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理路

2024-06-01苟煜青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苟煜青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资本中心的现代化、贫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生态殖民的现代化、掠夺扩张的现代化“老路”,高举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路”,深刻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为人类文明形态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一、以“人民中心”超越“资本中心”

人类文明纵深发展,现代化大势不可逆转,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资本的关系问题是关乎人类文明形态选择的关键范畴和重大议题,在现代文明发展理路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如何看待人与资本的关系,是评析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西方模式价值差异的关键所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遵循“资本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原则,“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2]而推动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践进程的活动主体——人,却沦为资本奴役下的生产工具。其劳动力被资本家当作商品进行售卖,“劳动本身已经被并入资本,成为资本的一个要素。”[2]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从其本质而言,是人的异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资本同自由工人相对立。”[2]劳动不再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变成“被迫的强制劳动”[3],人们不能按照自身意志自由地发挥“体力和智力”[3],而必须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资本财富牺牲劳动自由,“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3]所以,以资本为逻辑起点的现代化进程所创造的社会文明只能是围绕资本利益、按照资本意志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文明。这种文明背离了人的本质,造成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文明下人与物的关系时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2],人与人的关系掩盖于物与物的关系之下,人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3]。劳动者不幸地成为了一种“活的”“贫穷的”[3]资本,且这种“资本”只要一瞬暂停劳动,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存条件”[3]。在此文明下,生产不仅将劳动者变为“商品”,而且将“劳动提升为国民经济学的唯一原则”[3],由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是建立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式之上的,这种文明的发展给个体带来了“自由”,使他们从以往“人的依赖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成了“自由的”劳动者,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这种“自由”不是主体的自由,而是对主体的“奴役”,这种文明形态使个体陷入了“对物的依赖性”关系之中,使人的发展变得片面且残缺。可见,这种资本至上的文明形态,无论如何发展,最终都会陷入利益的窠臼,无法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资本中心”的价值理念是资本主义文明无法逾越的文明进度和无法克服的内在限度,因此,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必将被比它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所取代。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下的资本至上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中心”的价值理念,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遵循人的发展逻辑,始终坚持人民高于资本的逻辑起点,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资本只能成为服务人民的工具。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逻辑出发点走出的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具备的先进优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深刻省思了“资本中心”所带来的弊端,强调必须翻转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中资本与人民颠倒的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真正实现资本为人民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独特价值意蕴。

(一)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满足人民需要而非扩大资本增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其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需要。“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中国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现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4]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策制定、现实目标、道路任务等都建立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是体现人民需要、回应人民需要、实现人民需要的人本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发展深植于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与共同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机所在、活力源泉和成功之基。这条道路是由人民创造的,其文明效应理应是造福广大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中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幸福指数大幅上涨、全面发展普遍提升,这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的资本中心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克服了“资本中心”所带来的弊端,扬弃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创造的文明,以“人民中心”为逻辑起点,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文明。

二、以“共同富裕”超越“贫富两极”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主旋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共同富裕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既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涵,也昭示了人类现代化新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

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西方国家实现了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根本转型。近代以来,“西方化”几乎是“现代化”的代名词。亨廷顿、福山等部分学者甚至推崇西方现代化经验“模板”,认为“西方化”是现代化的唯一途径。然而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不仅鲜有后发国家复制成功的案例,甚至许多发达国家自身也逐步落入经济发展停滞、阶级对立严重、社会矛盾丛生的“怪圈”。这是因为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中心”的物的现代化。“资本中心”是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逻辑起点,它以追逐和扩大资本增值、维护和实现资本家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根本追求,具有极强的片面性和扭曲性。其资本至上的“基因”决定了它只能通过剥削、压迫人民的劳动以榨取最大限度剩余价值。资本文明枉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追求“资本盈利”带来物质财富的畸形文明形态。在这种畸形发展中,人变成了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3]。这种发展模式使利己主义成为资本文明形态下普遍流行的行为准则,商品拜物、资本拜物等粉墨登场,驱使人们为攫取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造成个人世界观的扭曲和社会价值观的沦丧。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而在资本主义时代,这种发展和进步却使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陷入贫穷困苦的境地,使整个社会显露出衰颓的征兆。”[6]凸显了资本至上的发展模式不仅忽视了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更是积压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带来了不可抗拒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破坏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无一不是资本主义文明片面追求“资本”所造成的恶果。

与披着华丽“人民”外衣实质却为少数资本家服务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反,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民生为本、民利为先、民富为要、民享为重的发展原则,在现代化实践中,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蕴含着深刻的文明意蕴。

(一)生活富裕蕴含着社会发展中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和期盼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能够归结为追求和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历史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等西方哲学家已经对财富的社会功能、发展阶段等有了系统研究。中华文明也蕴含着“温饱”“小康”“大同”等深厚的富国裕民思想。无论是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还是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无不体现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美好夙愿。由此可见,追求富裕生活是中西方文明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追求。

(二)共同富裕并不简单等同于社会富裕

马克思指出,“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7]所以共同富裕并不是简单追求富裕生活,只有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真正变为现实。

习近平指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4]强国富民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它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进程的各个方面。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过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共同富裕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和凝聚共识,“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秉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谋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来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新境界。

三、以“绿色发展”超越“生态殖民”

资本主义通过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国家,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呈现出“高污染”“高消耗”的特点,20 世纪90 年代著名的“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就是最有力的佐证。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民众发起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来抵制本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寻求新的原料能源供应国和工业商品倾销地,逐渐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殖民。所谓生态殖民主义“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独占环境收益而输出环境污染,并以保护环境为借口,干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系列行径。”[9]其中主要两大恶劣行径就是生态资源掠夺和生态污染转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假借国际自由贸易的名号,从发展中国家掠夺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用于本国的现代化建设,同时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以外资的由头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高呼自己完成了本国生态治理,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据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工业发达国家产生的有害废弃物占全球产生量的95%。全球每年生产有害垃圾5 亿吨,90%来自发达国家,这些垃圾被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鉴于此,中国目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捷径”,深知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和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10]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竭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

(一)中国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

中国始终积极支持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事业,迄今为止,中国参加或缔结了30多件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和条约,已经与100 多个国家联合开展生态交流与合作,与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近150项合作文件,并且不断推进和加强各领域、各层次的生态治理协商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共建共商共享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始终是国际环境合作的主动倡议者和推动者,始终是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积极建设者。中国立足于全人类共同生态利益,用整体思维分析全球生态现状,将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美丽世界紧密结合,整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力量,提升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坚持推进绿色、健康、高质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的资源掠夺型和污染转移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二)中国承担应尽生态治理责任,落实生态建设大国方案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我国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地球卫士奖”连续三年花落中国,中国为全球贡献了近四分之一的“新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2 年间下降近一半等实践成果[11]。以及“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塞罕坝林场建设、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库尔齐沙漠治理等成果都能充分证明了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在不遗余力地加强生态治理,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竭力突破资本主义现代化生态危机的藩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2]。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极大的生态勇气和政治魄力在2020年9月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世界能源危机做出的大国表率。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力量,彰显了真正的大国担当和国际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所遵循的绿色发展准则。

四、以“和平发展”超越“掠夺扩张”

探究世界历史,资本主义自发端初始,就充斥着剥削和掠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充满了罪恶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3]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现代化的过程也必将具有高度侵略性和霸权性,西方现代化就是资本野蛮扩张的产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国内剥削压榨和海外殖民扩张完成资本积累从而先行实现现代化,后期借助自身资本优势限制他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假以“援助”的名义实行新殖民主义,维护世界霸主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霸权体系,竭力推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妄图以一国或几国之力决定世界发展轨迹。然而面临当前全球化发展的种种难题,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生态危机、资源短缺危机等,都需要形成世界合力来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8]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应对全球性难题,同时为包含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更优的现代化路径选择,破解西方式现代化的“唯一解”,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

(一)以合作共赢超越单边主义

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奉行单边主义,在民族主义情绪主导下,漠视人类共同利益,不断制造摩擦冲突,阻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始终以本国利益为中心,忽视国际责任。以美国为例,号称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制定规则,设置壁垒,最大程度地谋取全球分工利润,后期各种“退群”行为彻底显现出其单边主义意图。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在国际社会上多次明确表明中国立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会始终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愿同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共享发展红利。所谓“国强必霸”论本身就是伪命题,国强未必争霸,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已然表明,合作共赢才是大势所趋。

(二)以和平发展超越恐怖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基因赓续,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总结历史规律和把握时代潮流做出的必然选择。西方社会所宣称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历史必然,和平发展才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底色和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议“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5]西方的现代化史充斥着战争、恐怖和威胁,长期的发展思维定式和历史传统,让西方国家始终坚信“国强必霸”,始终认为只有用暴力压制手段才能维持世界地位和发展优势。美国盖洛普公司2021年民意调查显示,63%的美国人将中国的经济实力视为严重威胁,中国被动深陷“塔西佗陷阱”。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书中提到:“如果中国的改革者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用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和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经济制度,那么,中国对世界可谓是尽了最恰当的义务,并且在我们这样一个令人失望的时代里,给人类一个全新的希望。”[16]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和平发展的原则,用实际行动证明“国强不霸”论,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向世界展示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决心。

(三)以交流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所形成的文明在融合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和摩擦,应对的办法绝不是歧视和消灭,应当交流和互鉴,从而促进共同繁荣。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后因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逐渐掌握国际话语权,形成了所谓的“西方中心论”,强制向他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断挑起国际争端,引发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敌对。面对人类文明共存危机,为了破除文明壁垒,中国率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为原则,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差异,以人类文明进步为价值准则,持续推动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习近平曾着重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7]在文明多极化的当代世界,如若妄图用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用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都是逆历史潮流和发展规律的,必将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大力推动不同制度、不同水平、不同文明的国家在合作交流中走向共赢、在协商共建中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资本主义
共同富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