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初报

2024-05-31秦帅杰秦茸张科元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智能技术病虫害防治

秦帅杰 秦茸 张科元

摘 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农林产品,竹子在我国的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竹子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解决北国竹乡—洛宁县竹类产业面临的病虫害问题,竹香逸品团队致力于开发一种竹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创新点、研究内容、实施方案以及项目的实际应用,为竹类产业提供科学、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关键词:竹类产业;病虫害防治;病变监测系统;病虫害云词库系统;智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03

竹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竹材资源,还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竹业的快速发展,竹林病虫害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不仅直接降低了竹材的质量和产量,还对竹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构成了威胁。因此,为了实现竹林健康生长、提高竹材产量和质量,迫切需要采取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1 项目简介

竹香逸品团队致力于通过红绿色彩病变分析系统检测竹子日常生长情况、健康问题,通过大数据云词库等智能分辨检测竹子是否病变及病情症状,通过电钻给竹子滴摘进行治疗的一系列模式解决北国竹乡—洛宁县的竹类病虫害问题,应用相关技术来降低运营成本,构建一条集生产、销售、处理的竹子类完整产业链,真正实现洛宁县竹产业稳步增长。

2 竹林常见病虫害分析

2.1 常见病害

2.1.1 竹腐病

竹腐病是竹林中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体为真菌。这种病害主要侵袭竹木的根系,引起根部组织的腐烂,从而影响竹子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竹腐病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更易发生,因此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竹林更容易受到其侵害。竹腐病的发展过程相对隐匿,初期患病的竹木可能表现为生长减缓、叶片黄化等症状,而随着病程进一步的发展,则可能导致竹木整体死亡[1]。由于竹腐病主要侵害地下部分,常常在外表难以察觉,给防治工作带来的难度较大。

综合防治竹腐病的策略包括改善生长环境,增强通风性,避免水分滞留,减少真菌的滋生条件。此次,及时移除患病的竹木并采取适当的化学或生物防治手段,如喷洒抗真菌剂,有助于遏制病害的蔓延。

2.1.2 竹枯病

竹枯病的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其会对竹木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这种病害通常表现为竹木枝叶枯黄、迅速凋亡,甚至整株竹木死亡。竹枯病在湿润环境中更容易传播,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其发病率较高。竹枯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包括土壤傳播、空气传播及竹木之间的接触传播等。在竹枯病的防治中,关键在于加强病害的监测和早期诊断,及时隔离和处理患病的竹木。此外,合理的灌溉和通风措施可以减少湿度,有助于抑制竹枯病的扩散。

竹枯病综合防治采用红绿色彩识别、大数据分析和抗病品种推广等手段,旨在实现早期诊断、科学预测和降低病害风险[2]。通过调整竹林结构、实施合理的田间管理和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全面增强竹农对竹枯病的防治效果,促使竹产业健康发展。

2.1.3 竹炭疽病

竹炭疽病是竹林中常见的炭疽病害,它由真菌引起,会影响竹子的健康生长和发育。这种病害主要表现为竹叶上形成的黑色病斑,病斑扩大后可导致叶片落叶,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竹炭疽病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更易发生,因此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竹林更容易受到感染。

为了有效防治竹炭疽病,关键在于加强病害的监测和早期防治。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例如,保持竹木之间的适当距离,增强通风性,有助于减缓病害的传播。此外,喷洒抗真菌剂和及时清理患病叶片,也可以有效控制竹炭疽病。

2.2 常见害虫

2.2.1 竹螟蛾

竹螟蛾是竹林中一种危害性较高的害虫,其幼虫以竹叶为食,造成竹叶的被食损害。竹螟蛾的侵害主要表现为在竹叶内构筑巢穴,导致叶片受损和枯黄。严重感染可能导致整个竹林的生长受阻,影响竹木的生态系统平衡。竹螟蛾的生活史与竹木的生长季节紧密相关,尤其是在竹木发芽和生长时,病虫害的潜在威胁更为显著。

在生产实践中,综合防治竹螟蛾的措施需要采取多层次、综合性的方法。物理防治方面,可采取设置障碍物、粘虫板等措施阻止竹虫的传播;化学防治方面,喷洒绿色环保、高效的杀虫剂,且要注意合理使用,防止对环境和其他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生物防治方面,如引入天敌控制竹螟蛾的数量[3]。

2.2.2 竹蝗

竹蝗以群体为单位活动,对竹木生长构成潜在威胁。竹蝗的主要危害表现为以竹叶为食,大量聚集成虫群,严重时可导致竹叶被食殆尽,影响竹木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给竹产业的生产力造成直接损失。竹蝗的繁殖力强,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迅速扩散,防治难度较大。

在竹蝗的防治中,关键在于及时监测,提前发现虫情,采取合理的防治手段。此外,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也是防治竹蝗害的重要因素,可以保证竹林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 竹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施方案

经过竹香逸品团队亲自实地系统调研和分析,发现虽然我国竹产业行业已取得成效,但仍需正视行业存在的短板。例如,竹子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病菌,考虑建设出相应的系统,运用专业知识建立大数据,通过系统分析做出改变。在解决完病菌问题后,可以依托建立平台,实现竹制品营销和推广,从根本解决问题,带动产业增收农民增收。

3.1 红绿色彩病变监测系统

红绿色彩病变监测系统依托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针对竹木的颜色变化进行全面监测。其目的在于通过精准分析竹木颜色的变异,及早发现潜在的病害情况,为农民提供准确的问题反馈,从而实现对竹林病害的早期治疗和预防。该监测系统的运作原理是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实时捕捉竹木表面的颜色变化,将数据传输至系统后端进行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

首先,系统以建立的颜色识别模型为基础,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竹木颜色的任何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可能是病原体侵袭、虫害危害等引起的早期病变迹象。其次,红绿色彩病变监测系统的优势在于实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及时捕捉病害的初期变化,系统能够在症状显现前警示农民,使其能够迅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再次,系统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竹木的特性,提高监测的准确度。最后,在实际应用中,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等设备接收到由监测系统提供的详细报告,包括病变的类型、程度和建议的防治方法。这种直观、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农民快速做出决策,降低病害对竹木的危害程度,实现竹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2 病虫害云词库系统

利用大数据建立病虫害云词库系统,对竹林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病菌和害虫进行分类、记录和分析,旨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一个全面而智能的病虫害信息库。农民可以通过系统查询相关病虫害信息,获得有效的防治方案,提高应对能力。这一系统的运作方式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呈现。

首先,从实地竹林和其他数据源采集大量的病虫害数据,包括各种病菌和害虫的特征、生态信息等。这些数据将汇总存储在云端数据库,构成了病虫害云词库的基础。其次,系统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和模式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建立相应的词库,确保系统能够准确、快速地响应农民的查询需求。这种分类与识别的过程在系统不断学习和更新中得以不断完善,适应竹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的病害类型。最后,农民可以通过简单的查询操作,获取到与其面临问题相关的详细信息。系统将呈现出有关特定病害的诊断、防治方案及实用建议,使农民能够更加迅速、科学地应对当前的病虫害问题。

3.3 智能系统的推广与合作

智能系统的推广与合作旨在在系统稳定运行并积累用户基础后,与当地经销商和竹产业链者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一合作模式,项目致力于在竹产业中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共同应对竹林病虫害问题。

首先,项目将确保智能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稳定地运行和积累可观的用户基础,为与产业链者进行深度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确保智能系统在推广过程中能够满足各方的需求。

其次,通过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项目将在竹产业链中形成一个紧密的合作网络,包括与竹木种植者、加工厂和销售商等环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再次,通过共享智能系统的数据和反馈,产业链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竹林病虫害的动态,实现更加精细的管理和生产[4]。项目还将与竹产业链者共同研究推动竹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最后,预计通过智能系统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为种植者提供更科学的种植方法,为加工厂提供更高质量的竹材,为销售商提供更精准的市场定位等。这种深度合作将在竹产业中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3.4 自主产权程序的打造

随着智能系统在竹产业中的成功推广,项目团队将着手重点打造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程序和其他系统,确保在技术的长远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巩固在竹产业中的市场地位,促进竹子及其附属品的更广泛发展。

首先,项目团队会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致力于提高智能系统的核心算法、图像识别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5]。通过引入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持续的创新,团队将确保自主产权的程序在性能和功能上具备更高的水平,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

其次,团队会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专利、商标等法律手段,确保自主产权的程序在法律层面得到充分保护。这将为团队在竹产业中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防范技术盗窃和侵权行为。

最后,项目团队还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动,使自主产权程序成为竹产业中的技术标杆。通过与行业内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规范,项目将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进一步巩固在竹产业中的地位。

3.5 知识讲座和语音播报功能

为进一步提升农民对竹林病虫害的防治认知,项目团队决定在系统中增添知识讲座和语音播报等功能,满足不同文化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农民,降低因误用而导致的潜在损失。

第一,知识讲座功能将通过与相关专业人士的合作,制作针对竹林病虫害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包含病害种类、防治方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农民。讲座内容会根据实际需求和病虫害的变化不断更新,确保农民获取的是最新、最实用的知识。

第二,引入语音播报功能,实现对知识内容的语音解说。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那些不善于阅读或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更好地理解病虫害相关知识。语音播报功能不仅能够在语言表达上贴近农民,还可以避免由于文化水平等原因导致的误解和错误应用。通过对这2种功能的整合,农民可以在使用系统的同时,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知识获取途径。知识讲座提供了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语音播报功能则更加直观地传达信息,使得即使是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也能够轻松获取有关病虫害的知识。

3.6 针对不同农民的培训课程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对竹林病虫害防治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项目团队将设计针对不同文化程度农民的培训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深入调研当地农民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学习习惯,了解不同类型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基于此,制定分层次的培训方案,确保各类农民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知识传授。对于文化程度较高、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农民,培训课程将侧重于深入探讨竹林病虫害的成因、传播机理、预防措施等专业知识。课程将运用PPT演示、视频播放等多媒体手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让农民系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或年事较高的农民,培训课程将更加注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团队将邀请当地农技人员作为授课讲师,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配合直观的图示和实物展示,让这些农民也能够轻松理解病虫害的识别和应对措施。同时,加入互动环节,鼓励农民踊跃提问和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培训课程还将提供相应的教学手册和视频资料,让农民在课后能够自主复习和温故知新。定期组织观摩课程效果的調研,及时了解农民的学习反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确保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高度契合。

4 结束语

竹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探索既是一次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尝试,也是对传统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回应。通过红绿色彩病变监测系统、病虫害云词库系统、智能系统的推广与合作、自主产权程序的打造,以及知识讲座和语音播报功能的引入,构建了一个全面、智能的竹林生态保护网络。这项技术的成功实施,不仅为竹农提供了实用的工具,提高了其病虫害防治能力,也为整个竹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相信这种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将改变竹业传统管理模式,使其更加智能、高效,助力竹产业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姜传燕.锦屏县竹林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J].农技服务, 2017,34(21):28-29.

[2] 储传丰.毛竹播种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1):137-139.

[3] 李韬.四川大竹县楠竹种植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2(8):10-12.

[4] 余德才,翁素红,邹力骏,等.毛竹林主要害虫工程治理技术[J].林业科学研究,2003(4):501-505.

[5] 程哲.毛竹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1):120,128.

猜你喜欢

智能技术病虫害防治
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探讨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究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园林病虫害科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浅谈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智能技术在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探讨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