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2024-06-01林丽端付达华
林丽端,付达华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临床医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就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保障人民生活的根本。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环境并不乐观、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1]。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大学生就业管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路明灯,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清晰地认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问题。
一、就业导向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阐释
1.培育复合型人才,强化学生就业能力。以就业为核心导向其本质上是指要深挖社会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抗压能力[2]。市场真实的需求为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紧迫感,要求其必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要求高校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改革[3]。
2.提升国家软实力,驱动社会繁荣进步。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为社会发展和国家昌盛培养与输送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曾多次提到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4]。可以说,人才是一个国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提升国家发展的潜力。高校在以就业为导向下开展学生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企业、社会和国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复合型人才。
3.向企业输送人才,推进育人模式革新。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以就业为核心导向,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另一方面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得以提高。过去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全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充分挖掘当前社会与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且结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全新科技赋能教育,对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从而大幅提升高校的就业率,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能够促进高校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
二、就业导向下学生管理工作中现存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的就业导向性不强。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都将就业作为核心工作,但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没有明显的成效。虽然多数高校都将就业纳入了教育教学理念中,但过于保守,仅是维持现状。高校在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并将其辐射到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中,提升高校就业的实效[5]。但目前许多高校恰恰对就业实效性的关注较为缺乏,只将就业以及职业规划的课程进行理论层面的教授,对思想层面的渗入和熏陶不足,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2.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就业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包含相关就业课程的设置,而且还包含对于课程实效的考核。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只是简单地设置了课程,却对课程内容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不少高校的就业课程是由系里的辅导员教授的,然而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相较于相关专业教师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市场以及社会需求的把握也不充分,因此无法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学习特点完善与优化就业课程内容。而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缺乏考核标准,部分学生参加课程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3.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缺乏全面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就业管理工作需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整个过程,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进行指导,从而让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缺乏综合性与全面性,难以将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根据一些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反馈得知,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仅仅是将其作为毕业前夕的必修课程之一,并没有进行全面性的就业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4.学生就业管理工作模式相对单一。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后发现,就业管理模式单一化是多数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只是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市场发展情况及自身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等,让学生了解市场前景,为就业做准备。但是,并未对大学生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就业的实际优劣势进行分析,导致大学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无法针对自身短板进行有效提升,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另外,部分高校在就业管理工作上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对互联网、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较为匮乏,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市场分析,这也是阻碍高校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原因之一。
三、就业导向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1.强化顶层设计,面向就业导向推进学生管理工作。该项工作若要落实到位,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现有制度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并积极落实到位。其一,完善的制度有助于学校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让师生对该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知,促进工作全面落实到位。顶层设计需明确课程设置要求,将就业能力提升纳入课程体系中,让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常态化。其二,制定对优质就业指导人才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制度。明确所需人才的数量及具体要求等,通过待遇、晋升等优势,有针对性地引入优质就业指导人才。其三,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有效巩固学生的理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机会。
2.加强师资建设,提升高校学生综合就业能力。近年来,高校不断提升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度,积极开展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旨在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高校应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继而不断强化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化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学校需结合自身实况,科学配置教师资源,在教师聘任等方面制定科学的规划,选拔真正有着扎实专业基础的优质教师。这些教师除了专业水准较高外,还应具有奉献精神,通过严格甄选专业教师,开展系统化的培训,将参与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就业指导教师,安排到其他高校进行进修、学习,通过定期参与职业能力培训,促使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等知识掌握得更为充分,从而能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地指导。
3.加强主体互动,创新学生就业管理工作模式。一是,促进各部门的高效沟通,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负责,这些部门都是以学生学习、就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因此部门之间需多加沟通,尤其是学生处与教务处,需在相互交流与配合之下制定课程,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保障工作效率。二是,确定传播顺序。学生就业指导信息的传播需遵从相应的顺序,由校级至院级再到班级,把上级传达的思想落实到位,这便要求对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不断优化,用以保障学生工作质量。三是,注重管理的服务性。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具有管理性,还具有一定的服务性。校领导与教师应转变固有思想,多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在确保学生诉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提升学生就业管理工作效率。
4.推进全面落实,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管理实效。首先,应对学生就业需求多加关注,了解学生的薪资要求、福利待遇要求、意向工作地址等,将学生诉求和就业形势以及学生能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为学生提供正向指引、提出中肯的建议。其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应改变传统就业观,结合自身情况设置科学的就业预期,自主创业也属于就业的范畴。再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与指导教师的水平息息相关,学校需注重专业师资的引入,并加强本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同时也可与企业深入合作,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校授课,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最后,还需提供适当的心理疏导服务。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是不可否认的,很多心理承受力较差的学生,求职失败之后便会形成负面情绪,甚至开始自我怀疑,对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高校需对此引起重视,可邀请专家到校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也可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保持乐观心态。此外,还需在课堂中安排抗压训练。就业指导工作涉及众多主体,内容极为复杂,妥善处理各主体的关系,明晰各主体的义务,在多方协同下有效提升就业工作质量。
5.发挥网络优势,打造学生就业管理工作平台。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各高校也在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用以改善传统工作模式中的不足。在此大背景下,多数高校已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就业导向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应紧跟大趋势,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其一,高校就业管理工作需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网络教学和线下教学紧密衔接,拓宽就业指导工作范围。其二,高校需结合专业发展特点,加强就业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得并分析就业指导、就业管理相关信息,继而构建就业管理数据平台,以便大学生更好地获得就业管理信息。其三,打造良好的就业管理沟通渠道,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加强校企合作,让多方可实现零距离交流,借助网络平台达成就业指导、信息获取、社会发展等目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打造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平台中详细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的信息。并设置两大专栏,一是就业指导专栏,包含就业相关知识与能力培养课程。也有专门设置问卷调查板块,旨在利用问卷来了解学生的喜好,以便整理后为学生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二是就业信息专栏,需要展示本地区的招聘信息,并及时根据市场情况更新就业信息。学生利用该专栏可详细了解就业条件、就业市场实况,从而更好地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总的来说,网络深受新时代学生的青睐,高校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集合学习信息和就业指导在内的平台。
6.实现分层指导,强化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大一时应在专业教育中适当地融入就业指导内容。例如在专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将就业指导作为教学辅助,促使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能够有效地衔接,大学生在获得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同时,也可获得必要的就业指导知识与技能,从而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并朝着该目标努力。其次,大二时,应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巧妙地融入就业指导内容,让大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模式对社会发展环境有更深地认知,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不断强化就业能力,为后续指导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最后,大三到大四阶段,可依托校企合作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训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训获得有效锻炼,获取丰富的专业技能信息,继而有效提升就业管理水平。此外,就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始终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衔接之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专业综合水平的持续提升,充分彰显就业管理工作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在近年来极为重视就业管理工作,在就业管理实践中,可结合就业管理的现状以及工作实践,积极融入新的管理理念,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就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管理的育人性、包容性,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管理工作,不断延伸工作路径,提升就业管理质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就业管理工作的价值,促进办学质量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