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链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探索

2024-06-01白露

辽宁经济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

白露

〔内容提要〕产业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地方高校发挥着区域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创新,创造更多新质生产力,积极融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地方高校肩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紧紧聚焦地方产业发展,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催生科技成果转化突破点,破解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三张皮”问题,积极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迈进。

〔关键词〕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袭来,新技术新产业加速演进,落后产能加快淘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区的首要任务。地方高校创新人才聚集、创新平台丰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有条件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助力所在区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强化校地对接,建立合作机制

地方高校长期扎根地方,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契合度高,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紧密,应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高校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健全沟通协同助力产业升级的机制,坐在一条板凳上,集成政策、集中资源、集聚人才,开展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是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地方高校在其办学历程中根据建设发展实际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在一些创新领域有较强影响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方高校要在其建设发展基础上,主动对位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制定科技创新规划,与区域产业规划紧密对接起来,同向同行,同频共振。高校制定规划不能闭门造车,应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听取所在地政府、企业意见建议,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上明确工作举措,提高方案的可行性。例如,辽宁以实体经济起家,装备制造业是辽宁优势,如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迈进,需要政、企、校三方同题共答。辽宁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也面向未来产业布局,在人工智能、细胞治疗、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领域也吹响了“冲锋号”。

二是签订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科技创新要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地方高校要立足聚焦重大科技问题,与属地政府、企业签订科技创新协议,有效汇聚本区域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聚力开展有组织的创新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瞄准地方优势产业布局,切实走好自主创新之路。地方高校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签订科技创新协议,校企政合作聚力破解“大科学”“大工程”问题,把科技人员自由探索转换成有组织科技创新,着力形成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

三是校地联合建立研究院。校地研究院是校地联合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地方产业升级急需新科技、新技术的支撑,而建立地方研究院能够更好地将地方产业所需与高校所长紧密结合起来。地方政府根据主导产业规划,依托企业、高校原有研究平台,吸纳外部高层次科技人才对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好的技术、方案、建议等。地方高校办学受办学区域限制,大多集中在一地一域办学,很多都汇聚在一线城市或省会等大型城市,其他城市高校资源相对薄弱,对此地方高校应主动走出去,加强與中小型城市合作,并提供智库服务,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文化创新方面提供咨询,提出对策。

四是推动创新资源双向流动。校、企虽然体制机制不同,但在人才培育、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社会责任趋同,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上目标一致。地方高校应与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强化合作,推动双向流动。地方高校要向企业派遣技术人才进行指导,成立科研团队针对企业“卡脖子”难题开展攻关。企业也要积极走进高校寻求解决方案,向高校提供真实问题,选派技术骨干与高校组建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并将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向高校开放,为高校科技人员开展科技研发、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提供便利。

二、加强基础研究,夯实发展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整体来说,我国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特别是地方企业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基础研究平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行基础研发是高校所长,高校拥有完备的科研平台体系,先进的科研设备,要创造更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的来袭,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人工智能、元宇宙、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的产业加速兴起,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领跑时代,原始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做大做强,产业升级换代的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必须紧跟科技创新步伐,立足实际建立新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地方科技平台建设要瞄准地方产业需求,借助国家平台力量,发挥多学科优势,形成集聚效应,聚集资源在一些原理性、前沿性问题上开展研究,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团队建设提供支撑。

二是凝练科技创新方向。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四个面向”,按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地方高校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学校科技创新优势确定科研方向,鼓励科技人员在宏观目标指导下进行自由探索,进行源头创新。每所高校的历史沿革、发展定位、创新基础、主攻方向都有所不同,要结合学校实际明确科研主攻方向,或在装备制造业研发,或在矿山开采研究,或在农业新品种培育等方面走出特色之路,不能扎根聚集,造成科研资源浪费。科技创新方向设计要有前瞻性思维,特别在学科建设规划上更要先人一步,把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对接起来,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创新赛道上提前布局。纵观世界科技发展,高校的科技创新与世界创新中心易主紧密联系。例如,自20世纪中叶,美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自身变革,建立学科动态调整动力机制,促进了60年代的航天、70年代的电子、80年代的软件、90年代的互联网以及正在兴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美国经济社会的五次跨越式发展。谁掌握了科技,谁就能引领时代,如果解决不了科技前沿技术问题,就会错失发展良机。地方高校既要面向科技前沿做好“顶天”布局,也要立足区域产业实际,写好“立地”文章,切实解决好科技自立问题,进行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三是壮大科技研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跟踪学习”阶段迈向了“原始创新”阶段,需要形成一大批以战略科学家为引领的高水平科技团队。对此,地方高校应该积极作为,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对开展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制定更多的倾斜政策,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团队配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切实让“冷板凳”不冷。地方高校也可以根据承接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打造人才特区,组建专门团队,建立人才长周期评价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营造一个宽松高效、包容失败的环境,让科技人员安心科研,放手一搏。

三、做实应用研究,强化成果转化

应用研究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应面向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将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是建立技术需求平台。高校在科技研发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而企业更注重技术应用,给企业和高校架起一座互通有无的桥梁至关重要。但很多高校不知道企业的技术需求是什么,科技研究过程中很难聚焦真实问题,导致科技成果不能很好转化。当地政府要组织企业和高校建立技术需求对接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将企业的生产难题变成高校的研究课题。高校要根据科研方向和研究实力将相关研究技术推送到平台上,切实解决校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技术需求平台要在保证科研资料不泄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企业技术需求、高校科研专长、知名科研人员的信息汇集起来,方便校企对接、产教融合,催生更多的校企联盟,开展集群化的产学研合作。

二是开展技术难题攻关。企业生产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科学技术,仅靠企业的研发力量和科研经费很难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必须借助高校的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地方高校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企业联系,围绕技术难题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研发。高校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围绕企业真实问题开展研究,选派科技骨干对技术攻克、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工作开展指导,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益。

三是建立校企实验室。一些链头、链主企业在相关生产领域有着雄厚的人才储备和先进技术,地方高校要主动走出去,面向生产一线,面向科技前沿领域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创新管理模式,灵活组织架构,最大程度发挥高校的学科特色优势和企业的行业优势。实验室可以设立在高校,与企业共同组成科研团队,采购科研设备,围绕企业乃至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究,实现经费互摊,责任互担,难题同克,校企联合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科研方向进行确定,明确校企之间的责权利。

四、打造创新基地,助推产业升级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而“兴”和“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在于人才汇聚。地方高校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科技园、众创空间、高新产业基地为基础,与地方政府一同打造科技创新一体化机制,推动产业融通发展。

一是建设研发中试基地。从基础研究到产品设计再到投入生产是一个漫长过程,如果不能很好整合资源,就会造成极大的人员、经费、资源浪费。高校大多建有科技园,部分实力强劲的高校都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要充分发挥科技园从工艺设计到研发试制再到生产测试的全流程优势,在园内建设相关产业中试基地,打通从研发到设计再到生产的链条,实现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贯通。高校拥有一流的科技研发人员,要鼓励教师在岗创业,把锁在抽屉里的科技论文、专利发明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二是建立创新联合体。地方高校要与政府深入合作,利用闲置厂房等资源,吸纳区域内创新主体打造创新联合体,深入开展技术研发和企业生产。创新联合体功能定位要充分考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丰富创新港功能,打造成为兼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多功能实体。创新联合体围绕区域人才需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让人才在科技研发、生产实践中快速成长。要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围绕主导产业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政产学研紧密联合体,赋予现代大学管理模式、科学设计以及校区、园区、社区为一体的现代创新联合体,促进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

三是孵化科技创新企业。高校是技术的策源地,更是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器,纵观国内外高校发展,很多好的创意、技术从高校走向社会,出现了众多优质的高科技企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要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出台政策鼓励师生敢闯善创,成立科技型企业,并不断做大做强。高校要联合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孵化阶段给予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做好未来产业布局规划,让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引领行业发展。例如,東北大学培育了世界级的企业东软集团;沈阳工业大学创新工作机制,允许企业家和教师双重身份并存,培育了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辽阳博仕科技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带动了区域产业向高精尖转型。

产业升级是一个持续过程,促进产业升级最为关键的就是技术更新,以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计算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四次工业革命,对产业发展形成了颠覆性的变革。大学是生产知识、引领科技前沿的重镇,必须强化社会责任,主动融入到地方产业发展当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向高端迈进。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