对有限生产要素的竞争比较激烈,人才集聚的负效应有待降低。很多城市针对青年人才放宽落户标准、加大人才引进补贴、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就业指导与帮扶、开展青年特色文娱活动和交友活动等,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但部分城市在引进青年、参与“抢人大战”时,对城市本身的人口承受能力、城市分工和定位考虑不够充分,因此出现了青年人才的超量集聚和同质化集聚,进而引发或者加剧了“大城市病”和人才恶性竞争,同时可能出现人才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不匹配,导致青年人才在城市难以施展拳脚。青年因理想与现实产生的落差会降低自身发展和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协作矛盾、恶性竞争、惰化效应等 ,最终导致青年人才集聚效应不能充分发挥,甚至产生人才集聚的负效应。
2.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耦合性有待加强
青年人才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必须思考如何发挥青年人才集聚带来的创新集聚作用。各地通过培养和引进青年创新人才、建立青年创新发展工作小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但是鲜有城市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索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为青年人才提供创新资源、环境和保障,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进而提高城市整体创新发展活力,助力青年与城市共同发展。虽然已有部分城市提出建设创新生态系统,但鲜有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吸纳青年发展视角,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结合不够充分。当前多数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还处在创新要素堆砌阶段 ,城市中的创新要素各自为战,协同创新水平低,尚未真正形成利于青年发挥创新创造能力的生态系统。
一是创新创业政策与青年人才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之间的关联性不足,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城市发展方向多由政策主导,不同政策之间的连贯性会显著影响城市发展各方面的连贯性。城市不同部门在制定政策时的沟通与协作不充分,导致不同政策之间关联和协同不足 ,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率和统筹协调作用;将创新生态系统与青年发展型城市相结合的意识不足,指导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创新生态协同建设的系统性政策方针有待完善,城市政策体系有待改进。
二是单一要素的资源与能力有限,而“产学研”融合不足,各创新要素的目标和利益不一致,协作有待加强。部分城市持续推进“产学研”融合,但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城市各创新要素之间目标不够统一、合作不够紧密、资源共享不畅,尚未形成价值共创、互利共生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生态错位现象;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未能高效对接,难以满足和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刺激经济发展不足;对青年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重视不足,青年创造活力、能力和潜力没有被充分发挥,尚未形成青年创新创造与城市创新创造同频共振的理想状态。
3.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定量评价需要进一步完善
《意见》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评价标准,从“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和“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两方面列出了全方位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工作内容和标准,同时鼓励各试点城市完善青年发展统计、建立健全青年发展监测数据库、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适时开展成效评估。各地以《意见》为指导,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展开了广泛的政策和实践探索,学界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加。但各地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定量评价还存在不足,只有少数地区尝试建立指标体系、发布青年发展综合指数等。比如《山东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试行)》、长三角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浙江青年发展综合指数。学界关于建立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标或指数的研究也仍在起步阶段,存在研究空白。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多数城市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定量评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各地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标有待完善。各地尚未建立完善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统计监测机制,已有评价体系存在指标指数不够健全、评价结果不够科学、目标指向不够明确的不足之处,评价标准与本地实际、青年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于本地区域特点和发展阶段考虑不够充分,评价体系未能体现出地域差异;量化评价体系的制定过程没有充分考虑青年意见,没有将青年主观评价合理纳入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当中,导致量化评价的结果难以充分指导下一步行动,同时,量化评价结果的发布和反馈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定量评价的学术研究存在不足。当前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定量评价的相关研究存在过度追求评价体系普适性的问题,多数研究对于地方特点的考虑不足,缺少结合地方特点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现存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评價体系的研究侧重于通过客观指标衡量建设成效,对青年主观要素关注不够,导致大部分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对青年群体的说服力有待提高。
总的来说,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定量评价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都存在不足。青年发展型城市不能建立在想象和假设的基础上,城市如何发展才能促进青年发展、青年在城市发展得如何,都需要根据科学的标准进行量化评价,进而为各地把握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成效和趋势、做出动态调整决策提供依据。
三、高质量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对策
(一)因地制宜,创新青年人才集聚模式
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面临的青年人才集聚效应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从青年人才集聚的正、负效应来看,城市需要因地制宜打造吸引青年人才集聚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青年人才集聚的正效应,尽量避免青年人才集聚的负效应。
一是当前青年人才集聚规模较大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及其他一、二线城市。城市要合理做加法,需要考虑自身发展规划,针对城市重点产业、行业的青年人才,进行有计划、有侧重地吸引,并且结合城市公共服务承受能力,对不同类型的青年人才数量进行合理规划,避免青年人才集聚规模过大、人才同质性过强、青年与城市发展不匹配等引起或加剧青年人才集聚的负效应;城市还要舍得做减法,城市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考虑城市主要分工和强调城市主要功能,通过政策主导城市冗余产业、功能的合理疏解,减少资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避免“捡芝麻,丢西瓜”的情况。例如,青岛背靠丰富的海洋资源,提出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重点布局海洋医药与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洋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高端科技创新平台;针对海洋人才推出《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制定《青岛市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2023-2025)》,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人才聚集地。
二是当前青年人才集聚规模不足的城市,例如少数二线城市和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城市需要在公共服务、城市文化、休闲娱乐等非物质因素方面发力,结合城市历史文化、地理位置、风俗习俗等,挖掘城市特点、打造城市品牌、避免同质化竞争。 同时,不同于城市发展较为充分、城市分工和功能较为确定、城市规划相对定型的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具有更多发展可能。三、四线城市在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应纳入青年视角,敢于探索城市与青年相互促进的创新模式,结合青年需求实施城市更新和进行城市建设,推进青年人才职住平衡,打造富有青年特色的城市名片;利用城市文化特色与发展可能性吸引青年,利用优质的青年人才政策和公共服务留住青年,利用城市发展和有为政府助力青年发展,有效提高青年人才集聚水平,使青年人才集聚的正效应发挥更加充分。例如,淄博凭借烧烤成功出圈,“淄博烧烤”的城市名片引起广泛关注,淄博抓住机遇,通过媒体、车站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哈尔滨旅游持续火爆,“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等话题成为全网热议的焦点,哈尔滨依靠地域特色,深挖冰雪经济,擦亮了冰雪旅游的金字招牌。
(二)耦合共进,创新生态系统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协同发展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需要充分利用和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而当前政策和创新要素对青年人才创新的引导、激励效果有限,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难以充分发挥青年人才集聚带来的创新集聚效应,也难以充分提升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并非单一地对青年人才创新、城市创新发挥作用,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影响,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呈现出明显的组态特征。因此要用系统思维,结合青年视角,从城市规划和建设全局考虑,利用系统性的连贯政策和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促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政策体系。首先,政府部门是规划城市发展、制定政策方针、协调利益主体的宏观管理角色,结合青年视角建设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地方政府持续优化政策方针、更新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教育政策与青年人才政策的协同性、集成性、系统性,使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耦合发展。其次,地方政府要发挥城市主体责任和中介作用,从政策层面增强对创新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协调力度,推动各创新要素坦诚合作、深度融合;结合城市优势产业和区位特色,规划创新发展总体方向,引导各创新要素形成统一目标,助力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螺旋上升。
二是明确各要素分工,提升要素协作水平。首先,创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资源、能力不同,创新活动复杂性和难度的不断提高也使单个创新要素难以创造新的价值,各要素应根据自身优势明确分工,减少功能重叠和生态错位的情形,提高不同创新环节间的对接效率;要敢于、乐于跨越组织边界,积极与创新生态系统内其他要素融合,不断探索创新互动新形式,建立广而深的合作,同时提高与其他创新要素间的协同度,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关系,共同打造创新活动全链条、全过程的开放式协同机制。其次,创新生态系统各要素要广泛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和技术共享,打通人才共引、共育、共用的链条,共创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联动协调的组态思维促进人才创新。
(三)重视量化,建立健全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
各地从人才引进、就业创业、宜居宜乐等多方面发力,针对青年人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当前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成效还难以进行量化评价,关于“城市是否对青年友好、青年在城市发展怎样”的评价较为模糊,难以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调整依据,也难以为青年选择城市、“用脚投票”提供参考。各地应借助政府、专家学者和青年的合力,建立健全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分层次的评价体系。通过政府主导、专家学者辅助、青年广泛参与的工作模式,建立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数,综合考量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共性特点和目标,科学设置关键性指标,对各省、市、区县分级进行统一监督和评价,形成可供考核的统一标准;建立健全地方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数,各地以“整体框架不变、部分指标可变”的原则,根据地区发展的差异和阶段特征,聚焦城市和青年发展现状,科学设置个性化指标,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现实问题和青年需求。
二是建立健全青年主导的监督反馈机制。各层次评价体系需要充分考虑青年发展实际,除客观评价指标外,还需要考虑如何科学地增加青年主观评价指标,突出青年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使评价结果反映出青年对于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真实感受和合理诉求;畅通青年反馈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现状的线上线下双渠道,使青年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公众号、APP、青联、学联等渠道做出反馈。
三是实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和评价体系的动态调整。随着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发展和青年发展状况在时刻变化,各地要以量化评价的数据为依据,利用评价体系动态追踪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和补充不足;各地还需要进行周期性的评价体系修订,根据当地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成果灵活调整体系中的可变指标。
四、结语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各地必须不断完善和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使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我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各地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优化策略,打造人才集聚新模式,推动创新生态系统与青年发展型城市耦合发展,建立健全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打好人才基础、提升创新势能、完善量化评价,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稳步前进,才能“赢得党的信任”、“赢得青年口碑”。本文针对当前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但没有进一步形成具体方案。未来研究可以考虑探索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创新生态系统耦合发展的机制,或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和权宜指标,助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Development City
Zhang Ke Qu Xiaoting
Abstract:Youth prosperity is national prosperity. China proposes to build a youth development city, so that the city is more friendly to young people, so that young people in the city are more promising.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development-oriented cities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policies, public service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insufficient play of the positive role of youth talent agglomeration effect,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upling between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youth development-oriented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youth development-oriented city construction. All localities should innovate the youth talent agglomeration mod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promote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youth development citie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youth development cities, and build youth development cities with high quality.
Key words:youth development city; youth talent gathering; innovation eco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責任编辑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