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5-31他永丽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2期

他永丽

摘 要:合川区作为重庆市北部的农业大区,为筑牢“巴渝粮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高位推动、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投入保障、管护监督、技术人力、建设标准等方面。针对问题,结合合川区实际情况,探索了相关对策,包括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并落实管护与监督责任机制、加强技术支持等。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合川区;投融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03

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666 666.67 km2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0.5万亿 kg以上粮食产能,1 278 666.67 km2耕地超过50%是高标准农田[1]。《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一带三区五流域”的总体建设布局,合川区地处涪江琼江流域、濑溪河流域,丘陵谷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其目标任务是:到2025年累计建成640 km2、累积改造提升83.33 km2,到2030年累计建成686.67 km2,累计改造提升223.33 km2。为了了解合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程,体悟“粮”田变“良”田带来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阻力和难题。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调查了合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项目的现状,探索了合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

1 建设概况

合川区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共69个,同时安排了66.67 km2级整区域示范、“七化”示范、“千年良田”等重点项目与重点工程。近年来,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40.73 km2,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55.01%[2]。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田的综合生产力得到提升,为全区粮食产能提供了支撑。在2022年,合川区全力以赴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粮食播种面积1 137.2 km2,粮食总产68.39万t,产量居全市第一。合川区也因此先后被国务院、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区。

2 具体情况和主要做法

2.1 统一规划,高位推动

合川区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为重点,按照任务到年度、到项目、到地块的要求,完善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在项目规划设计上,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坚持“五到场五论证”的原则,确保项目规划设计内容合理,产业布局精準,使建设后农田的使用效益实现最大化,确保项目和产业一体谋划,一体推进[3]。合川区成立了1个全区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1个全区粮油产业首席专家团队,并组建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工作专班、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专班、撂荒地整治利用工作专班、农业生产抗旱工作专班这4个工作专班,构建了“1+1+4”工作推进体系,高位推动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2.2 建章立制,有规可循

2020年5月,合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印发了《合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管理制度》,2021年4月又修订了建设投资管理制度,让农田项目的建设选址、项目招投标、资金落实、工程建设及建后管护等重要方面有规可循。

重庆市2022年4月印发了《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随后合川区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同年7月出台了《重庆市合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将市级规划中的建设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地块,明确时序安排,形成了项目规划布局图和项目库,为项目滚动实施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2.3 因地制宜,藏粮于技

合川区受地形影响,土地细碎分散、坡度较大、地面不平整等给项目建设带来了难度。为此,在推进“七化”示范区建设时,对不同坡度的农田进行了差异化分类,对0~6度区域,全面打破权属界限实施条格田治理;对6~15度区域,旱地全面实施宜机化缓坡整治,水田完善宜机化耕作道及配套设施;对15~25度区域,旱地全面实施坡改梯整治防水土流失,水田修复田坎和完善灌溉设施。合川区在项目区推广科技种养新模式,如“稻-油-轮作”“稻-菜-轮作”“稻-渔综合种养”“双季高粱”等。轮种、共生等种植技术能够改变农田的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强生物多样性等,既能提高农田的利用率,还能提高粮食产量。合川区还将进一步推广“增窝增苗”种植技术,通过增加水稻、玉米种植密度,达到增产的目的。

2.4 以民为本,融合发展

合川区始终以服务群众为宗旨,通过项目申报前察民情、制订方案时重民意,在资金管理中聚民心,在工程质量监管中靠民督,在工程后期维护中促民管,实现了便民利民助农增收。从群众的角度上,让群众算清楚劳动力释放增加收入的账、撂荒的土地得以利用耕地变多的账、生态环境变好土壤污染减少的账,减轻了群众心中的顾虑,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农田建设和改造的积极性。积极探索联农带农利益连接机制,让农民稳步增收。

3 主要成效

3.1 耕地质量提高,农业效益攀升

合川区在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项目区耕地基础地力的等级、肥料利用率、渠系配套率都得到提高;通过建成生产便道、耕作道、机耕道、排灌沟带路等,实现了“林、田、路、沟、渠”全面配套齐全,实现项目区田间道路通达度不低于90%,年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灌溉、用工(施肥和运果)成本减少60%,增收280元/667 m2。因此,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带来的综合效益,使过去易旱、易涝的农田得到改造,由低产田变成丰产田、高产田,这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3.2 拉动就业增收,赋能乡村振兴

合川区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吸收项目区农民和110余户低收入户参与工程建设,预计增加务工收入848万元[4]。这样的举措为有效推动当地群众尤其是一些家庭贫困的群众就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解决农民工复工返岗、就业困难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途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谋得生路。在2022年,合川区流转面积0.03 km2以上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种粮大户达到180多户,比2021年增加40多户,比5年前增加130多户。

3.3 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合川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让宜机化的农田服务于主导产业发展,建设优质粮油基地、全市蔬菜保供基地、夏季果盘子等特色产业基地。近年来,合川区农业农村委以“三园共创”为载体,在龙市镇、肖家镇的9个村推进粮油、畜禽、蔬菜3个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高标准农田“七化”示范区作为“三园共创”40余个项目中的核心项目,将为合川区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区,争创国家粮油主导型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耕”本保证。

3.4 优化生态环境,构建美丽乡村

合川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重点突出“改水”措施建设,尤其是灌溉水利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已新建或改建提灌站17个。通过升级灌溉输水的方式,减少输水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和灌溉沟渠维护的成本,构建节水农业,发展高效节水技术,为生态优美和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合川区各镇街充分发展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的乡村旅游。2021年的11月,合川区还荣获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荣誉称号。

4 存在的问题

4.1 建设任务繁重,投入保障不足

合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央专项资金和市级补助资金,财政投入所占比重较大,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及企业、群众自筹资金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由于土地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的原因,部分已经建好的农田建设标准不达标,出现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的问题,还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和升级。此外,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推进,剩余的耕地碎片化现象比较明显,项目选址达到集中连片要求较难,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5]。此外,由于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运营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仍未发展成熟,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在基层单位的落实也存在问题,也会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

4.2 建后管护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由于管理较为分散、投入力度不足,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再加上农户的耕地保护意识不强,农田建后的管护利用往往会遇到阻碍,直接影响高标准农田的长期效益。虽然合川区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些“巴掌田”变成连片的优质田,耕地面积变大,耕作条件变好。但由于丘陵山区地势条件较差,改造后的农田,受水源、肥力和地势条件及农村劳动力及经济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建后管护的有效措施跟不上,导致建后的农田搁置,甚至有变成“高标准撂荒地”的风险。管护不到位,会极大缩短项目设施的使用寿命,不利于农业发展。

4.3 全民参与不够,缺乏技术与人力支持

在合川区,部分村民对其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农田改造有损自己利益,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参与度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往往周期较长,一般为1~2年,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影响,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则会出现农民群众不配合工作的情况。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田集中连片宜机械化耕作,轮种、共生等种植技术及农耕机械的操作使用都需要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持。而且高标准农田建设扎根农村、深入农民需要人力的支持,尤其是熟悉本地情况的人才,而当前合川区缺乏这类人才,导致现代农业技术难以得到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难以顺利实施。

4.4 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够,制约农田综合效益的发挥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增多,一些乡镇呈现出地多人少的局面。小农户的自耕地占比较大,且难以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再加上小农户群体多为中老年人,难以熟练操作现代农业技术及农机;每个农户对农田的种植需求不一,农作物难以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高标准农田不够标准的问题较为突出,例如,合川区铜溪镇一处高标准农田,泵站设备不配套,农户需要从住宅接线泵水,接线距离远、跨度大,存在安全隐患,水利问题无法解决,也很难让高标准农田产生良好的效益。

5 对策建议

5.1 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

由于地形原因,合川区土地资源禀赋较差,要真正建成达到标准的农田,需要政府加大丘陵山区农田建设项目的补贴力度,完善投资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支持高标准农田政策办法,使财政资金持续对社会投资和金融资金起到引导和撬动作用[6]。合川区在项目管理方面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但在资金方面仍需要探索实施一系列的新型的融资措施,同时鼓励并指导农民自发建设一些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完善配套设施的自建自修统建统修的相关措施制度和政策。針对部分项目建设区的特殊性,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配备建设资金[7]。

5.2 健全并落实管护与监督责任机制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建立健全完善的管护机制十分重要。政府可以通过搭建监管平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公开,以信息的透明接受市场和社会的监督,防止在项目资金及其他问题上的贪腐,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8]。同时,发挥社会群体监管作用,如采取生产经营主体管护、第三方机构管护、保险公司管护、行业协会管护、“田长制”管护模式[9]。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强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工作,引进智慧化的管理设备,可综合运用遥感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全流程在线监管,提高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监测监管效率。

5.3 加强技术支持,强化专业队伍

有关部门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可以邀请有资质、有技术、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协助完成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同时加强对内部成员的技能培训。也可以通过吸引技术人才支援农村、返回农村,引进科技管理人才,鼓励返乡创业,留住农村人口,确保建成的良田不出现搁置撂荒的现象。各乡镇可以继续发掘当地的先进典型,并加强宣传,吸引本地人才返乡。同时,合理建立激励机制,加大返乡补助补贴力度,吸引大学生、农业人才返乡留乡,助力乡村振兴事业[10]。

5.4 持续引进产业,激发农户潜能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需要通过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田效益。合川区小农户的占比较大,除了继续引进企业、产业,还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当地资源条件,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例如,合川区袁桥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成立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统一发包,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促进项目区的农户整体收入水平提升。也可以积极鼓励农民自建,加上招投标吸引部分社会资本,提高农民群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的参与率。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指导,配备专业人才授之以“渔”,进一步激发小农户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EB/OL].[2023-01-16].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

16/content_5737126.htm

[2] 重庆市人民政府.我市首个区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印发实施[EB/OL].[2022-07-25].https://www.cq.gov.cn/ywdt/

zwhd/qxdt/202207/t20220725_10950260.html

[3] 重庆日报网.合川区:高位推动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工作[EB/OL].[2022-07-23].https://app.cqrb.cn/dy/contry/dy25/2022-07-22/1254287_pc.html

[4]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合川:多措并举推进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EB/OL].[2022-12-22].http://www.hc.gov.cn/

bmjd/jz/smz/zwxx_100823/jdtp_100824/202212/t20221222_

11410499.html

[5] 李俊杰,李建平,梅冬.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5): 84-92.

[6] 赵智慧,周梦茜,尹峰峰.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1):46-49.

[7] 許传红,李小芳.湖北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现状、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35(3):114-123.

[8] 刘昊璇,赵华甫,齐瑞.多中心治理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3):164-172.

[9] 朱少华,陈正,孙妍,等.关于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2(1):28-30.

[10] 孙春蕾,杨红,韩栋,等.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与发展策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2,24(7):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