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为例

2024-05-31林令阳

延边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人才

林令阳

(中共牡丹江市委党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引 言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1]。2020年,我国出台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推动了数字乡村的发展。2023年,国家信息中心等五个部门共同发布了《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推动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当前,我国已进入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阶段,通过数字乡村的构建,有效填补了城乡“数字鸿沟”,促进了农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人民对“幸福”的渴望。然而,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发展面临着数字人才短缺和数字基础设施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

近年来,牡丹江市西安区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以“城镇回馈乡村”的方式,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化经济发展,用数字化的手段推动乡村生产方式、治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为实现数字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为此牡丹江市西安区为个案,剖析在共同富裕背景下西安区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探索与困境,并据此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数字乡村的改革创新和其他类似区域的数字乡村建设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西安区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西安区是牡丹江市的农业大区,该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下辖有7个乡镇(其中1个民族乡),23个行政村,辖区内有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出口加工区。全区总面积为4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71万亩,户籍人口为1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2%。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西安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2]。2020年4月,西安区被国家确定为“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目前,全区数字乡村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技术实现高质量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西安区按照《牡丹江市西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把数字化技术当作“倍增器”,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对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作用,促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规范化、高效化,真正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镇同等的优质服务。

1.开展“数字+环保”活动,促进农村环境保护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对农村生活垃圾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数字技术也为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2.以“数字+教育”的方式推动农村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全区3所乡村小学已全部完成了光纤入校工程,并以“三个课堂”为基础,以“教学联合体”为单元进行网上互联互通。通过对乡村区域的软、硬件环境进行构建,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共享课程资源平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向乡村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精准的引导和训练,从而使教师和学生们的教育和学习多样化。

3.以“数字+医疗”为基础,推进农村数字化健康。通过与牡丹江市第一医院和牡丹江林业医院的协作,启动了远程医学工程,为区属三家卫生院配置了专门的远距离计算机。利用数字化医疗技术,实现农户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

(二)数字技术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变与提升

促进农业和数字技术的深入结合,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数字化农业转变。

1.智能化的农业提高了生产的效益与品质。深化“互联网+”,加速推广和运用数字科技,实现农机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并大力发展农业。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促进农产品的智能制造,从而促进农产品加工的效率与品质。例如:西安区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的“双屋脊阳光板连栋智能温室”,它是由各种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等设备组成的,利用物联网进行农业生产的远程监控与报警;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调控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从而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网络购物平台促进了农产品的销路。为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带动农民增收。例如:沙虎村通过“农业物联网+直销+电商”模式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大米一条街”和“大米展销中心”,年销售大米500多万斤。

3.数字技术促进农村新型经济形态的发展。以“文旅突破”为发展策略,以台创园为依托,结合北方寒冷地区的地域特点,通过数字科技与方法,活化乡土文化与特色文化,发掘农村发展潜能,促进农村经济新模式,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比如:“萨尔浒满族风情生态度假村”旅游等,以数字手段带动“文旅”和“民宿”的发展,支持和促进农村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观光旅游,体验农耕等产业。

(三)数字技术提高乡村管理效率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的决策,牡丹江市西安区深入开展“只进一扇门”的改革工作,并且率先在全区范围内“全覆盖”。推进改革向基层延伸,以智能化和数字化为抓手,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牡丹江市西安区以“西安治理” APP数字化为核心,以乡村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对其进行了创新,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全新的政务服务。全区2个乡镇都建立了规范化的便民服务中心,有专人负责。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为载体,对各乡镇的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项目进行全程在线办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通过对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工作进行梳理和提炼,以网格管理和智慧服务为手段,实现职责到网,管理到格,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向新阶段。同时,通过“西安治理” APP的研发与建设,促进了数字平台共建、业务协同、主体互动,有效提升了农村的管理效率[3]。

三、西安区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从牡丹江市西安区的实践探索可以发现,通过信息技术、电商平台、政务服务的应用,可以为智慧数字乡村建设奠定基础,使之能够共创价值、共享成果,但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缺乏充分的顶层规划与协调

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西安区的数字乡村建设目前仍处于由下至上的自主探索阶段,各个数字化建设都是各自为政,规划设计一体化、系统性不强,这造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虽在持续推进,但是其建设仍处于点状、碎片化的状况,规范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协作网络。一方面,已建成的数字平台,因共享程度不高,出现了大量重复、信息滞后、遗漏等明显的问题,很难实现对数据的全面利用,阻碍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协同合作与科学决策,数字乡村的建设没有发挥出显著的增效作用。另一方面,县、镇、村三级缺乏个性化、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存在着盲目跟风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资金、人才等资源没有合理地分配,平台运用的效能不高,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农业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确定了一张时间表、一张路径图。牡丹江市西安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已逐渐构建起了数据资源体系,并已有了阶段性的结果,但是尚未启动“数字乡村大数据”的规划和构建工作,尚未构建起一个城市统一的乡村主体大数据,而且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数据都是零散的,各有各的业务系统[4]。各村镇在数字农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村、镇已经从上到下对其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探索,比如沙虎村采取“农业物联网+直销+电商”模式为主的数字经营体系,健全了农业农村的基础信息资源。长期以来,各个领域之间还存在着“数据孤岛”与“数据屏障”,共同面临着数据资源共享困难、数据精度不高等问题。

(三)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数字乡村的核心是人才,数字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人才。当前,西安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严重落后,主要表现为“三缺”。农村对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西安区目前的农村数字技术人员还不够多,不能适应乡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虽然西安区对农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但由于资金、时间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即使进行培训,取得的成效也并不理想。西安区的数字技术从业人员以高校、研究所等单位的退休人员为主,他们受过专门的数字技术培训,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通常都是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的能力。

四、西安区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一)加强顶层政策设计、统筹振兴战略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西安区政府各部门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强化组织保证,健全数字乡村的顶层规划,同时也要加强各类资源的集成,不断推进数字化乡村领域的发展,为构建数字乡村提供坚实的基础。

1.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重大战略要求下,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数字乡村的整体规划,制订指导方针、行动计划等有关的政策文件,开展数字乡村的试点工作,开展案例征集、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牡丹江市应根据全省农业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加强政策支持,坚持统筹规划、数据驱动、创新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本思路,构建一套完善的数字乡村体系。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各级党委要对数字乡村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西安区数字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保证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效。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思路以及建设的时间安排。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加强工作协调,推动有关工作的开展,对整个区域的数字乡村进行整体规划,推动有关政策研究和规划的制定,保证数字乡村的真正落实。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振兴之基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环节。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在农村地区,政府部门要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建设投入,从而提高乡村信息化程度,加速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结合,让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差距变得越来越小。

1.完善“硬件”基础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要持续扩大农村光缆网的覆盖范围,开展“信息到村到家”项目,提高农村网络的传送速率,并与农村宽带、互联网等相关配套设备进行整合,在数字乡村中开展“一张图”的创新性运用,构建一个面向全区的“数字化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基础设施的共建与共用,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一个新的动力,从而有效地缓解农户的担忧,促进乡村振兴的加“数”前进。

2.强化基础建设“软件”,推动农村“新业态”建设。农村一体化、信息化建设,以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为重点,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系统。积极推进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三农”发展与运用,充分利用“三农”的传播效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振兴活力

数字乡村的核心是数字人才,而数字人才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在共同富裕的大环境下,要通过强化数字乡村的人才,让他们的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认知得到提升,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支持数字乡村建设,使其更好地促进乡村的发展,进而将其内部动力充分释放出来,为实现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良好的根基。

1.加大数字人才引进力度

一是在高层次数字化人才的引入上,要优化数字化人才的奖励制度,构建“一事一议”的柔性人才引进制度,制定相应的绩效薪酬制度,在人才落户、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各方面,都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二是要进一步拓宽吸引人才的途径,从国家公职人员招聘、专家引入等方面入手,通过聘请高校优秀人才等方式到数字化农村建设中去,加强薪酬和优惠措施,鼓励更多的数字技术人员留在基层。

2.加大数字人才资源开发力度

一是要加强产、学合作,培育数字化人才。产、学、研结合是培育“数字乡村人才”的重大措施,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参与者,能够向大学、研究院所反馈数字化农村工业的需要,为数字化人才的共同培育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化人才培训系统,建立多个实训基地,开展面向“新农人”的精准数字化培训,重点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农机装备、运营管理及电子商务培训等方面的教学,支持“新农人”自主创新,促进数字化农业发展。二是要加大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在“数字化农村”进程中,要构建起“农户”的“再教育”制度,强化“农户”的数字化专业教育,持续改进“数字化”教学内容,同时还将编制一套通用的训练材料,使农户的“数字化”能力得到提高,使数字技术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通过构建“互联网+职业技术训练”平台,重点关注营销策略、“三农”领域的原创小视频以及“直播”等方面的思路内容,充分调动农户开展网上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促进网络上的数字化资源分享,对培养新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人才
人才云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