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千尺雪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2024-06-01许可袁茜
许 可 袁 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千尺雪位于避暑山庄文津岛南,因其声景特色,被题为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第二十九景。千尺雪营建于乾隆时期,发展于嘉庆时期,衰败于道光至宣统时期。随后又历经民国军阀混战、日军侵华占据,饱受风雨。直至新中国成立,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千尺雪才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修缮。避暑山庄千尺雪不仅具有皇家园林的气概,而且也具有江南园林的意境。其涵盖的经营意象、巧妙的造园手法,反映了乾隆的造园艺术风格。千尺雪值得作为典型个案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对乾隆时期皇家园林及千尺雪复原研究进行补充和丰富。
一、千尺雪的营建
为了稳定边疆安全,团结各少数民族,康熙帝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在热河营建避暑山庄,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山庄的建造工程才基本完工。
从康熙四十二年至五十二年(1703-1713 年),经过开拓湖区、修筑堤岸、营建宫殿、建造宫墙,使山庄初具规模。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并未来过避暑山庄,这一时期主要以建筑修缮为主,避免倾塌毁坏,山庄规模大致沿袭康熙时期的面貌。乾隆即位后,从乾隆六年开始恢复“木兰秋狝”,并对山庄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尤其是乾隆十六年(1751 年)南巡后,乾隆帝吸收借鉴了江南的造园理念,在皇家园林中仿建了多处南方园林的景点,其中就有“乾隆三十六景”之一的千尺雪。乾隆对此景甚为喜爱,多次临幸咏题书画[1]14。寒山千尺雪位于苏州城外寒山岭,明万历年间隐士赵宦光携妻在此为父守孝、傍墓而居,并将此地营建成了一座寒山别墅,千尺雪便是其中一景。[2]113《寒山志》记载了千尺雪的壮观景象,“石盛夹涧处,磅礴怒吼,色如千尺雪,响作万壑雷,奔腾不可名状。”[3]117由诗词可知,赵宦光在寒山上凿山石引流泉,水流顺岩壁而下形成瀑布,如千尺飞雪,故名“千尺雪”。南巡回京后,命人以苏州寒山千尺雪为蓝本,在热河避暑山庄内进行仿建。随后,又命宫廷画家钱维城绘制一图,备乾隆皇帝赏阅。
(一)景观格局
避暑山庄千尺雪位于文津岛上,属于山庄平原区和山区的结合部,在千尺雪修建前,岛上已有康熙时期修建的玉琴轩、曲水荷香以及宁静斋,景观格局已相对完善。文津阁的东南方向地势突变,溪流跌落成为瀑布,可作为主景,临水处由回廊、楼、亭等建筑构成两组简单院落,可作为配景。乾隆充分利用此处的景物资源,从中提炼意境,利用岩石间的缝隙开凿成水渠,人工引流,汇集成瀑布景观。正如乾隆御制诗《千尺雪歌》所云:“山庄之内有溪如建瓴,置屋其间,泠然洒然,喷薄之声隐岩阶,泛潋之光翻月户。盖塞地无亩平,因其势而道之,吸川溅沫之势,有不必以千尺计者,独喜其名,因以名轩,非云慕蔺,聊志因王。”[4]6
紧贴千尺雪殿东墙有千尺雪半亭一座,此处可以观看溪流经假山叠石泻落之景,聆听泉水淙淙之声。千尺雪堆叠假山的石材为青石和浑湖石,假山叠石的主要景观有踏步、水蹊、点石小品等。假山石两侧种植数棵造型松以及铺地柏、连翘等灌木,契合山石走势,打造真山气势。[5]132千尺雪的假山叠石竭力突出其自然野趣,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并融为一体,体现“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成为千尺雪景观的点睛之笔。
避暑山庄千尺雪蕴含着乾隆的禅宗美学境界。乾隆一生信佛,自称“长春居士”。避暑山庄千尺雪的审美意境和园林风格与苏州寒山千尺雪一样,都以“色空一如”“法我两净”的禅观为基本特征。[6]376避暑山庄千尺雪西北处建有“玉琴轩”,这一以“声音”为特色的辅助景点,它和千尺雪搭配,蕴含了“色空一如”的佛理,乾隆喜欢在此聆听千尺雪瀑布的水石相击之音。在千尺雪的北部还有另一个辅助景点,名曰“宁静斋”,是乾隆读书之所。它西临以“声”为特色的玉琴轩,南临以“色”为特色的千尺雪,更体现了禅宗“即色观空”“空有不二”的禅学意蕴。
(二)风雅情怀
避暑山庄千尺雪景美意佳,乾隆经常在此赏景赋诗。据统计,自乾隆十六年开始修建千尺雪后,乾隆每年都要来此小憩并赋诗,共计50 余首。这些诗句或表达园林旨趣,或表述自身经历,或感叹世事变迁。“侣鱼虾复友麋鹿,须识此间是所长。”[7]322借用苏东坡《赤壁赋》中的“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表达了他对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军书旁午费运筹,那得余闲领清悟。”[8]22表明千尺雪是乾隆逃离政事安享清静的世外桃源。
乾隆性尚风雅,喜爱字画,经常在千尺雪鉴赏字画。千尺雪内存放着一些御制书册,比如有《御制生春四季诗手卷》四卷,《御制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记玉板册》一匣,《御临九成宫醴泉铭玉板册页》一盒,《御制诗初集》一部,《御笔宋仁宗本纪·玉版册页》一册等书册。除御制书册外,千尺雪内还存放着乾隆的御笔画。关于千尺雪的图卷一共有四幅,除《热河千尺雪》图卷外,还有另外三处千尺雪景点的图卷,“各景复各为图四,每处合弆之”[9]39。其中《盘山千尺雪》图由乾隆皇帝亲笔所绘,《西苑千尺雪》图、《热河千尺雪》图、《寒山千尺雪》图分别由董邦达、钱维城、张宗苍三位画师绘作。乾隆每到一处“千尺雪”景点,则其他三处都可展图欣赏。乾隆三次在《热河千尺雪》图卷上亲笔题诗作歌,并在图卷两侧分别钤有鉴赏收录、收藏等印章。此外,千尺雪内还存有许多文人字画,比如棕竹股扇一柄,汪由敦字董邦连画;沈德潜字册页一锦套;《避暑山庄千尺雪诗册页》一册,谢墉字等字画。
(三)品茗雅趣
《陈设档》中有关于千尺雪茶具的记载:“左设紫檀方杌一件,上设紫檀木茶具槅一件。内设红花白地磁诗意茶盘一件,红花白地磁诗意盖碗一对,红花白地磁诗意卤壶一件,宜兴圆茶罐二件,宜兴方茶罐二件,紫檀木双元茶盘一件……”[10]128《活计档》中也有关于千尺雪茶具的记载,如:“二十日库掌四德五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白地红花磁茶铫一件,盖碗一件,茶盘一件。传:旨着在热河千尺雪陈设,钦此。”[10]187从这些精致的陈设中可知,在千尺雪方窗内陈设有颇具江南文人雅趣的品茗茶具,千尺雪不仅是观景之胜地,更是品茶之雅舍。
乾隆每回驻跸山庄,必幸此处赏景品茗,亦必有诗。从乾隆十六年(1751 年)至嘉庆三年(1798 年)的47 年间,题避暑山庄千尺雪的品茗诗作共有51 首。比如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和三十一年(1766 年)分别题诗:“顾渚烹泉成例事,越瓯犀液早擎来。尚茶不误斯为喜,火候安之文武哉?”[8]386“坐来名椀刚擎到,熟火沸汤备早闲。怜彼尚茶忙已甚,肯教消受片刻闲。”[8]246充分体现了乾隆对避暑山庄千尺雪景观及茶舍的品评与感悟。
综上所述,乾隆皇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 年)第一次南巡后,深受江南文人品位的影响。在构筑千尺雪时,他摒弃了皇帝的富贵与奢华,而是转向追求传统文人的淡雅。同时,他还增加了许多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创造了意境幽美,兼具赏景、悟禅、赋诗、赏画、品茗等多种功能的景观建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清代千尺雪的修建
(一)乾隆时期的修建
由于清宫档案的缺失,目前并未见到关于千尺雪前期规划设计与施工的相关档案资料,但根据乾隆创作的《千尺雪歌》以及定景诗《千尺雪》,可知此景建于乾隆十六至十九年(1751-1754 年)之间。
《热河志》记载:“寒山千尺雪,以瀑得名。翠华南幸,因于西苑田盘,各肖其景。山庄玉琴轩之东数十武,悬流喷薄。构殿五楹,亦悬兹额。瀑源来自云根,卷沫跳波,寒光四射,若玉花飞舞晴空也。”[4]由此可知,千尺雪位于玉琴轩的东侧,紧临瀑布,殿有五楹。乾隆在东稍间欣赏瀑布、聆听泉声,其东墙上开有一扇方窗,窗户外面有一座紧贴墙壁的半亭。此亭正是观赏瀑布泉流的最佳之处。从钱维城的《热河千尺雪》图中可以看到有门、亭、楼等建筑。
千尺雪在修建完成后,屡经修缮。根据《清宫热河档案》记载,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有三次关于千尺雪修缮记录:“清溪远流、霞标、斗母阁、千尺雪殿座房间粘补糊饰,用过工料银十四两九钱三分三厘……”[10]435“长虹饮练、旷观、瞩朝霞、泉源石壁、观瀑至千尺雪并狮子园等处河道夏令被水冲刷淤泥,需用铁锹筐䋲木杠,共用过银十七两四钱一分……”[10]147“灵泽、千尺雪、瞩朝霞桥四座,添换桥板九块,油饰巡杖栏杆十四根,用过工料银七两四钱三分八厘。”[10]157由此可知,乾隆不仅注重对千尺雪建筑本身的修缮,还注重对千尺雪附近河道及桥梁的维护。
据《活计档》记载,千尺雪的匾额大多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如乾隆三十七年,首领董五经交御笔粉红绢字横批一张“千尺雪”,御笔绢字横批一张“千尺雪”,御笔粉红笺纸字横批二张“千尺雪”[10]556;乾隆四十六年,首领董五经交御笔绿笺纸字横披一张“千尺雪”。[10]32《活计档》中还有许多关于玻璃的记载,如“二十六日太监胡世杰传:旨永恬居换下玻璃一块在千尺雪窗户上换安,钦此。”[10]368由于玻璃在乾隆年间很珍贵,一般建筑上的窗户多用纸张糊饰,而千尺雪的窗户用的是玻璃材质,可见乾隆对千尺雪的喜爱。
乾隆时期关于千尺雪的古画是各个时期最多的。从乾隆十八年(1753 年)钱维城创作的《热河千尺雪》图以及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官修《钦定热河志》中千尺雪的插图,可以看到当时千尺雪的全貌景观。从在乾隆十九年(1754 年)郎世宁等所绘的《马术图》以及王致诚所绘的《乾隆射箭图屏》上可以看到千尺雪半亭的形象。这些关于千尺雪的画作对于千尺雪原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嘉庆时期的维修
千尺雪在嘉庆时期也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缮。在嘉庆元年、四年、六年、十三年、十五年、十八年等多处内务府堂清册中记载了千尺雪的修缮记录,对于千尺雪修缮用工用料及相关银两的使用情况记录得非常详细。
《内务府陈设册》则记录了嘉庆年间千尺雪的陈设情况。嘉庆元年十二月《旷观分下千尺雪文津阁等处陈设铺垫漆木器皿等项清档》中记录了千尺雪的陈设情况:“殿五间前檐面南挂御笔千尺雪匾一面,殿内东墙贴御笔字一张,左右挂紫檀嵌玉花卉挂屏一对……”[10]121可以看出,此时千尺雪仍有诗文书画等大量陈设品。
(三)道光时期的维修
根据《清宫热河档案》记载,在道光三年、道光十五年、道光十九年、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十一年、道光二十二年都有对千尺雪修缮用工用料及相关银两使用情况的记录。可见在道光时期千尺雪仍能得到定期的修理维护。将这一时期的修缮记录与早年间的修缮记录对比,发现这一时期的记录者仅将山心精舍、清溪远流、霞标等处殿座游廊粘修所用工料的总量记录在册,而不像早年间将各个庭院所使用的工料单独记录,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避暑山庄的逐渐衰败。自道光二十三年十月十五日起,则停止了对山庄的岁修。
道光二十四年的陈设档显示千尺雪内陈设物品基本俱全,只是床上铺设物品如白毡、洋毡、凉席等多有虫蛀和破损。陈设档的记录也可说明千尺雪的主体建筑在此时应该还是比较完好的。
(四)咸丰时期至宣统时期的维修
咸丰十年(1860 年),咸丰皇帝为躲避英法联军的入侵逃到了避暑山庄,只将山庄的紧要处稍加修整,次年咸丰皇帝驾崩于此。同治元年,慈禧太后下谕旨,令“所有热河一切未竟工程,著即停止”[11]153。此后,避暑山庄再次陷入了“沉寂”。
《避暑山庄陈设清册》记载了一份光绪年间关于千尺雪的陈设档案:“殿五间落架前檐面南挂:高宗纯皇帝御笔千尺雪黑漆匣一面(漆裂);殿内东墙贴:高宗纯皇帝御笔字挑一张(风裂);左右挂:紫檀嵌玉圆挂屏一对(嵌玉脱落不全)……”[12]1根据档案显示,千尺雪内陈设物品都有不同程度的风裂、虫蛀、缺损、霉烂、雨渍,且东抱厦一间已经坍塌。
《清宫热河档案》收录了一些关于千尺雪的拆修记录。《热河园内改盖楠木殿并前宫各等处粘修工程销算黄册》中记录了“旷观:拆瓦千尺雪宫门南山净房一间、玉琴轩西山游廊二间,清溪远流宫门前拆修三空石平桥一座……”[10]264。《热河园内外庙并南北路行宫各等处粘修工程销算银两黄册》中记录了“旷观:千尺雪大殿拆砌东山尖一个,东山拆修抱厦一间,游廊二间”[10]325。由于这些拆修史料记载时间均显示无朝年,且缺乏图像资料进行实证,所以只能推测千尺雪在清朝末年逐渐损毁。
三、千尺雪的近现代历史变迁
1912-1933 年避暑山庄遭到了军阀的破坏和洗劫。1912 年第一任热河都统熊希龄上任后,避暑山庄的文物开始流失。之后的几位都统在任期间,避暑山庄的建筑殿宇都受到严重的破坏,比如姜桂题和汤玉麟统治时期,不仅盗卖山庄古物,还拆毁了“戒得堂”“汇万总春之庙”“金莲映日”“无暑清凉”“芳园居”等重要建筑。[13]
1933 年3 月,日军攻占热河,将避暑山庄作为兵营,烧毁卷阿胜境殿,填平山庄内的西湖作靶场,将山庄珠源寺的铜镜阁拆毁作为制作枪炮子弹的原材料。
据日本学者关野贞、竹岛卓一在1934 年编著的山庄摄影集《热河》记载,此时的山庄一片荒败景象,植被稀疏,建筑损毁严重甚至仅剩遗址。在这本摄影集中有一张避暑山庄苑内大观图和一些关于文津阁附近的老照片,从这些照片上可以发现当时千尺雪已荡然无存。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千尺雪的保护与利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颁布了一些政策条例,加强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维修和保护,使其从涅槃走向新生。在文物本体保护上,从1976 年到2005 年,国家先后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施了三个十年修缮计划,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使一些古建景观得到抢救性修复。
1991 年3 月28 日,国家文物局批复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恢复避暑山庄千尺雪处“曲水荷香”亭的请示。
2002 年4 月至2006 年4 月,避暑山庄开展了引水恢复工程。武烈河水沿着“暖流暄波”流入避暑山庄,水流经过“望源亭”“半月湖”“旷观”“文津阁”“千尺雪”“曲水荷香”“远近泉声”“长虹引练”到湖区,经水心榭流出山庄,回归武烈河。这项工程使山庄内山林更加有色,山水愈发空灵,水系景点再现昔日辉煌。目前,千尺雪的现状是大殿已毁,半亭之外的叠石假山尚存,仍能看到踏步、水蹊、点石小品等景观。
2021 年8 月23 日至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承德避暑山庄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避暑山庄千尺雪虽是对江南景观的写仿,但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取苏州寒山千尺雪的意趣和景物的精髓,既借鉴江南园林风格,又保留北方园林特色,为清代皇家园林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乾隆时代皇家园林的系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通过对避暑山庄千尺雪从初创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使山庄千尺雪的历史变迁有了大致轮廓,可以为避暑山庄千尺雪的复原研究提供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