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气象服务保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2024-05-31高梦醒
高梦醒
摘 要:当前,我国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是对环境气象条件最为敏感和依赖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天气气候条件是导致作物产量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气象服务可以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科学管理技术支撑,让农民及时获取各种农业气象信息,具有趋利增收、减灾避害的重要作用。彭州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高标准建设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现有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建设了川芎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健全了川芎气象保障服务标准,建立了川芎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灾害防御能力,改善农作物品质,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气象服务;特色农业;产业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3
彭州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拥有山丘坝的多样化地形、地貌,境内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量逐渐增多,气候差异明显。境内整体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 ℃,但地域温差较大,山区和坝区同时刻温差能达8~10 ℃,决定了彭州市有丰富的农业、药材、旅游资源等。彭州市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坝区平均年降水量885.4 mm,山区平均年降水量在1 100~2 350 mm;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076.1 h。彭州市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地理环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且占主导地位,导致粮食、作物产量波动尤为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近年来彭州市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现状汇总,就当前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现状、气象服务需求、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战略等开展调查、统计。
1.2 分析方法
通过走访调研方法,收集对市农业农村局、企业、种植大户和农业专家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梳理彭州市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现状,采用整理分析,就当前气象服务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进行分析,对实际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2 彭州市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服务现状
2.1.1 气象防灾减灾情况
建成彭州市涵盖多领域区域自动站54个。建成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六个一”平台。精准服务了2012年“8·17”、2013年“7·9”、2018年“7·11”、2020年8月下旬持续性降雨等强降雨天气过程以及2021年8月13日龙槽沟突发山洪灾害,为彭州市决策调度指挥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气象信息通过短信、微信、微博等多渠道发布,覆盖近万人。助力龙门山、白鹿镇成功创建全国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白鹿镇白鹿场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1.2 专业气象服务情况
气象针对农业、交通、旅游等多领域开展气象服务,结合彭州市需求,建设农业气象监测站2个;通过网站、四川e农APP开展针对猕猴桃、川芎、蔬菜和牡丹花直通式气象服务,协助原小鱼洞镇和“龙门山·柒村”成功创建特色气候小镇。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氣象服务与实际需求不相符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变革,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多样化。然而,传统气象服务由于种种限制,无法全面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多样性。
第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这不仅包括传统的天气预报和气候趋势预测,还涉及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相关的气象信息,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趋势、土壤水分含量等。这些信息的获取对于农业生产决策和作物管理至关重要。
第二,传统气象服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也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对气象信息的获取速度和准确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传统气象服务在信息传递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紧迫性需求。
2.2.2 农业气象监测站网亟待增加
农业气象监测站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彭州市仅有农田小气候站2个、土壤水分自动站监测系统1个,监测覆盖面远不够,观测方式较单一。随着农业生产布局的改变,现有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生产对气象数据和信息需求的增长。因此,关于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增加和改进势在必行。
2.2.3 农业气象服务较为单薄
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不仅需求种类更多,而且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也更加广泛。然而,当前农业气象服务还处于较为单一和落后的状态,主要的服务方式是以单向推送为主,这种服务方式缺乏互动性和针对性,不能根据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气候条件都需要不同的气象服务。因此,农业气象服务需要更加精细化、个性化,以满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
此外,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气象服务的范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不仅需要提供基本的气象信息,还需要提供更加深入的气象咨询服务,例如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收割等环节的气象建议和指导;针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气象预警和防治建议等。
2.2.4 农业气象专业人才不足
人才是制约基层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涉及大量的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事服务调研,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然而,由于基层农业气象服务领域的人才短缺,导致农业气象服务无法实现大幅提升。
为了提升基层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第一,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更多具备农业气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第二,可以通过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现有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第三,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投入和保障。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气象观测和农事服务调研的水平和质量;第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形成多元化服务体系[1]。
3 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思路
3.1 气象服务目标
3.1.1 气象服务的准确性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需要精准及时气象信息,结合有利天气条件,规划种植、采摘和收晒最佳时机,防范不利天气对作物生长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将受灾程度降低到最小。
3.1.2 气象服务的快捷性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气象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迫在眉睫。为了满足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相关部门需要拓展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新兴的传播渠道,如小视频或小程序等,来扩大气象信息的传播范围。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可以使气象信息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得到及时的预警和预报,从而使气象部门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3.1.3 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主动贴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等,建立沟通渠道,并根据其实时种植需求,优化调整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同时,针对彭州市蔬菜、川芎、种蒜、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开展专业化、定制化农业气象服务。
3.2 气象服务体系
3.2.1 深挖气候资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通过对彭州市气候条件全方位摸底普查,深挖彭州立体气候资源,建立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规划不同气候生产潜力优势区,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布局。开展气候变暖对彭州农业生产的脆弱性研究以及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为应对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做好前瞻性准备[2]。
3.2.2 做强特色产业,深化直通气象服务
围绕彭州市“蔬菜、川芎、大蒜、冷水鱼、猕猴桃、食用菌”“1+5”特色产业,开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专业气象服务,提供精确化、专业化的气象支持。主要通过以下策略实现。
第一,完善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体系,针对特色农作物增设农田小气候站,对农作物生长环境气象条件实行多气象要素的全天候监测;第二,增强双向互动反馈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涉农部门、农业专家与种植者沟通渠道,深入了解农业生产者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3.2.3 大数据搭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需前瞻性、智慧化、多元化、互动式的服务新模式。第一,深度挖掘农业监测数据、气象数据、资源环境数据,构建农业气象大数据库,分析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建立农业生产预测模型;第二,建立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用户需求匹配模型,匹配用户作物的主要影响气象要素、气象要素阈值,按照用户指标构建气象服务分析和作物生育期算法模型,精准靶向推送匹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让特色智慧气象服务更深融入农业发展中。
3.3 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培养农业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和提升技术力量。第一,合理配置基层岗位,注重引进复合型人才,多渠道引进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等领域的人才;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现代化农业气象人才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提高农业气象人才的专业水平。
4 以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蔬菜、中药材等核心特色优势,高标准推动“313N”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高质量气象现代化为契机,充分发挥气象趋利增收、减灾避害的重要作用,助力“中国川芎之都”建设。
4.1 园区气象服务体系打造
4.1.1 建立川芎小气候监测系统
在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建设农田小气候站,进行风速、风向、雨量、日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二氧化碳、辐射等气象要素的全天候实时监测,同时配备实景监测系统,实时观测田间天气实况、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病虫害发生等。统筹整合彭州与什邡川芎小气候监测站网,实现空间布局、区域监测和数据监控[3]。
4.1.2 建设川芎生长物候期数据库
园区实景监测系统,实时采集作物生长数据,形成川芎物候期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构建川芎生育预测模型,完善川芎全生育期气象服务防治解决方案,形成了一套川芎全生长期的气象服务生产指南。
4.1.3 组建川芎气象保障服务专家联盟
强化涉农部门联动,创新研究合作模式,与高校院所、农业气象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和种植地敖平镇等相关专家组建川芎气象保障服务专家联盟,根据川芎生育期不同天气情况,常态化会商研判天气趋势对川芎生长生育的影响,完善川芎突发性灾害联动机制和应急技术措施。
4.2 构建川芎智慧气象服务平台
研发“智慧气象+农业服务”的川芎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包含智监、智感、智研、智策四大部分功能,集成农业气象实时数据监测、农作物长势实景监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川芎气象指标适宜性分析系统、专家在线指导等功能,结合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天气预报,根据用户不同需要提供可定制、专业性气象服务,通过电脑端和手机端可实时查询数据和生产指南,及时开展动态管控[4]。
4.2.1 智监
在川芎种植虚拟园区,拟真化呈现川芎种植区全貌、川芎生长状况,并精细化呈现种植区内川芎生长、气象监测数据。
4.2.2 智感
主要集成川芎种植监测大数据,通过多种方式对彭州市川芎种植区内的气象、农业数据进行实时提供多种形式呈现和统计分析,结合彭州市网格化智能天气预报,对影响川芎生长发育的不利天气形势进行提前告警。
4.2.3 智研
深度挖掘精细化预报和川芎长势情况,探索川芎生育和气象条件的相关性,构建川芎生育气象指标预测模型,主要包括川芎灾害性天气模型、川芎产量预测模型和川芎生长适宜指数模型等。通过不断验证,形成适合彭什川芎种植的气象指标,从而科学指导种植生产。
4.2.4 智策
将实时监测数据和作物当前生育期的环境要求进行融合分析,通过川芎生育预测模型,在川芎生育期提前告警异常天气或病虫害发生高发时期,通过微信公众号、智慧农业气象APP、农业大屏等对用户及时下发提醒信息和农事指导建议,灾害发生期间可在线与专家沟通咨询防灾减灾方案。
5 结束语
彭州市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现状与气象服务需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川芎种植方面,还需构建完善的气象监测体系,提升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和“智慧气象+农业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拓宽气象服务覆盖面和深入程度,使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精准化、专业化、便捷化、智能化,最大程度地发挥气象保障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国华,李中华,金健强.乡村振兴战略下气象为农服務能力提升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S1):396-398.
[2] 白澄,余剑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气象服务农业发展思考[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7):70-71.
[3] 饶智杰.乡村振兴背景下气象服务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以南充市西充县为例[J].南方农机,2022,53(9):123-125.
[4] 田家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济南市气象服务现状及着力点[J].江西农业,2019(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