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

2024-06-01孔玺铭武文豪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群众发展

孔玺铭,武文豪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突出的执政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首先要坚持“人民至上”,形成人民喜爱、认同并拥护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新征程,深入研究“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核及实践进路,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1],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观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蕴含着人民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等思想。首先,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罪恶和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根本力量要依靠广大无产阶级,也就是最广泛的人民。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演进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在摆脱了人和物依赖性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出场奠定了理论之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这些思想也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筑牢了文化根基。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世间存在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道”,“道”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3]那中国古代先人是如何求道的呢?答案是从人民的社会实践之中去感悟“天道”。“学于众人,斯为圣人。非众可学也,求道必于一阴一阳之迹也。”[3]此乃圣人体认天道之方法论,“学于众人,斯为圣人”并不是说百姓可以教出圣人,“学于众人”讲的是学众人之行,众人之行就是指民众的生命实践,圣人从人民的生命实践中去体认天道。“求道必于一阴一阳之迹也”是讲从人民群众的对立冲突与和谐统一中发现天道,一阴一阳既是冲突的又是互补的。体认天道的方式就是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发现矛盾,并找到解决矛盾的道路。如何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实践转化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就需要圣人或者是领导者在人民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论断,是他对社会发展之“道”的体悟,所遵循的逻辑是“知识与实践的统一”。章学诚的“道”具有历史的性质,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因此他更看重现实实践,不拘泥于历史陈迹。

章学诚科学对待经学的态度启发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提供了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4]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思想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三)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石。百年来,我们党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主题各有不同,但贯穿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坚守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改变国家民族命运,谋求亿万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1937 年10 月,毛泽东在《论鲁迅》中强调:“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5]毛泽东从唯物史观出发,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人民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代表,要把人民组织起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位发生了变化,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在此语境之下,我们党要想扩大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就必须对党的性质、宗旨进行重新审视认识。基于此,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将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6]这样表述党的性质,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时代我国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式,始终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出台一系列心系人民的方针政策,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0年,面对来势迅猛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方面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患者诊治和疫情防控,另一方面抓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工作,切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原则。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这也为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出场提供了实践之源。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7]人民至上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创新理论。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但是人民根本力量的发挥离不开先进政党的组织和领导。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都无法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局面。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通过开展土地革命、组建军队从基层逐渐把人民组织了起来,从社会结构上解决了长期阻碍中国成为现代国家的一盘散沙的问题。自从中国人组织起来之后,中国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人真正得以团结起来抗击外敌入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党继续领导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空前激发,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党继续以人民向往为指向,带领人民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成为中国人民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正是因为坚持党作为事业的领导核心,从而在根本上确保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一旦确定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8]可以说,没有党的领导便没有人民的至上地位。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依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真正的主人。坚持人民至上正是重视人民的决定性作用,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其价值原点和内核。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的实践奋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依靠人民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毛泽东认为对革命真心实意拥护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所以即便党在革命时期屡遭挫折和严重的失败,但都能一次又一次从挫折中奋起,愈挫愈勇,由弱变强,这都与人民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1947 年3 月,面对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延安,中国共产党不得已转战陕北,临行前毛泽东对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果不其然,此后我们党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的实践伟力,大胆开拓、锐意进取,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坚持人民至上,评判标准由人民掌握。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享有者,自然也应当是财富和价值的评判者。毛泽东同志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评判主体的地位,以让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自觉当好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决不会凌驾于人民之上。首先,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与监督制度,加强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促进多渠道多形式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其次,我们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党的工作“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成效如何,评判标准由人民掌握,评判结果由人民来决定,并将人民形象地比喻为“阅卷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方法:走好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提出,相信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甘当人民小学生。他说党的理论工作“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并且说自己的志愿就是“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3]。毛泽东引用古语来形容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他说:“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3]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贴近群众,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直作为党推进理论工作重要方法、原则和立场。此后,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给群众路线作出了解释:“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3]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提高践行群众路线的本领。走群众路线是一种能力要求,如果没有践行好群众路线,坚持人民至上就会打折扣。群众路线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其中调查研究就是好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新时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上注重把握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调研方式,走深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还有很多,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多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多去聆听群众的意见。同时,也要用好互联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进路

(一)从“全体性”上下功夫,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我们党要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在“全体性”上下功夫,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坚持高质量发展、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美好需要等入手,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首先,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机会公平。其次,主动解决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收入分配等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整顿收入分配秩序,依法取缔非法收入,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最后,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二)从“全面性”上下功夫,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的内涵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离开个人活动的社会,也没有离开社会的个人活动。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在“全面性”上下功夫,通过社会的全面进步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继续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物质保障。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其次,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政治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领导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贯彻落实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要健全民主制度,创新民主实践,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后,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内在动力。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人;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未来发展,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各级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我们要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

(三)从“全方位”上下功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新时代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就要从“全方位”上下功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首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服务。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不合理政策,促进公平就业,消除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每个人都有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发展的机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其次,关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医疗体系保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公立医院公益性改革,进一步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注重城市和乡村医疗协调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全社会倡导建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群众发展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