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中部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建构
2024-06-01邱梦杰
摘 要:传统村落具有完整的村落景观、丰富的传统文化、多样的节庆习俗,旅游开发成为传统村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受旅游开发的影响,传统村落的“乡村性”出现主动或被动的解构、重构。为了推动传统村落特性的延续、传承,助力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根据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融水中部地区典型传统村落为例,通过科学规划布局、产业结构完善、文化传承创新、乡村秩序重塑,引导它在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有序发展。旅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且各要素在不同村落開发与保护过程中的方向和强度均有所差异,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和保护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旅游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南宁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融水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色营造研究”(2022XJ40)研究成果。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信息,极具保护价值和传承意义,这种“资源”和“价值”奠定了其发展旅游的基础,适当地发展旅游可以提升村落经济。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传统村落的社会秩序、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等都会受到冲击,这成为旅游浪潮下传统村落发展矛盾的缩影。查阅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相关文献,在保护研究方面,众多的学者从村落价值、保护内容、原则和方法、村落各组成部分的具体保护措施、现代技术在传统村落中的运用等方面探究传统村落保护的有效途径。在旅游发展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旅游开发策略和模式、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等方面。现有研究虽然考虑了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但多从单一的角度展开,对旅游驱动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部要素及相互作用未进行全面的探究,对于已经具有旅游产业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基于此,本文以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作为时代境遇,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探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区域概况
融水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自治区北部,是广西唯一且最大的苗族聚居自治县。全县辖7个镇、13个乡,总面积4638平方公里,2022年总人口为52.42万人,包括苗、瑶、侗、壮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为76.19%,苗族人口比例为43.65%。融水山水风光绮丽、民族风情浓郁,是广西旅游胜地之一,有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有绿水悠悠的贝江,有古朴典雅的苗寨,此外一年中还有芦笙踩堂、斗马、芒蒿等近百个民族节日,享有“百节之乡”的美誉。融水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为了探究当地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笔者通过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相关村落历史资料了解其产业结构发展现状,民俗技艺等传统文化保护情况。并于2023年七八月在雨卜村、田头寨和青山屯开展了两次调研活动(如图1),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调查等方法搜集了一手资料。此外通过现场访谈的方式,与村干部、村民、游客等进行沟通,探查旅游开发进程、村民收入来源、旅游体验质量等方面的现实状况。
其中,雨卜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依托当地的特色,积极发展“非遗+扶贫”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广西文化旅游扶贫工作的典范。田头寨以错落有致的吊脚木楼、相伴相依的千年“情侣榕”和独特的民族歌舞表演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青山屯的青山梯田、阿山风雨桥、“石上人家”建筑群和鹰嘴崖使其成为“漓江画派”和广西摄影协会等单位的采风创作基地。上述村落拥有宜人的自然环境、完整的历史风貌、多样的节日活动、独特的习俗信仰,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先天优势,并顺势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此增加村民收入、摆脱当地经济落后状态等。但因旅游发展资金短缺、自身管理水平有限、外部支持力量缺乏,导致旅游开发与实际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对村落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基于乡村振兴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内涵解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表明乡村振兴并非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局部振兴,而是全方位的全面振兴[1]。因此要保护宜人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空间布局,修复新奇的建筑构造以契合生态宜居目标;转化耕作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村落产业兴旺;挖掘传统节庆、民俗、饮食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依附村民生活提高发展活力达到乡风文明;保障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利益诉求,维护公平正义保证村落稳定;最终达到生活富裕,表明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指导传统村落旅游健康发展。
传统村落旅游有别于一般的旅游地,展示着农耕文明的辉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等价值,同时可以满足游客追求新颖、原始、奇异的体验需求。借旅游业的发展改善村落面貌、促进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保护,提高村民的自身素养、增强文化保护意识、提升村落整体文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村民收入,对村落的经济、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的影响,都表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融水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布局,维护村落形态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村落形态的影响日益明显,例如田头寨原生态环境优美,建筑风貌保存完好,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纷纷在木房的基础上加建砖混结构的厨卫设施;部分村民拆旧建新,选择新式材料新建房屋,对传统建筑风貌造成了破坏。青山屯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青山屯政府无偿在村民新建砖房外面贴上一层杉木,改平顶为坡屋顶,这项措施不仅满足了村民更新住房的意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因此赢得村民的喜欢。然而,两种类型的建筑在布局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传统的火塘在新民宅中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的是传统习俗的变迁和消亡[2]。
传统村落是由物质元素和非物质元素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各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又各具功能,因此我们要树立整体保护与分类保护的意识,规划应包括区域层面的整体保护、村落层面的分区保护、单个要素的分类保护三大方面。首先对具有文脉联系的区域内的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分析区域内各村落的共性和差异,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为各个村落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其次根据各村域的山水格局、田园环境、建筑集聚等情况,将传统村落进行合理的分区划分,并有针对性的实施不同的保护策略;最后对各类特征元素提出科学可行的具体化保护策略[3](如图2)。
(二)推进产业联动,形成区域联动
现阶段,水田稻作依旧是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各自经营,生产形式单调;旅游业以浅层次的自然风光游览为主,主要收入还是外出务工。各个村寨都在搞旅游,为了使雨卜村保持良好势头,实现可持续发展,雨卜村将目光聚焦村里的传统技艺,由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梁小哲创建隔花吟草苗族服饰有限公司,组织有手艺的留守妇女刺绣、织锦,销售手工艺品,由此带动村落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马贵兵在当地开了一家工艺制作坊,以“培训+就业”的模式,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有效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此外,青山屯根据自身建筑特色,推动“乡村旅游+艺术创作”的发展模式,利用民房建设综合性的写生基地,鼓励村民投身旅游服务业,吸引了大量的绘画和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根据融水现有的产业结构,我们要利用好旅游业的发展动力,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策略为传统产业功能扩展、旅游产业挖掘开发、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如图3)。
(三)重塑村落文化,强化地域特色
村落文化反映村落特质和风貌,是旅游发展的“魂”,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造了条件[4]。例如雨卜村通过组建芦笙表演队,挖掘传统文化仪式,创新文化表现形式,运用主客互动的模式进行文化展演,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加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并增强当地人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聚焦村里特有文化资源——苗族服饰、银饰、蜡染等传统技艺,保护非遗文化传承人,開设非遗工艺制作坊,创建非遗文化学堂,开展非遗技艺宣传、展演、培训、传习等活动,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保护传承。
传统村落文化重塑主要集中在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以及创新这几个层面。首先对村寨中不同的文化形式进行深入挖掘以丰富村寨的文化内涵;其次,完善村寨传统文化保护类型;再次,强化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将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最后则是开发和创新,创新就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富有活力的生长点,开发就要寻找传统文化与经济的最优结合点,使之产生经济效应(如图4)。
(四)发挥各方优势,重塑乡村秩序
传统村落的发展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发挥各方优势才能使其健康发展。田头寨在旅游发展之初成立田头寨旅游股份公司,采取村干部引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社区主导型旅游开发模式,从而避免“旅游飞地”的出现。但这种旅游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村干部和村民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能力;旅游发展资金短缺,主要为村寨自身投入;当地政府、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缺乏,从而造成旅游效益无法提高[5]。相反,雨卜村的旅游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在当地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由在地乡村精英怀着对家乡的情怀和一定资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头人,成立旅游度假公司,管理本村的旅游接待、文化展演等活动,为本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初始动力和前进曙光。
传统村落空间聚落是由血缘关系形成的,随着旅游业的介入,传统的社会关系会增加因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业缘关系,加之不合理的开发模式导致村民利益诉求的困难、价值分配机制的不公、乡村内在制度的失序等问题。因此,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要构建合理的运营管理体系,该体系根据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大职能进行明确划分,并规定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最大程度地发挥各主体之间的优势,推动村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6](如图5)。
四、结语
本文以融水中部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梳理了该区域旅游发展资源和保护发展现状,得出以下结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的共同塑造。系统中各要素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各不同:和谐的生态环境要素是村落建设发展的基础;经济要素是村落其他要素的物质支撑,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发展经济新业态;文化要素是村落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重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社会要素是村落发展的基底,要善于发挥各方优势、协调各方利益来共同推动村落高质量发展。同时,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要遵循本村的具体情况,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合理开发,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和村落保护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承伟.在共同富裕进程中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理论逻辑、实践挑战及理念创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12.
[2]周露.人类学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困境与策略探析——基于广西融水青山屯苗寨的考察[J].民博论丛,2017(00):285-293.
[3]史宏祺.旅游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莱西市西三渡河村为例[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8.
[4]陈凤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以鄂尔多斯阿贵庙村为例[J].旅游纵览,2020(22):63-67.
[5]李超.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地内生式发展探讨:以广西田头苗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528-12530.
[6]张兴苗,张家其,喻兴洁.共同体视角下旅游型传统村落乡村性重塑探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9):1230-1238.
作者简介:邱梦杰,硕士,南宁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