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文学院构建新型城市文化空间
2024-05-31蒋先润
蒋先润
花城文学院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广东省作协、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共同创办,花城出版社运营。“花城”文学品牌肇始于1979年创刊的《花城》《随笔》杂志,文学院高度整合了《花城》杂志、花城出版社的资源,遵循“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运行机制,汇聚了全国各地优质的作家资源,深度挖掘粤港澳大湾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文字讲述中国故事,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并探寻出一条生产文学精品的广东特色道路,不断拓宽文学疆界,凸显文学作品的价值内涵。自创院以来,通过一系列举措,如引入名家签约、创办文学之夜活动、发布花城文学排行榜、启动文学创作项目、主办文学论坛、实现版权经营与孵化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吸引了大量文学人才,构建起了“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多元融合产业平台”的初步框架。花城文学院的建设为如何有效打造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空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 精心择址,精心设计
早在2022年4月,广东省出版集团有关负责人就走访了珠江公园、文德路红楼、荔枝湾公园、越秀公园等多个候选地点。在广东省委宣传部主要及分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主办方最终将花城文学院落户于文化底蕴深厚的越秀山脚下,意在借由文学繁荣之力传承广州长达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脉络,选择最具广州地域标志性的场所设立文学殿堂,有力践行人民文学为人民的理念,同时也从广大民众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滋养文学生态,推动文学之城永葆艺术魅力。确定选址后,主办方特邀广州美术学院的专业团队进行设计,联手花城文旅对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花城文学院依山傍水,绿荫环绕,其中的“泊·文学主题书店”以其装修设计与精选书籍充分展现了岭南特色和浓郁的文学气息;多功能厅则适用于各种会议、研讨会、雅集活动,而西餐厅、咖啡区、后花园等区域则为作家、评论家们营造了宜人的创作互动空间,逐步塑造出一个让作家、评论家们流连忘返的优美环境。
● 创新办院模式,多方合力建设
花城文学院“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院模式集合了政府顶层设计的优势和企业灵活高效的市场运作能力。花城文学院创建之始,即得到了广东省委领导的大力推动。2022年1月,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文在广州会见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麦家时,提出在广州成立花城文学院,聚拢全国优秀作家资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创作优秀文学作品,致力于推动文学内容生产的机制创新,并将这项工作交由广东省出版集团牵头负责。在花城文学院的活动推进过程中,广东省出版集团举全集团之力精心筹备,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统筹,制订活动方案、盛典方案、传播方案等,并紧盯关键环节有序推进,各分管领导各司其职,分头负责指导督办,花城出版社、新周刊杂志社、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及广东省出版集团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确保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花城文学院亦得到了诸多文学大家的鼎力支持。作家麦家、评论家陈晓明成为花城文学院的联席院长,并签约了魏微、葛亮、李娟、陈楸帆、蔡崇达、笛安、杨庆祥、陈培浩等首批作家、评论家,全国各地的文学产业相关人士聚集到了这里,合力建设有影响力的文学创作平台。
● 以活动助推影响力,引领文化阅读新风尚
自成立以来,花城文学院已成功举办或承办了超过70场文学分享或文化共建活动,接待了来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宣传文化出版单位的调研考察达60余批次。作为一个文学传播的重要载体,诸如“有风自南——风行之处有新声”花城文学专题展览始终面向公众开放,引来多位文化名家到访交流,其中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亲笔题词“文学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作为文学交流互动的枢纽,它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与东莞作家村合作共建、爱奇艺文学与影视研讨论坛、香港新入职教师培训、羊城名校长读书会等,并积极参与了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2年度)颁奖典礼、欧阳山文学奖等重大活动的承办工作。作为全民阅读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顺应“书香城市”建设潮流,围绕文学主题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文化阅读资源,2024年与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联手推出了每月一次的“花城文学课”系列,邀请知名学者举办讲座、对话、分享等精彩活动,并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同步直播,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使之成为花城文学院的一大特色招牌活动。作为展示湾区文化魅力的窗口,花城文学院还活跃于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深圳文博会、香港书展等多个大型展会。
● 融媒体传播方式,直抵用户传递文学精神
在花城文学院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广东省出版集团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矩阵,借助直播、短视频、访谈、图文解析、H5等多样形式,策划制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融媒产品,努力实现亿级的曝光效果。花城文学之夜举办后的一周内,关于“花城文学院”和“花城文学之夜”的相关新闻链接超过2000条,系列文章、视频及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过5000万人次。活动宣传采用了立体式报道提升传播热度,花城文学之夜当晚推出的《“金木棉”绽放,花城文学之夜揭晓首届花城文学榜》获45家媒体转载,广州塔滚动轮播相关宣传标语,与晚会现场遥相呼应。权威媒体共同发力,新华社推出《这个春天,品读来自湾区的文艺之风》,阅读量超150万;南方日报连续两天头版报道,并与南方杂志连发两篇评论员文章;羊城晚报整版报道花城文学院成立和院长专访,在文学青年中引发强烈共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同时发声,广东新闻联播连续报道,助力花城文学品牌在文学界、出版界、青年人群中吸粉刷屏。各大媒体平台上观众纷纷留言,“花城文学之夜,让文学之风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吹向更广阔的未来”“有风自南,迎接花城文学的春天”“晚会充分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号角下迸发出的蓬勃生机与青春活力,让观众精神为之一振”“现代流行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时空错位感和对话感令人魂牵”,等等,形成了热点话题。媒体广泛和持续的报道,推动花城文学院一成立就“破圈”,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 多元融合,打造产业平台
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文化空间,花城文学院还致力于打造多元融合的产业平台,以实现“文学+出版”“文学+人才”“文学+阅读”“文学+教育”“文学+经济”等多方面融合的新可能。评论家、诗人杨庆祥在谈到花城文学院的成立意义时说:“通过打通创作、评论、出版、传播等不同的文学生产环节,让文学真正‘流动起来,文学不应该局限于‘小循环或‘内循环,而是应该进入当下复杂的话语场里进行对话、辩驳以及自我更新。”花城出版社社长张懿也表示:“文学产业其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条,作家创作生产,期刊、出版社刊发出版,媒体和发行平台传播推广,影视等领域IP转化。”花城文学院在延展文学产业链方面力求实现新的突破,全力构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多元融合产业平台”,在试水网络文学、影视版权、动漫游戏、有声读物、剧本杀等全版权代理和衍生产品开发的同时,建立起了文学产业版权交易平台与孵化基地,以产业力量驱动文学创新,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潜力,推动文化自立自强。
● 结语
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历经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绩,开辟出一条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發展的中国特色之路。借鉴花城文学院的成功建设经验,对于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发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承载新时代文化新使命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