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

2024-05-31王述妹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农户

王述妹

摘 要: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研究是一个多科性、交叉性、前沿性的研究命题,有利于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林业,保障林农利益。重点探讨了退耕还林政策在不同时期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效果。

关键词:农户;退耕还林;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03

退耕还林工程是从我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森林树种植被、恢复秀美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 退耕还林政策下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国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大幅度恢复了森林资源,實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实施再造林后,可用于经济林种植的林地比例不超过20%,而退耕还林的树木需要经历较长的生长期,在这一阶段,农民的经济来源仅来自政府的经济补贴。林苗到货后,应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促进其正常生长。农民面对森林病虫害,似乎束手无策,既不了解防治措施,也不了解病虫害的隐患,植树后病虫害频发,林农的还林效果差,经济利益受损。

农民开垦林地会破坏森林资源,但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仓促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影响了退耕还林成果。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虽然政府出台了补贴政策来弥补农民遭受的损失,但农民只了解传统作物的种植方法,加上学习能力不足,在退耕还林实施后,无法科学地植树造林。地方有关部门应在林木的种植过程中对农民进行科学的指导。在退耕还林过程中,一些农民会保留部分作物,这违反了退耕还林的原则,不利于科学植树,有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监督整改。

森林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荒漠化。森林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活质量。退耕还林工程是从中国发展和生存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森林植被物种,恢复美丽山林,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实现人类和谐共处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森林覆盖面积随之增加,水土被植被锁住,水土流失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同时,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了动植物的多样性,也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的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退耕还林政策促使农民作出“是否转用”的决策,从而推动了农田从农田转变为森林。第二,当农民接受并采取行动时,他们会考虑如何调整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改善已有的耕地种植结构。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村坡耕地的状况,还能够改变地壳结构和种植结构,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钟太洋等[1]发现,江西丰城市的农民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其土地使用情况会发生显著改变。为此,他们构建了一个回归分析模型,来研究这种改善效果的机制。结果表明,人均耕地面积、退耕还林收入和农民的劳动力分布是影响该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孙静聪等[2]发现,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广,云南省许多坡耕地被替换成了森林,森林覆盖率有所提升。崔海

兴[3]探究了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当地的县域土壤、种植业结构、农民的土地利用情况,发现随着退耕还林的推广,一些原本的耕地被改建为森林,导致农田面积减少,森林面积增加,从而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

为了更好地探索退耕还林政策下农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利用RS、GIS等技术方法,通过解读航片和卫星图像,以及基于问卷、访谈等形式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某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2 影响农户参与耕地保护行为的因素分析

2.1 农户耕地保护的认知程度

农户对保护耕地的重视程度不仅可以从他们的知识储备、获取信息的渠道中得到反映,更能够从他们的主观意见、个人行动以及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中看出,这种认识是由他们的努力所决定的。研究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识水平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耕地。

然而,由于目前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农民很少得到激励,他们很容易放弃保护耕地,甚至滥用耕地,严重影响了耕地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当以经济利益为基础,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耕地保护,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耕地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2.2 政府的大力支持

农民使用保护耕地的方法包括使用肥料、秸秆还田等,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场的投入,相对经济效益高。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缺点,容易导致空气污染,甚至引发火灾。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农民复垦土地,鼓励农民保护耕地,并且提供相关补贴,使农民能够重新获得土地。农民们越来越重视土地的保护,并将其作为优先事项来实施。

2.3 家庭收入

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提升,农户们更有动力去维护耕地。由于大多数农户的经济状况较差,当农户的收入减少时,其维权意识会受到削弱。农户的收入大多是以农业收入的形式存在,收入减少有可能削弱其维护土壤的积极性。对于拥有更多财富的家庭,他们的收入大多是通过外出打工获得的,有利于提升家庭的整体生活水平。因此,他们极为重视土壤的维持和利用,并且会采取积极措施来保证土壤肥力。

目前,大多数农户对于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较为积极,对于退耕工程的参与意愿也较高。农户的态度和具体行为既存在一致性,同时也由于主体间差异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户情的农户对退耕政策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也略有不同。退耕工程农户的行为选择与如下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农户工程期满后的收入预期,二是农户自身的发展能力,三是政府的相关政策。

此外,農民参与退耕行动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博弈过程,其中涉及政府、林业部门和农民等各方。因此,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需要各方协调合作,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各方利益关系的博弈诉求各异,中央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期望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以最低的财政投入达到生态治理的目标;省、市、区级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期望中央政府提高补贴标准,增加退耕还林面积指标;县乡级政府和管理者期望中央政府和省、市级政府能够减轻农业税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并提高补贴标准;林管部门追求的是造林成果的最大化;林农致力于实现退耕收益最大化,以及保障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应当全面考量各方利益,深刻理解各方之间的博弈关系,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各方共赢的局面。

3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政策扶持建议

3.1 完善农户可持续的自我发展制度

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户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不仅可以拓宽农户的收入来源,还使其降低了对土地的依赖,并且增强了抗风险和投资意识,确保了农户在退耕中的积极性和长期参与。

为了让农民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民持续利用资源的制度,让农民深入了解自身的依赖程度,掌握有效的资源管理技术,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第二,建立一套完善的持续发展经济的制度,以保障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政府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农民的长期发展。

只有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才能够实现经济的持久增长,从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自身也应该积极遵守法律法规,拓宽经济来源,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和深入经营,不断提升自身经济实力。此外,农户自我发展制度的建立是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基础,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障,还可以增强退耕还林的实施效果。

3.2 完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政策

为了确保退耕还林的效益,促进后续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户的收益,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制定更有力的支持措施,包括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撑,支持柠檬、西南桦、杉木、铁刀木等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提供更多的补贴和奖励,特别是对于洪水、干旱等恶劣天气造成的树木枯萎、沼气池和基本农田的破坏,要给予更大的生态补偿和政策

支持。

此外,政府部门要通过实施并加强管理,对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全面支持,包括积极投入资金,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退耕还林的实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种植、畜牧、渔业的结构,以期达到更高的经济社会可持续性;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组织专家团队,对退耕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的管护,实施森林绿色可持续的管护[4]。

3.3 完善林木良种等林业补贴政策

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实行能明显改善当地林业发展现状,但农民收入也会随之受到负面影响,当地政府应给予其一定的赔偿,一般分为以下2种方法:

一是直观赔偿,即国家部门直接赔偿退耕还林受害农民,有直观的农业粮食补贴或者现金补贴,还包含社区赔偿,即由受益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司、个体所直接提供给农民的直观赔偿。以部分补偿为例,退耕还林直接影响着农村、森林、牧业,甚至粮油、旅游、财税、环保、公司等众多政府部门、单位,它们在实行退耕还林优惠政策时担负的职责及所获收益与农民截然不同。当地政府在退耕还林中可获取国家发展资金、缓解增收问题,以累计政绩;农业粮食主管部门在退耕还林中可消化陈粮,慢慢化解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而林业生产主管部门的工作负担最重、实际难度较大,必需的资金却比较短缺,且资金亏空缺口会伴随退耕还林各项任务的难度加大,权责、权力并不明确。因此,政府部门要统筹各部门利益关系,调整各自积极性,这是部分赔偿的重要基石。

二是间接补偿,由于退耕农户地域差别大、牵涉面广、耕地生产效率不一,适当地进行赔偿较难,只依靠直接赔偿费的增加难以保证农户自身生活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可应用综合间接补偿方法挽回退耕农户的经济损失。通过实施有效的间接补贴,如为退耕农民提供优惠贷款、提供就业支持和服务、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以及实施有利于其的政策等,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以实现其持续的收益[5]。

退耕还林工程不是一个短期的计划,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和全民共同参与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为了实现持久而稳定的制度,需要从上而下改变任务分配模式,并从下而上推行社区申请机制,使得社区居民和农民都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并让他们自愿承担责任。通过建立让农民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计划、设计、实施、监督和评估过程中的机制,来提升他们对该项目的认可度。同时,要指导并协助退耕农户制定出自家的退耕还林还草计划,调动退耕户的积极性。此外,要建立农户参与的监测评估制度。退耕还林工程的成败同退耕户的经济关系最为密切,农民对荒山造林的真实情况也最为了解。为了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更好地贯彻社区参与机制,需要对基层的技术人员和农户进行社区林业参与式培训。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处于关键阶段,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快林草植被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包括荒山造林和坡耕地还林2个方面。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农民得到政府的补贴,还可以直接从经济林中获得收益,提高中国农村的生态建设和生活水平,是我国绿色产业建设的主要措施,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呈现出以下特点:从试点到全面实施,分步推进,在巩固成果、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工程建设;沙尘暴特别是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大大减少,生态环境总体趋于平衡;在项目初期,重点放在扩大造林规模上,导致森林质量较差。近年来,政府开始将重点转向退耕还林的质量和综合效益,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开始注重规范管理,巩固成果,落实后续发展政策。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 结束语

为了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这一过程也会对农户的收入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增强农户的责任感,并将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以期达到更好的发展效果,从而使农户的收入得到有效的保障。通过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可以将大量耕地转化为林地资源,遏制水土流失现象,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巩固退耕还林工作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需要从落实现有森林经营工作、建设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巩固。同时,实行集中管理模式,出台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指导和服务,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参考文献

[1] 钟太洋,黄贤金,翟文侠.“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下的农户土地转用决策及其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研究:基于江西省丰城市农户问卷调查的一个分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06(3):8-11.

[2] 孙静聪,张青,赵筱青.澜沧江流域退耕还林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以云县晓街乡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3):70-75.

[3]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4] 刘燕,董耀.后退耕时代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4,34(2):131-138.

[5] 史恒通,王铮钰,阎亮.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土地科学,2019,33(3):42-49.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退耕还林建设之思考
浅析辽西凌源地区退耕还林工作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