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必然、内涵体系及路径选择
2024-05-31高典典
高典典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这一命题从宏阔深远的历史视野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样态作了全景式的概述,明确了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图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必然性和内涵要义,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积极开拓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形态,以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
一、历史必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合规律发展
人类文明总体上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史图景。社会主义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方向,其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演进规律。“文化关乎国本、国运。”[2]纵观全球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兴盛都离不开文明的支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合规律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一)现实之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探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文化工作置于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文化”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建设目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历了从救国到强国的历史嬗变。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时,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纳入了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内在地包含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但二者在承载任务、关涉领域和立足阶段等方面有所区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于“文化强国”建设,但又明显超出“文化建设”的范畴,具有更为宏阔的视野和总体性意义。[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命题随着未来实践的不断拓展,所涵括的内容将逐渐丰富,实践的领域将愈加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文化层面设置的更为高远的战略谋划,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二)时代诉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4]从发展学的视野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萌蘖、生成、发展和渐次成熟起来的”[5],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二者具有内在耦合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稳致远,始终离不开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文明。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历史底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和绵延不绝的经验智慧。例如,民为邦本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协和万邦呈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大同理想蓄积着共产主义理想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注入精神动力。例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团结奋斗的爱国精神、开放包容的和平精神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和凝聚力。
(三)精神基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自古以来,先进的文明都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崛起,都以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先导,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华夏文明犹如波澜不息的河流奔涌向前,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其生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是民族复兴的文明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仅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从本质上来说,应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与崛起。中华文明的复兴与崛起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华文明经过现代性的注解和诠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得其在复兴时代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基石和动力支撑。“乱世修武,盛世修文。”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不断培植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根铸魂。
二、内涵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架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结合文明不同层次的含义加以剖析。
(一)历史性范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生生不息的赓续性文明
从历史视角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生生不息的赓续性文明。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其在世代传承积淀中赓续绵延。即使是在朝代更迭和战乱的动荡时期,抑或是在外来文明的冲击时期,中华文明之脉也从未断裂,并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中国拥有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6]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和价值理念。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守中致和、讲信修睦、厚德载物、革故鼎新的思想理念,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同时中华文明在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促使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机,并推进中华文明向现代转型。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得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对历史现象的简单归纳,而是文明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的高度统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历史坐标轴上的连续发展。从青铜之韵、汉唐气象再到大国风范,中华文明于坎坷跌宕中发展壮大,于艰苦卓绝中赓续绵延,成为世界史上“赓续性文明”的典范,展现出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生动图景,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民族性范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团结奋进的民族性文明
从民族性视野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团结奋进的民族性文明。中华文明诞生于地域辽阔、环境多样的中华大地上,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文明,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统一文化空间,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追求团结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民族,“大一统”理念早已根植于中华各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这种民族特性孕育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与其他古老的文明不同,中华民族与国家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在这种认同感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各族儿女总能跨越时空场域,唤起中华民族共通的情感记忆,凝聚起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各民族人民以各自文化的交相辉映共同缔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不断巩固加强民族团结,持续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三)时代性范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文明。这一文明既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形态,又不同于中华文明的传统形态,它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作为世界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经历了辉煌、蒙尘、复兴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面临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挑战与冲击,曾经长时期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陷入了“文明蒙尘”的境地。如何让近代以来“蒙尘”的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光彩,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我们找到了赓续中华文明的思想武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激活了中华文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从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中华文明在继承中守正创新,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整体性范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文明构成要素是否协调与平衡,直接关系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效能,文明的生命力、影响力与文明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密切相关。”[7]中华文明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发展、有机稳定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若干文明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五个文明相互支撑、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架构。在物质文明方面,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在政治文明方面,中国共产党高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旗帜,依靠法治和健全的制度保障有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在精神文明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文明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创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在生态文明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三、路径选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两个结合”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一)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发展进程中孕育出的绵延繁盛、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然而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在历经种种救国方案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扶大厦于将倾”,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取得革命的胜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实现“文明蒙尘”到“文明复兴”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文明再次呈现出灿烂辉煌的生动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是领导一切的”[8]。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导推动力[9]。新时代,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文化建设把方向、谋大局,不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是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做好党的理论创新宣传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把握话语权,加强主流话语的权威性和灵活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通过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二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各级党组织应该将社会文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推进社会文明在体制机制、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以推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三是要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推进落实落细各项文化建设任务,实施文化富民工程。同时,加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进程,完善和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定力。
(二)坚持人民至上,凸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主体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在新时代新的深化和拓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中着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10],“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11]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一是要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创作导向,关注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新需要,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事业,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充分反映人民诉求、体现人民意志。二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三是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物质生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其熔铸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焕发勃勃生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三)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3]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浩浩汤汤的历史浪潮中仍能延续至今,其中必然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基因和历史底蕴,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定文化自信以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增强文化认同。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探源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同时要增强对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让文化认同意识得到充分孕育和激发,从而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对主流价值的追求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此外,文化自信的构建是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坚定文化自信要始终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四个自信”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四)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文明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道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和扬弃,创造了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场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需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与内在力量源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两个结合”,立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链接,进而塑造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中华文明所内蕴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得以重新彰显,从而推动中华文明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还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坚持党的路线、方针不动摇,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创新,就是要顺应新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结 语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对西方现代化的文明超越,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同质论,凝聚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文化合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