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

2024-05-31马少龙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培育技术林业建设人工林

马少龙

摘 要:在当今的林业建设中,人工林培育技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天然林的生长状况已无法满足人类对木材和生态平衡的需求,人工林的建设与培育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手段。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水文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同时,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品质和数量,增加木材等森林产品的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人工林;培育技术;林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S725.7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03

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是当今林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人类活动的持续扩张,天然林资源的破坏和耗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手段,人工林培育技术日益受到林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人工林培育技术,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控制,以促进和改良森林植被生长发育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和措施。其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天然林资源短缺的不足,还能够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可逆性影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应用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例如:需谨慎对待生态环境变化风险、培育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统一等。因此,对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人工林培育技术的概述

人工林培育技术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管理森林植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以达到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等目的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方法。其中,选择优良树种是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基础。不同的森林类型和地域条件适宜生长的树种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树种。例如,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树种,而在湿润地区则应选择耐水树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树种的生长潜能,提高森林的整体生产力。

控制密度是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合理设置树木间的距离和密度,可以有效调控光照、空气和养分等因素,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和材质品质[1]。在不同森林类型和地域条件下,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对树木的密度控制也存在差异,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和实际调查,确定最佳的密度范围。其余的修枝修剪、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应用,也均需要根据具体的森林类型和地域条件进行调整和应用。例如,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合理的修枝修剪可以促进树木的分枝与萌发;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可以有效加快树木的生长速度并提高木材品质;在不同病虫害多发区,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保障人工林的健康生长。

人工林培育技术在不同森林类型和地域条件下的应用特点和适用范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综合考量和科学确定。只有充分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特点和人为需求,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林培育技术,推动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2 我国人工林培育的现状

2.1 树种结构单一

在以往的森林培育实践中,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部分地区在人工林培育中倾向于选择单一的树种进行大规模种植,导致部分地区的人工林以某一种树种为主导,造成种植结构单一。特定树种的大面积种植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能力[2]。并且不同树种对土壤、水分、动植物等有不同的作用。树种结构的单一化会使得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受到影响,如水土保持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均会受到损害。此外,树种结构单一会增加林木病虫害传播的风险。如果整片森林仅种植同一种树木,一旦该树木遭受病虫害,将会造成林木大面积死亡,整个林木生态系统都会受到极大威胁。

2.2 天然更新困难

基于当前环境的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降水量减少,不仅难以形成天然植被,天然植被的更新能力也随之下降,人工林的天然更新也由此受到了影响。同时,部分地区存在着过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不当等现象,导致当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天然森林面积缩小,受到保护的自然条件下的天然更新物种种子库逐渐减少,造成了天然更新困难[3]。

此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大量采伐、工业排放和城市扩张等,使当地生态平衡遭受极大的破坏,使得原有植被的复原和天然更新变得困难。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会存在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扩散的现象,对原生植被的恢复和更新造成极大威胁,竞争性强的外来物种会占据原有植被的生存空间,抑制天然植被的更新。

2.3 稳定性和抗逆性能力较弱

过度侧重某一特定树种或物种,会使得人工林在遭受害虫、疾病和极端气候事件等外部压力时,其抗逆能力较弱,易受到损害[4]。同时,部分人工林可能缺乏自然生态系统复杂的动态平衡机制,使得人工林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不足,抗逆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在许多地区,缺乏对特定气候条件下树木的抗逆性能评价和培育技术,导致人工林中的树木抗风、抗旱、抗寒能力不足。此外,由于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包括土地退化、水源减少、气候极端化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人工林的稳定性和抗逆性能。

3 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意义

3.1 增强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

人工林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通过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培育、合理规划人工林布局,可形成有效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挡和净化空气中的顆粒物和有害气体,为减少大气污染提供重要支持。并且人工林的建设能够稳定土壤结构,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和沙尘暴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5]。

同时,人工林培育技术可以通过植被覆盖的方式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输入,保护水源安全。树木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缓径流速度,减轻洪涝灾害。树木的蒸腾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大气湿度,减少干旱区的蒸发与输送,维护水循环平衡。

此外,经过科学培育的人工林在生态功能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可以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抵抗能力。例如,通过人工林栽植,可以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促进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人工林培育技术通过植树造林,扩大不同树种的植被覆盖面积,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3.2 提高林业生态效益

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工林培育技术,可以促进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增加植被覆盖,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并且人工林培育技术有助于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山地水源[6]。

适当的人工林种植布局有助于增加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水质和水量,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同时,人工林培育技术有助于增加森林碳汇功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有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此外,通过树木的蒸腾作用和影响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人工林有助于调节当地气候。人工林培育技术可促进地下土壤微生物的活跃,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增强土壤保育和改良的功能。

3.3 提高林业经济价值

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工林培育技术,可以增加木材的产量、提高品质,优化木材资源结构,满足不同用途的需求,以便提升木材的经济价值,满足市场对木材的需求。此外,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如果木、药材等特色种植项目,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同时,人工林的培育可以创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在生态旅游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为当地经济增加新的动能。

此外,借助人工林培育技术,可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对气候调节、水源保护等,从而获得生态补偿和参与炭交易的机会,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最后,通过人工林的精细管理和培育,能够提高林业全要素的经济效益,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

4.1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保证树种的多样性

首先,可以通过科学的树种选择和植被组合,栽植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各类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保持或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在近自然化改造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树种的多样性,确保包含不同习性、功能和用途的植被类型。

其次,應当模拟自然演替过程,根据自然森林的发展趋势,通过人工林培育技术调整植被结构,逐步实现近自然化改造。例如,在人工林设置不同龄级、不同物种类型的区域,使具有亲和力的植物自然繁衍,促进植被的自然更新[7]。并且需要通过对人工林林分结构进行调整和管理,控制林木密度、营造适宜的生境条件,创造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维持和自然生态平衡的环境。比如,合理的森林间作结构可以为植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促进物种多样性。同时,可以让部分在自然演替过程中的关键物种在改造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例如,引入适宜的野生动植物,辅助自然繁殖和扩散,使得植被逐渐丰富和多样化。此外,可以在合理范围内,结合当地环境,引入对当地植被有促进作用的外来物种。这些外来物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被的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促进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构建。

4.2 提升人工林天然更新的能力

首先,应当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确保天然更新时能够有多样化的植被参与。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树种,考虑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互补关系,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其次,应当通过调整和管理人工林内的林分结构,包括减轻林木密度、创建更多的生境多样性、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当地树种能够更好地自然更新和扩散。合理的林分结构和空间格局对天然更新至关重要。同时,可以通过合理施肥、保护土壤、调节水分等措施,改善人工林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跃与根系的发育,为天然更新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再次,应当通过合理疏伐和控制更新期,提高林分内部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给予新苗良好的生长空间和机会,并通过合理调节更新周期,使不同种类的树种有不同的更新机会,保证更多的树种有机会实现天然更新。此外,在人工林天然更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自然过程的辅助,鼓励自然的显性和隐性更新,诸如控制林木强度,使林下植被得到充分生长,提供良好的种子库等。

最后,应当引入更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质的苗木,并改善繁育技术,提供更丰富的种苗资源,并通过对种苗的管理和培育使其更适于天然更新。

4.3 因地制宜培育人工林

因地制宜培育人工林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需求,灵活应用人工林培育技术,以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方法能够使得种植的树种更适应当地的环境,有利于人工林的生长与保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不同地形条件,应当采取不同的培育技术。例如,针对山地、平原、丘陵等地形特征,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还应当根据不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培育。在寒冷地区,选择耐寒树种;在干旱地区,则选择耐旱树种。同时,合理安排林木疏伐、更新期和栽植季节,提高人工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林木对土壤的要求也很高,应当根据不同土壤类型,选择适应性强、优势明显的树种,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树木健康成长。

此外,可以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和生态环境,选取适宜的树种植被类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品种,兼顾保护和利用的平衡。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需求,结合促进当地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目标,进行人工林培育规划,以增加木材产量、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科学布局人工林。而针对退化荒漠、沙漠化等地带,则可以采用固沙造林和植被修复技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4.4 完善人工林培育环节

首先,应当采用优质种子,并进行合理储存和管理,保证种子的生长力和适应性,以确保良好的种苗供应。通过控制播种时间、种植容器、种植介质等手段,优化种苗繁育过程,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和树种的适应性。

其次,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类型,采取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调整土壤的pH值和营养成分,为树木生长提供更适宜的土壤环境。同时,选择适宜的植株培育技术,包括修枝、抚育、树形塑造等操作,根据树种特性,科学、合理地培育植株,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

再次,病虫害防治问题不容小觑,需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病虫害的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科学选用安全、高效、低毒的防治措施,保障人工林的生长和健康。

最后,应当根据土壤湿度要求,合理进行灌溉,并采取排水措施,保证水分良好供应,促使林木茁壮生长。

5 结束语

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人工林培育技术将在未来的林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地球带来更多的绿色和生机。

参考文献

[1] 辛军强.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8):112-113.

[2] 马小莉.林业建设中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应用实践[J].南方农业,2021,15(15):72-73.

[3] 王建兰.张守攻:科技创新引领中国人工林培育[J].中国林业产业,2019(7):36-39.

[4] 李莲芳.优质高效人工用材林精准培育基础与关键措施剖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39(3):1-9,197.

[5] 赵晓伟.浅谈人工育林现状及对策[J].广东蚕业,2018,52 (2):34.

[6] 李玉柱.我国人工林培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35(4):50-52.

[7] 李生莲.人工林培育技术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5):167-169.

猜你喜欢

培育技术林业建设人工林
我国人工林生态轮伐期探讨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核桃优质育苗技术初探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浅谈
樟子松种植培育技术探讨
千屈菜的特征特性与培育技术
陕北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刍议杨树扦插繁殖育苗技术
山东泰山3种人工林小气候对比分析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