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234”模式
2024-06-01吴月红李海涛
吴月红 李海涛
DOI:10.3969/j.issn.1672-1101.2024.02.013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在价值导向、思想引領和核心内容上高度契合。文章认为,在遵循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价值引领、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下,通过健全“两大机制”、善用“三支队伍”、建设“四个课堂”,打造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234”模式,能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地方红色资源;“大思政课”;立德树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4)02-0096-06
收稿日期:2023-09-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课“四位一体”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2JDSZK108);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思政课教研项目:“大思政课“协同机制构建研究(2022sxzz009);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讲述“红色传家宝”实践教学法(sztsjh-2023-2-10)
作者简介:吴月红(1972-),女,安徽芜湖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The “234” Model of Utilizing Local Red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U Yuehong1,LI Haitao2
(1.School of Marxism,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2.Wanjiang Re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Red resource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ose ideological,educational,and contemporary values are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value orientation,ideological guidance,and core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It is believed that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guiding values,and adhering to systematic concepts,the creation of “234” model that utilizes local red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n enhance the ideological,theoretical affinity and targeted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improving the “two mechanisms”,making good use of the “three teams”,and building the “four classrooms”.
Key words:local red resources;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model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一百余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领导中国人民积累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1]从形态上来看,红色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信息形态和精神形态,既包括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留下的红色文物、感人故事,产生的革命圣地、历史事件与红色文学艺术作品,涌现的英雄先烈、榜样模范等,也包括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从时间上来看,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其时间跨度贯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各校要“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2]。地方红色资源是高校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文化资源,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是高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内在要求,是善用“大思政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一、地方红色资源对于“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
地方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地方开展的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有历史文化价值、教育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不仅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各個地方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高校而言,运用好地方红色资源,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设“大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传家宝”,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好地方红色资源,有助于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思政课肩负攸关“国之大者”的课程责任和历史使命,承载着“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3]7,并多次强调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由此可见,思政课是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的主渠道、主阵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指出,党的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党的根脉”[4]。遍布全国各地的有关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的纪念馆、纪念地以及旧址遗址,各个地方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产生的感人故事等都蕴含着红色基因和当地独特的红色文化密码,通过保护地方红色资源的制度创新和加强红色文化传承的内涵赋新,让这些地方红色资源活起来、新起来,打通历史映照现实的“桥梁”,有助于青年学生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增强历史自信,进而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运用好地方红色资源,有助于构建教育合力,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大思政课”之“大”还在于该课程具有育人“大能量”,因此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可为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提供重要支持。在明确的教育目标导向下,高校要协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网络媒体等多元主体,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延展思政课教学的时空范围,扩增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要素,丰富“大思政课”内容,优化“大思政课”体系,以“大容量”红色资源内容引领“大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以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实现教学目标的价值塑造。也就是运用地方红色资源让理论“立”起来、让课堂“新”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5]的培养目标。
二、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的原则
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要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放在政治首位,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价值目标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相互融促,协同育人,切实服务好“大思政课”。
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放在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的政治首位。坚持党的领导是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标识。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要注重从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运用中呈现党的领导和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轨迹,充分展现红色资源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其不但是辛亥革命前安徽第1家革命报刊《安徽俗话报》诞生地、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经典传奇战役“官陡门大捷”发生地、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第一船登陆点、改革开放时期“傻子”年广久创业地,也是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汽车自主品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2023年芜湖市公布了首批70个红色资源名录初步建议名单,其中不仅包含有王稼祥纪念园、安徽文化名人藏馆、戴安澜故居等38处重要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也包括王稼祥使用过的苏制吉姆轿车、谷宗仁定制抗战胜利纪念描金彩瓷三套杯、渡江胜利纪念章、渡江水上英雄纪念章等32件重要档案、文献、手稿和有关实物。在运用这些红色资源时,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大学生明确,这些红色资源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开展的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的生动展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
坚持价值引领,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的核心理念。红色资源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教科书,是印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资料库,是激励全体人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催征鼓[6],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发运用红色资源的前提和根本要求是必须要彰显红色这个鲜亮的底色,彰显其显著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鲜明的政治性、先进性、革命性和人民性等先进特质。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元素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因此,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必须要重视精神内涵的传达,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红色精神文化的强大力量,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
坚持系统观念,把协同育人作为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7]。从本质属性与功能角度来说,“大思政课”是由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各要素有机构成,并在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和场域的交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下生成具有育人功能的复杂育人系统[8],故“大思政课”建设也应是1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因此,根据系统结构的耦合性要求,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也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念,按照协同性原则,在推进开发与运用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推进各要素形成协同优化的整体效应。如各级地方政府要建立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区域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协同发展,推动区域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地方宣传、党史研究、档案等部门和社科研究、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等机构以及学术团体要共建学术交流平台,共享理论研究成果,提升红色资源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地方宣传、文化和旅游、退役军人事务、广播电视、电影、教育等部门和文艺团体等可协同开展红色主题文艺作品跨区域创作合作,共同打造有影响力的红色文艺精品;各省市地方党史馆、军事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收藏研究单位应探索成立馆际合作联盟,加强馆际红色资源共享和协作开发等。通过这些协同机制,挖掘好利用好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共同把育人作为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的中心任务。
三、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234”模式
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构建有效路径。基于笔者所在高校的实践探索,构建“234”模式——即健全“两大机制”、善用“三支队伍”和建好“四个课堂”,成效显著,可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一)健全“两大机制”
一是构建起运用地方红色资源的校本协同机制,在思政课教学单位与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起分工合作协同共建机制。“校本”一般是指依托本校资源的本土化,建立校本制度,就是将上位文件中的一般性规定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予以本校化所形成的制度。“大思政课”建设首先也需要制定校本制度,通过校本制度将思政课教学单位和思政课教师等思政课关键实施主体,与校内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等有关单位有机衔接起来,形成分工合作协同共建机制,在共建方面实现协同创新。安徽工程大学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先后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堂”建设方案》《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针对思政课教学单位如何与校内各部门之间形成分工协同合作共建机制从制度上作出了规划,并加以严格落实。如,为更好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学校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体部署,思政课教学单位、团委、学生处、各学院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协同开展。以2023年暑期思政课实践教学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此次活动,由学校思政课教学单位即马克思主义学院确定主题并派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校团委统筹协调,各学院具体落实,各方协同开展“劳模访谈”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大学生实地寻访芜湖本地各级劳动模范并撰写访谈记录;马克思主义学院汇总编辑形成《芜湖市劳动模范名录》和《芜湖市劳动模范风采录》。而实施一体化部署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一方面,青年大学生顶着酷暑寻访劳模,与劳模面对面交流,更易受劳模精神感染,所受教育更为直观、深刻;另一方面,将大学生的寻访成果——《芜湖市劳动模范风采录》作为校本教辅教材应用到本校思政课教学中,教育效果奇佳。
二是构建起运用地方红色资源的社校共建共享机制,在学校与社会各单位之间建立起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大思政课”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学校与社会各方力量协同配合,共同奏响人才培养的“交响乐”,唱好合力育人的 “大合唱”。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同样不仅需要学校这个主体,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网络媒体等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但由于地方红色资源的组织属性、社会职能、管理方式、运行安排等各有不同,因此在協调配合上存在一定难度。为更好地推进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安徽工程大学与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起合作共建共享机制。如,2023年,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学校与芜湖市委网信办、市档案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芜湖传媒中心等6家单位共同发文,联合组织开展“红色传家宝”专题宣传活动,向全社会征集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物件、资料、线索,并制作“红色传家宝”短视频和编辑《芜湖红色传家宝》学习读本。组织单位通过在市级媒体开辟“红色传家宝”宣传专栏、在市博物馆举办“红色传家宝”专题展览、在网络媒体展播“红色传家宝”短视频、出版《芜湖红色传家宝》学习读本和建立全市红色传家宝线索资料库等方式,积极推进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安徽工程大学充分发挥理论研究优势和研究生人才充足优势,承担了大量寻访调研和后期视频制作工作,为地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通过活动所获成果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为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合作共建共享的途径。
(二)善用“三支队伍”
思政课建设关键在教师[3]15,“大师资”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更要有“大师资”的保证。
一是突出专业强、素质硬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3]15广大专职思政课教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融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为一体,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在运用地方红色资源进行教学时,专职思政课教师可以用厚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融会贯通的知识提取能力,从理论上解决思想困惑、回应社会关切,淬炼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
二是发挥地方史志工作者和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等兼职“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红色的印记就会深植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润物无声,生根发芽。”[9]专业的地方史志工作者拥有精深的专业背景,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兼具思想性、学理性和趣味性;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拥有一线近距离接触红色资源的天然优势,更能够以情动人。因此,由地方史志工作者和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等组成的兼职“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深度参与,可以更有效地融通提升地方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
三是强化地方“英模·大师”队伍作用。学生能否积极回应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简单重复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反感情绪,甚至形成‘防火墙,削弱思政课的效果”[10]。化解这种倦怠感,需要多方面努力,而“英模·大师进思政课堂”就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英模大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能够使学生迅速拉近理论与实践、校园与社会的距离。2023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的通知》,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引导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安徽工程大学积极探索“英模·大师进思政课堂”的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了贯穿“开学-毕业”全学段的教育模式。每年秋季学期的开学季,邀请各类先进典型来校开讲“开学第一课”,如邀请杰出的校友劳模来校宣讲,通过身边的校友劳模先进事迹让青年学子感知劳模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学习可复制可践行;每年春季学期的毕业季,结合“五一”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开展“青春对话劳模”活动,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英雄模范等与青年学子开展对话沙龙,通过深度交流为青年学子释疑解惑。学生们普遍反映,榜样就在身边、劳模就在眼前这样“接地气”的互动课堂,更易于帮助他们深刻理解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体会劳动最光荣、奋进才有为的人生态度。
(三)建好“四个课堂”
一是改革创新思政“小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3]13因此,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要善于运用地方红色资源,用生动鲜活的地方红色资源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用地方红色故事讲清道理,用地方红色历史讲好理论脉络,用红色精神讲透精神要义,打造出不仅具有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更具有情感温度的思政“小课堂”。如,安徽工程大学将“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与本地红色资源相结合,开发出校本专题“中国共产党芜湖革命简史”,用丰富的本土革命故事充实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厚重感与感染力,同时还突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关注到芜湖革命史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增加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此外,还充分挖掘整理地方红色资源,编辑《芜湖红色传家宝》读本,建设“芜湖红色传家宝”资源案例库,供各门思政课课堂教学使用,既充实了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是融会贯通社会“大课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1]“大思政课”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实现“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就要融会贯通起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大课堂”各种资源中,地方红色资源具有重要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学校依托地方红色资源,构建校外红色研学基地,通过开展红色实践教学活动、校外实践调研等,把思政课搬到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革命遗址等,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进而深刻体悟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任。安徽工程大学在运用地方红色资源服务“大思政课”建设时,着力打造融会贯通的社会“大课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与地方部门共同成立皖江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理论研究优势,与地方史志、档案、博物馆、纪念馆等部门工作者共同申报红色文化研究项目,并将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了红色研究与育人实践相统一;通过建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授牌多个红色景区为实践教学基地、与地方共建“大思政课”研学基地等方式,不断增强红色文化育人体验度和实效性,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会贯通。
三是协同运用网络“云课堂”。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云课堂”赋能“大思政课”能发挥更大作用。高校可通过开设线上直播的“云课堂”,开展“云游”革命纪念场馆、“云上”赏析红色电影等云上“大思政课”,形成对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补充。安徽工程大学利用超星智慧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视频资源库,将具有地方基因的红色电影搬入“库”,以充分发挥红色电影的育人价值。不仅如此,学校还将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开发的“点亮紅色芜湖H5”——芜湖红色旅游智慧地图引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学生利用手机可畅游地图上的芜湖所有红色景点,且走到哪真人语音讲解到哪;在网络云端领略红色景点后,学生还可利用地图自由选择想要参观的景点进行线下互动打卡,进一步了解本土红色景点背后的感人故事。实践证明,协同运用网络“云课堂”,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全面、生动。
四是设计开发系列“微课堂”。短视频能够以其“短平快”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图像+社交”的表现手法,将固化于书本上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同时,短视频拍摄制作上传便捷,因时间限制往往还具有主题清晰、简洁明了并易于传播的特点。安徽工程大学充分发挥短视频的这些特点,设计开发了系列思政课“微课堂”,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教师指导、学生动手、资源共享”的红色“微课”创作模式——即围绕地方红色资源,教师进行深度理论与历史研究后指导学生创作脚本、拍摄思政课微视频,最终作品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评审,通过评审的微视频纳入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学校以这种创作模式已成功开发出“芜湖红色资源”“红色传家宝”系列微视频20余部。这些微视频一方面通过人民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扩大了芜湖本土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作为资源库素材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推进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探寻实现育人效能最大化的实践路径,既是回应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现实要求,也是落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要求。将红色资源全方位浸入、多领域嵌入、立体化融入到“大思政课”建设中,用好、用实、用活地方红色资源,并转化为育人资源,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12.
[2]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3-05-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84-185.
[5]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6] 刘晓哲,魏巍.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J].人民论坛,2022(2):85-87.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
[8] 蒲清平,黄媛媛.系统论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148-153.
[9] 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1).
[10] 刘凤义.树立“大思政课”观 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1):109-115.
[1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