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备考的有效衔接

2024-06-01项海辉

高考·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考备考学科整合复习策略

项海辉

摘 要:本文探讨了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并从试题设计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整合教材资源进行复习备考两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备考的有效衔接。首先,着重分析了试题设计与教材内容的密切相关,包括试题选文整体映射教材内容、试题选项内容关联教材选文以及试题考查内容映射教材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等方面。其次,强调了围绕教材整合资源进行复习备考的重要性,包括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复习内容定位到知识和能力、注重设计活动和评价反馈等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和整合,为高中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和学生高考备考提供了实质性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备考;试题设计;教材内容;复习策略;学科整合

高考语文试题的变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通过密切关联教材,引导学生用好统编教材开展教与学。本文将从试题设计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整合教材资源进行复习备考两个方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备考的有效衔接[1]。

一、试题设计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

(一)试题选文整体映射教材内容

在试题选文的巧妙设计中,我们特别注重强调作者和内容之间的紧密关联,旨在与学生熟知的教材内容相呼应,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费孝通和沈从文的作品作为试题选文,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正好与教材中的特定单元相对应,分别为《乡土中国》和《边城》。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试题内容更具有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

首先,以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例,该作品被选为试题选文,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紧密相连。学生通过阅读此文,可以深入学习与该单元相关的内容,建构对乡土文化的整体认知。费孝通的作品作为学术类著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经验,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教材中所学知识。

其次,沈从文的《边城》同样被纳入试题选文,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下册第二单元形成紧密联系。通过选择这一文本,试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对于沈从文的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比较,同时引导学生将其与初中阶段所学的鲁迅的《社戏》进行联系。这样的设置在考查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统编教材进行系统性学习[2]。

总体而言,试题选文整体映射教材内容,通过选择费孝通和沈从文的作品,巧妙地与教材中的特定单元相呼应。这样的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契机,也在试题内容中融入了教育目标,使考题更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统编教材。

(二)试题选项内容关联教材选文

在试题选项的设计中,我们极为注重直接关联教材选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本的要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在解答问题时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具体而言,我们以毛泽东在寻乌县调查和鲁迅的《社戏》为例,通过试题选项的设计,将这两个文本进行巧妙的比较,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以毛泽东在寻乌县调查为题材的试题为例。试题设计会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毛泽东在调查中的观点和《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巧妙地将教材选文和试题内容相结合。这样的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同时通过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题效率。

其次,以鲁迅的《社戏》为题材的试题设计同样如此。试题选项将鲁迅的《社戏》与沈从文在《边城》中对端午节的描写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个文本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同时能够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减轻做题难度,使解题更具效率。

试题选项内容的设计巧妙地关联教材选文,通过对不同文本要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促使其在解答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也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为学生的知识运用提供了更具挑战性的学习机会[3]。

(三)试题考查内容映射教材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

试题的设计注重将考查内容紧密映射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以引导学生将学术类著作阅读经验和散文化小说阅读方法有机地迁移并应用。通过深入分析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和鲁迅的《社戏》,试题设计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教材中所学的阅读方法解答问题,同时培养其在阅读中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种有机衔接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提升整体阅读和分析水平。

首先,通过对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的深入分析,试题设计强调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这与教材中的学习提示相契合,教材中强调学生要注意文章中如何用简明而准确的语言介绍社会调查的技术,进而学会分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差异。试题设计通过对这一方面的考查,促使学生将学术类著作中的语言技巧应用于解题过程中。

其次,对鲁迅《社戏》的深入分析则着眼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设计通过对社戏中的描写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对比不同文本,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传递的情感和意义。这与教材中关于阅读散文化小说的学习任务相契合,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对描写方法的理解来把握作品的整體情感和主题。试题设计通过这一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有机地运用于解答问题,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试题考查内容的设计巧妙地映射了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通过对学术类著作和散文化小说的深入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种有机衔接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教材内容,同时提升了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方面的整体水平,为他们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二、围绕教材整合资源复习备考

(一)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

在高考备考的战略规划中,我们坚持摒弃过去单一依赖复习资料板块的做法,而是提倡回归课本,着眼于建立一个有机结构的知识体系。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整合教材资源,使学生能够深度学习统编教材,从而提升其系统化的语文能力。

首先,整合教材资源并不仅仅是对教材内涵的简单概括,更意味着将相关的校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纳入考虑范围。这样的综合性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更为完整、立体的学科认知,超越了狭隘的语文学科范畴,让学生能够理解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

其次,有计划地整合教材资源不仅仅是简单地整合知识点,更是侧重于构建一个有机、相互关联的学科体系。通过对不同学科内容的交叉引用,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对于整体学科结构的更深层次把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有益于在跨学科的考试中更为得心应手。

最后,这种整合的目的在于使复习备考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学生能够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深度学习,更好地应对高考所涉及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考题提供更为充分的准备。这样的整合策略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为其在高考中发挥更高水平的综合运用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复习内容定位到知识和能力

在确定复习内容时,我们强调将焦点明确定位到知识和能力这两个关键层面,以使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更有目标性和系统性。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为例,通过深入剖析这一学习任务,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明确定位的实质。

首先,复习内容的“知识”层面要求学生梳理课内的重点词语。这并不仅仅是对词汇的简单整理,更是对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深入挖掘。学生需通过系统性的整理,对每个重点词汇建立起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形成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

其次,复习内容的“能力”层面则要求学生分析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差别与联系。这不仅仅是对单一词汇的拆解,更是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进行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学生能够理解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呈现出的多重意义,培养在实际运用中更为灵活自如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这一明确定位的目的在于反思个体在表达和交流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语言运用中的挑战和困难进行深入思考,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沟通的质量。这样的反思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高压考试环境下的冷静思考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样的复习设计不仅注重知识点的深度理解,更强调在实际运用中培养语言能力。这种明确定位的策略能够引导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复习目标,使其能够在备考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提升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

(三)注重设计活动和评价反馈

在围绕教材整合资源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强调活动的设计和及时的评价反馈,以构建一个有机而富有动力的学习环境。

首先,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是本策略的核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我们可以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设计情境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及时的评价反馈是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要及时进行测评,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多种功能。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价,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所在,及时提供指导和激励。这样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形成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认知,促使其在认知上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最后,这一设计与评价的循环过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更有目标地进行复习备考。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的学习态势有助于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度地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通过这种持续的反馈机制,学生能够在复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升自身水平,逐步达到高水平的学科应对能力[5]。

三、注重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高考备考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简单积累,更是一个培养学科综合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语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关注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认识到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培养学科综合素养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深度学习语文教材,拓展学生对不同学科的认识。语文与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以解读文学作品为例,学生不仅仅应该关注作品本身,还要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通过这种交叉融合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更为丰富的学科认知。

鼓励学生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实际项目的参与和真实场景的模拟是培养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将语文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更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实践性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复杂多变的题型,也为他们未来面对各种实际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考试中的复杂情境。在高考中,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已成为常态,而培养学科综合素养能够使学生更从容地应对这样的考试要求。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不仅表现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技巧上,更体现在对多元信息的敏感度和分析力上。通過这样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培养学科综合素养不仅有助于高考备考,更为学生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现实社会对于综合素养的需求日益增加,跨学科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通过注重培养学科综合素养,我们旨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全面、更实际的支持。这一层面的培养不仅使语文教学与高考备考更具综合性,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深入分析,强调了试题设计与教材内容的紧密关联和围绕教材整合资源进行复习备考的重要性。在试题设计方面,突出了试题选文整体映射教材内容、试题选项内容关联教材选文和试题考查内容映射教材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等方面的关键要素。在复习备考方面,提出了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复习内容定位到知识和能力、注重设计活动和评价反馈等策略。通过这些探讨,本文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参考文献

[1]魏敏.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评析与备考建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2021(5):136-139.

[2]张雪丽.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与备考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3]董明实.以语文能力为导向的新考试方向: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评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8):20-21.

[4]汪作霞.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分析[J].语文教学之友,2023,42(8):3-6.

[5]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强化思维考查 注重语文实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3(7):8-14.

[6]丁祥云,闫琳.高考命题学科融合的积极探索:以2023年高考语文卷作文写作题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5):70-72.

猜你喜欢

高考备考学科整合复习策略
如何指导高三学生应对生物三轮强化训练
新考纲下高考化学试题的新宠——化工流程题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浅谈2016年6月之后的四级听力复习策略
高考备考中要重视“STS”的教学
浅析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回归教材,依“标”靠“本”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对口单招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