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生态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2024-05-31曹萌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曹萌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森林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森林病虫害对于林业生态建设的影响不可忽视。森林病虫害不仅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还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研究和实施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这对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2–00-03

林业生态建设是指通过合理的森林管理和保护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病虫害能力,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推动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实施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对于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林业生态建设可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推动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时期,相关部门要探索和实施更为科学、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1]。

1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的分类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艺措施防治和物理防治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防治策略在实践中有其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应用。

1.1 生物防治策略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敵、寄生菌、病毒等生物制剂控制森林病虫害的方法。生物防治的优点在于对环境污染小,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较小,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和残留问题。

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天敌引入、增殖和生物农药2种方法。天敌引入、增殖是指将天敌引入到病虫害发生区域,通过增殖和建立种群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例如,油松毛虫是我国北方森林的主要害虫之一,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通过引入天敌昆虫赤眼蜂可以控制油松毛虫的数量和影响,实现生物平衡,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1.2 化学防治策略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控制森林病虫害的方法。化学防治的优点在于防治效果快、控制范围广,但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大以及易产生抗药性和残留问题等缺点。

化学防治主要包括农药的选择和使用和农药施用技术2种方法。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是指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程度,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防治。不同的农药有不同的防治对象和作用机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农药的使用需要注意剂量、时间和方法,以免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农药施用技术是指在农药使用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施药技术和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环境污染。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洒,可以提高施药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农药的浪费和污染。

1.3 农艺措施防治策略

农艺措施防治是指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改善生境条件、推行间作轮作等措施,来提高森林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达到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目的。农艺措施防治的优点在于对环境污染小,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小,且具有长期效果。

农艺措施防治主要包括林分结构调整和林分间作和轮作2种方法。林分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林分的树种组成、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等,来提高森林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例如,利用混交林、复层林等林分结构,可以增加森林植物的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林分间作和轮作是指在同一林地内,轮流种植不同的树种或作物,以调整土壤养分和水分状况,提高森林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例如,利用林下作物、绿肥等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促进森林植物的生长。

1.4 物理防治策略

物理防治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物理防治的优点在于对环境污染小,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小,且不易产生抗药性和残留问题。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人工剪除幕网就地销毁和悬挂诱捕器2种方法。幕网是一种常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具,主要用于捕捉和阻挡害虫。然而,幕网也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阻碍光线和空气的流通,影响森林植被的生长等。因此,人工剪除幕网就地销毁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此外,性信息素是一种由雌性昆虫释放的化学物质,能够吸引雄性昆虫前来交配。通过悬挂诱捕器释放性信息素,可以吸引病虫到达诱捕器附近,从而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2.1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保护水土资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重要功能。然而,森林病虫害的暴发会导致森林植被的大面积损失,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

2.2 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库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物种。森林病虫害的暴发会导致森林中某些物种的减少或灭绝,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性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和恢复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具有重要意义[3]。

2.3 促进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为人类提供了木材、食品、药材等丰富的产品。然而,森林病虫害的暴发会导致木材产量、质量下降,甚至无法正常收获。这不仅损失了经济利益,还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保障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木材和非木材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稳定的经济收益。

2.4 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森林病虫害的暴发不仅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威胁。例如,病虫害的传播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感染和减产,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2.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为病虫害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林业生态建设中病虫害防治存在的問题

林业生态建设是指通过合理的森林管理和保护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病虫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3.1 病虫害防治技术发展滞后

随着森林病虫害的不断演变和变异,防治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方面,由于病虫害防治技术发展滞后,导致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仍然被广泛使用,而新的、更有效的防治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推广渠道和机制,防治技术的推广工作进展较慢,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4]。

3.2 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不够科学

目前,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病虫害防治组织机构,或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困难。部分地区将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农业部门,但农业部门主要关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对于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关注度不高;部分地区将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林业部门,但林业部门主要关注林木的生长和经营,对于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病虫害防治机构,提高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3.3 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目前,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依靠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然而,化学防治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健康风险等问题,而生物防治的应用范围和效果有限。

此外,目前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型或变异的病虫害,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病虫害调查和监测,对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情况了解不够,导致防治措施的选择不科学。此外,部分地区在病虫害防治中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忽视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手段的应用,不仅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还可能增强病虫害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进而影响防治效果。

3.4 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不足

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然而,目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当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技术水平也较低。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保障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 林业生态建设中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林业生态建设是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任务。病虫害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一大挑战,严重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4.1 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

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通过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测,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病虫害监测数据库,收集和整合病虫害的相关数据,包括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生规模等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物联网等,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和传输。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和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传感器等,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病虫害防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病虫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病虫害的预警信息。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向群众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5]。

4.2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一种安全、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自然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破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时,需要加强对天敌和寄生虫的培育和繁殖,建立生物防治资源库,提供足够的生物防治剂供应。同时,加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防治意识。

4.3 发展绿色化学防治技术

绿色化学防治技术是指采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化学防治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发展绿色化学防治技术需要加强对农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低毒、高效的农药产品,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农药使用登记制度,加强对农药使用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解决生物防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水平。

4.4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

科研和技术创新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支撑,通过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效率。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需要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同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效果。

4.5 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病虫害防治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加强病虫害防治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明确责任和权益,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法律保障。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病虫害防治的责任主体、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等内容。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和经济补贴,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

4.6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病虫害是全球性的问题,国际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应对病虫害挑战。加强国际合作可以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研究和解决病虫害防治中的难题,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水平和效果。同时,加强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病虫害防治的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

此外,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绿色化学防治技术,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6]。

5 结束语

森林病虫害是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未来的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绿色化学防治技术,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祥金.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新农业,2023(7):27-29.

[2] 王晓佩,王楠.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探究实践[J].河北农机,2023(5):163-165.

[3] 扎西偏初.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作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4):77-78.

[4] 赵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及策略[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9):191-192.

[5] 白文斌.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价值[J].南方农业,2021,15(26):68-69,72.

[6] 胥富红.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9):62-63.

猜你喜欢

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肇庆市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建议
乡镇林业站在林业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关于冷却塔的落水噪声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浅议宁夏吴忠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2例眼外伤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建筑施工用电的安全隐患与防治策略
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路及对策分析
如何有效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泌阳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