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向上心态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2024-06-01邓子璇
邓子璇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商学院,吉隆坡雪兰莪州 060100)
一、文化向上心态培育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文化向上心态是主体在文化选择与文化创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积极的心理准备、进取的行动姿态和发展的应然取向
作为一种活的思想精神,社会文化观念一经形成,便塑造着人和人的社会。面对文化领域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守旧还是创新、是保守还是开放、是进步还是蜕变,成为主体参与文化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做出的抉择。对先进文化的选择和创造、对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和追求、对文化理想的坚守和努力,形成了主体文化向上的心态。社会文化活动过程中,人们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储备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动能,才能创造文化人生,汇聚文化发展力量,克服习惯势力与落后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推动自我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拥有文化向上的积极心态,是主体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提性条件
人类通过文化创造的方式超越既有的生存状态。舍弃现存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前瞻性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位,引进或创立新的文化要素,改造和革新旧有的文化要素结构,重塑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构成了文化发展的丰富内涵。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能够改变人的精神世界的结构,重塑人的思想和心灵。文化心态折射出人们对文化环境的认同程度。社会倡导和形成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行为偏好、风俗习惯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态。文化向上反映了主体创造文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凝结为主体追求文化理想的精神性力量。主体通过文化选择、文化创造,开辟文化发展的道路,实现文化力量的绵延、文化精神的提升、文化道路的拓展。拥有文化向上心态,意味着主体能够超越现实的羁绊,对现实文化进行反思,从而树立文化理想,自觉地参与到新的社会文化的创造活动之中。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创新的能力,要求主体形成文化向上心态,摆脱文化上的迷恋和盲从,克服落后文化、反动文化、腐朽文化带来的有害影响。质言之,累积向上向新的文化能量,打破文化环境的束缚和限制,探求先进文化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先进文化、防止文化倒退、培育文化向上心态的实践基础。
(三)文化向上心态的发育生长,累积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行所依赖的精神支撑
“文化上的每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促进文化发展,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必须坚持进步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价值取向。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取向反映到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向上的文化心态。当代世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催动思想观念的多元与分化发展,加剧了文化发展领域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主权与霸权、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及其相关的认同与排异、固守与创新、冲突与融合之间的矛盾。随着政治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塑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全球化网络化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高下、优劣、好坏对比更为突出,古今文化之间的传承创新更为重要,中外文化之间的交融交流交锋更为复杂。构建社会效益为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体制机制,提供人民群众期待和满意的精神食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培育文化向新向上的发展动能。建设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说服力、影响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抵制资本逻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配,克服错误思潮的不利影响,调谐“一元与多样”“差异与共识”“先进性与广泛性”之间的矛盾,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必须大力培育全民族文化向上的心态。这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带领人们创造“更有质量、更有修养、更高尚也更美好的生活”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文化向上心态培育的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原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出生机蓬勃的新中国文化,开创了阔步前行的改革开放文化和引领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化,开阔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眼界,拓展了中华文化向上向新的发展空间,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向上心态培育的坚实社会基础。
(一)建设先进文化的自信筑牢了文化向上心态的社会心理基础
经历新中国建立时期文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怀疑争论,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文化上的自信和成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领域实现了向内与向外两个方面的开放发展。党在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设计中,坚持将文化建设纳入“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把弘扬先进文化与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强调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动力基因与开放自信的文化心态。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党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掌握了文化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塑造了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世界形象。随着综合国力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自信绽放的新时代。可以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自信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在文化自信自强的精彩绽放。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夯实了文化向上心态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中国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展现出中国精神生长的恢弘气度,形成了中华文化前行的强大力量。与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绩。1988年,国务院相关部门颁布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2000 年,“文化产业”一词首次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2 年11 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处理好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2006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009 年9 月,我国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统一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品质、发展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改善文化消费、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文化强国、网络强国、教育强国等重大发展战略,增强文化、制度、道路、理论上的自信,在东西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塑造国家形象、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网络空间治理、社会心态培育等方面激发出更加强大的活力,呈现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党的文化建设能力的提升稳固了文化向上心态的政治基础
“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方向”,“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提出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要求,在坚持文化服务经济建设方针的同时,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通过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舆论引导,清除精神污染,克服虚无主义、消费主义、保守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文化思潮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党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发展途径,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全党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形成和深化了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根本特征”的价值共识。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进程中,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可,形成了培育文化向上心态最为可靠的政治屏障。
三、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向上心态培育的不良现象与问题
然而,我国的文化领域依然存在一些有违于文化发展要求的现象和问题。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等错误思潮滋生出浮躁、庸俗、颓废、偏执等不良的文化形态,社会上存在娱乐至死、精神物化、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等有害的思想文化现象,侵蚀着文化强国的根基,阻碍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社会主体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逐利化、浅表化、短期化的浮躁心态,华而不实,缺乏理性、坚守、踏实和认真干事的从容,制造文化泡沫、文化垃圾和精神污染。在市场化发展的大潮中,一些媒介组织为市场和利益所驱动,在文化生产过程中坚持资本逻辑优先,陷入了娱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误区。文化精神的堕落为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的出场和传播创造了条件。逐利的资本视文化领地为淘金之地。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天价片酬、眼球经济、山寨文化、快餐文化,侵蚀着人们的文化精品意识。成功学、厚黑学行销市场。一些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商业广告以娱乐化的姿态登台亮相,刻意向受众献媚,丧失了建设先进文化的价值立场。戏说成风,翻拍上瘾,文化注水现象严重。拒绝深度,拒绝责任,“过把瘾就死”,迷恋于情绪的释放和感官的享受,成为一些人乐此不疲的文化体验。这些现象尽管不是主流,但它损害了文化滋养人心的功能,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重要污染源。
一些社会主体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娱乐化、低俗化、粗俗化、媚俗化的庸俗心态,格调低下,浅薄无聊,缺乏高雅的情趣与守正创新的文化理想追求。一些人缺乏对文化的深沉的历史感、浑厚的现代性的深刻理解,信奉享乐主义和凡人哲学。庸俗的文化心态为粗鄙文化、灰色文化、黄色文化的传播创造了便利。影射政治、庸俗淫秽、无厘头的灰色幽默、黄段子顺口随性乱说、随处乱传。一些人在生活中相信潜规则,散播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光说不做的“号子”文化、酒池肉林的“杯子”文化。少数文化界的学者抛弃社会责任,充满铜臭味,为低俗节目站台,充当拉拉队。恶搞文化与审丑文化的泛滥,更是迎合了少数人内心中粗俗不堪的价值取向。网络空间,一些网民热衷于制造谣言、假相、幻境、噱头,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一些人在生活中借丑消费,以丑为乐,待丑为常,使得恶搞文化和审丑文化在异化中沦为了传播社会丑恶现象的助推器。必须看到的是,文化上的庸俗心态减少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侵蚀着精神高地、思想领地和舆论阵地的防线,不仅极大降低了媒介组织的传播公信力,同时也破坏了党和政府的执政公信力。
一些社会主体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悲观、沮丧、消极、消沉、阴暗的颓废心态,缺乏昂扬向上的文化精神与脚踏实地的文化行动,萎靡不振,自甘堕落,传播那些以自嘲、颓废为特征的文化与愤世嫉俗、麻木不仁的生活方式。文化创造是从精神层面上表征、确证和创造人的存在本质与价值的实践活动。面对社会竞争产生的压力,一些人感到失望、无奈和不满,奉行犬儒主义,玩世不恭,愤世嫉俗,常常在文化狂欢中迷失自我。面对文化乱象,或者不说话,没意见,冷眼旁观,或者“假、大、空”,冷嘲热讽,“耻言理想,嘲弄信仰,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怎么都行”。浮躁的文化环境与颓废的文化心态助长了放纵之情。裸奔长啸,纵歌酗酒,放浪形骸,清静无为,成为一些人自认平凡、自甘堕落的借口。一些青年自诩新新人类,追求新鲜刺激,自认为站在流行前沿,追求另类美,利用亚文化的风格表达各式各样的冷酷、娇媚、安逸、下流、腐朽、荒诞、怪异。一些人自我认同屌丝、佛系、躺平,用形形色色的网络表情包戏谑表达焦虑、颓废、哀伤、自虐的情绪,传递“差不多废了”“活着就好”“什么都不想干”的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价值观,形成了充满哀怨色彩,腐蚀大众心灵的“丧文化”。
一些社会主体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固化认知图式,存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保守、陈腐和僵化的偏执心态。当代世界,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要以开放自信的文化心态,恪守中庸之道,做到“和而不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一些人主张文明优劣论,缺乏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产生了食古不化、食洋不化、迷恋盲从的偏执心态。一些人打着民族复兴的旗帜,滑向文化复古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儒学化;一些人陷入西方精心编织的话语陷阱,迷恋于西方宣扬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宪政主义”思潮;一些人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些人缺乏了解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自觉,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产生了文化认知上的思维定势,信从一些错误甚或反动思想言论。
四、中华民族文化向上心态培育的路径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人,是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向上心态的根本遵循。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创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化批判,树立文化理想,加强文化治理,大力发展文化与教育事业,抵制错误的文化思潮,纠偏不良的文化心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构成了新时代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向上心态的目标任务与路径系统。
(一)弘扬中国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恢弘历史、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国崛起进程中迸发出来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气象,是培育文化向上心态的重要资源。不良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人们精神信仰上的迷失分不开。培育文化向上心态,要弘扬中国精神,运用先进文化滋养、浸润和陶冶人民群众,引导人们通过文化传承理解中国精神,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既要通过宣传、教育、学习等途径和方式,让人民群众感同身受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传统文化精神,更要结合当下的现实,引导人们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复述好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革命故事,讲述好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建设故事,书写好新时期锐意进取、赶超跨越的改革故事,坚定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形成自强不息、以德养心、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自觉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发展教育事业与文化产业,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向上心态,是主体的文化精神气质,也是主体的文化修养。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只有掌握了文化,才能利用文化化育自身,利用文化创造文化。在这一意义上,人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文化视野、精神气质、思想道德水准、理想境界、审美情趣,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制约。文化向上心态不是个体心灵想象的产物,而要建立在主体文化素质与能力提升的基础之上。因此,培育文化向上心态,一刻也不能离开教育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教育活动能够形成受教育者预知未来、坚守理想的文化气质,提供受教育者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勇气和智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与科技文化素质,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育文化向上心态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丰富的文化素养、得体的文明举止、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文化产业可以通过规模化、商品化、信息化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方式,实现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多样化、精神文化服务的市场化。教育、科技、智力、信息、文艺、新闻、出版、设计、策划、创意、咨询、决策等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人的文化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从而关系到文化向上心态培育的实际成效。
(三)开展文化批判,确立文化理想,推动文化创造
文化向上心态,形成于文化主体追求文化理想的实践活动。在芜杂丛生的文化环境中,开展文化批判,创造文化生活,追求文化理想,是培育文化向上心态的必由之路。文化批判是人类对自身的文化活动方式、文化发展过程以及文化活动成果进行检视和反思的文化活动。文化批判包括对现实中不利于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某些消极文化现象的审查和质询,也包括从学理和思想面上对文化自我意识与文化发展状况的深层次拷问。文化创造是人们实现自身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理想的过程。通过文化批判,主体实现了“从隐匿向现实、从对象意识向自我意识的打开和回归”;通过文化创造,主体实现了自身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形成了真善美取向的文化情感,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代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冲突,凸显出文化批判、文化理想、文化创造的重要性。主体既要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洞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文化交锋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认清资本主义文化殖民的本质,更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文化立场,搭建起文化现实与文化理想之间的桥梁。需要指出的是,追求文化理想,开展文化批判,实现文化创造,应当是精英与大众的合奏。开展文化建设,既要利用生活实践塑造国民向上向善的文化性格,更要弘扬国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敦风化俗、催人奋进、充满民族和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加强文化治理,促进文化产业和网络文化的发展
文化治理通过关注社会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实现文化政策的价值引导,促进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消除文化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文化治理绩效的提升是文化向上心态培育的重要保证。文化治理包括文化方向的把握、文化诉求的解决、文化政策的实施、文化生产的推进等不同的目标任务。加强文化治理,要坚持意识形态引领,建设好文化发展的市场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弘扬文明新风,发挥文化治理对先进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实现文化的共创共治共享。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文化工作者讲究文化品位、文化格调,守护文化责任,克服不良的文化心态,自觉观照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情感,自觉抵制文化的资本化、娱乐化倾向,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面对文化市场上存在的不良现象,文化工作者要增强自律意识,提高人格修养,沉下心来体验生活,坚持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文化作品质量提高的追求,打造有深度、有价值、有情怀、有影响的优秀文化作品,在文化创作过程中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积累与创造、雅与俗之间的关系,坚持把文化艺术品位与审美情趣培养统一起来、把文化批判与文化理想构建统一起来。此外,网络文化杂糅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在拓展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同时,存在“科技与人文相疏离、现实与虚拟相分裂、高雅与通俗相拒斥”的发展趋势,带有“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实用主义、资本逻辑操纵下的拜金主义、审美泛化演绎下的享乐主义”引致的文化症候。培育文化向上心态,要重视网络文化治理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网民的网络文化素养,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社会治理与舆论引导,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文化心态是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文化心态是社会心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和表现。不良文化心态正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浮躁、焦虑、迷茫、困惑、消极、失落等负面情绪心理的产物和体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培育文化向上心态的基本途径。培育社会心态,离不开社会治理与舆论引导。当前,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社会腐败等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影响我国社会心态与文化心态培育的最大制约因素。培育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需要通过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以及公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规范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机构承担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教育、分配、就业、住房、医疗、环保等领域的社会问题,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变为更加美好的现实,从根本上减轻人民群众的社会焦虑感,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此外,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引导人们运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去分析和把握社会问题,为培育文化向上心态奠定更为稳固的社会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