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冬春茬扁豆早熟高产栽培技术
2024-05-31袁娟
袁 娟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浦东新区 201201)
扁豆为豆科蝶形花亚科扁豆属植物[1],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味道鲜美,深受江浙一带消费者喜爱。扁豆具有较强的抗干旱、耐高温、耐盐碱等特性,对土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上海、江苏、湖南等地已规模化种植,上海是我国扁豆规模化生产面积较大的地区,目前上海地区大棚冬春茬扁豆常年栽培面积稳定在600 hm2左右。但扁豆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田间管理不到位、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扁豆产量和种植效益的提高。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生产经验,总结了适合在上海地区推广应用的大棚扁豆冬春茬早熟高产栽培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选用生长势强、抗寒、耐高温、嫩荚品质好、市场欢迎度高的扁豆品种,如浦东地方品种彭镇青扁豆,上海交通大学选育的艳红扁、交大青扁豆一号等。
2 培育壮苗
2.1 苗床准备
选择1年内未种过豆科作物、地势高、土壤肥沃疏松、杂草基数低的田块作苗床,搭建拱棚并覆膜,开好四周排水沟,沟深30 cm。苗床施复合肥(15‑15‑15)15 g/m2、有机肥6 kg/m2,将肥料与床土拌匀后过筛,留无杂质的细土备用。10月中旬制钵,选用直径7 cm 的育苗钵,将营养土装入育苗钵,并按梅花形排列在苗床上,播种前1 d苗钵浇透水。
2.2 播种
大棚扁豆一般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播种前7 d 选晴天晒种1~2 d,每667 m2用种量1.5 kg。每钵播2 粒种子,覆苗床土厚2 cm,钵上覆薄膜保湿,苗床上方用2 m 长的竹片或玻璃纤维杆搭小拱棚。70%~80%种子拱土后揭去营养钵表面的薄膜,齐苗后小拱棚薄膜日揭夜盖。
2.3 苗期管理
扁豆出苗前棚温控制在25 ℃左右,出苗后白天温度保持20~25 ℃、夜间15~20 ℃。定植前7~10 d进行炼苗,逐渐降低育苗棚温度,使其与定植棚相同,以提高定植成活率。扁豆苗期一般无需浇水,若出苗后营养土干旱,可适量浇水,保持钵土湿润,防止扁豆苗徒长。
3 整地筑畦
选用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肥沃、1年内未种过豆类的大棚地块,最好选用水旱轮作地块。定植前7~15 d,清除田间植株残体、杂草等,检查大棚棚膜、防虫网等设施,如有缺损需及时更换或添置。定植前15 d,每667 m2施有机肥500 kg;定植前7 d,每667 m2施复合肥(15‑15‑15)30~40 kg,翻耕深25~30 cm,耧平地面,开沟筑畦,畦面宽1.5 m,沟宽30 cm、深20 cm,畦面铺设滴灌带、覆盖地膜,用滴灌带浇足底水,密闭大棚进行闷棚。
4 定植
11月下旬12月上旬,秧苗二叶一心时选晴天上午定植。大小苗分开定植,每畦栽2行,行距50 cm,株距35 cm,每穴栽2株,每667 m2栽1 900穴。定植前用打孔器按株行距打定植穴,定植时秧苗四周用细土填实,定植后及时浇水。定植结束后用2 m 长的竹片或玻璃纤维杆搭底宽1 m、高55 cm 的小拱棚,并用铁丝在大棚顶端的下方搭棚高1.9~2.0 m的中棚进行多层保温栽培。
5 田间管理
5.1 温湿度管理
定植后1周内大棚内不宜通风,棚内温度白天保持30~32 ℃、夜间16~20 ℃,缓苗后逐渐降低温度。活棵后,根据天气条件适当通风晒苗,白天棚温保持25~30 ℃。生长期棚温超过30 ℃时,打开棚两端膜或在背风处揭膜通风。阴雨天,温度适宜时可揭除内膜通风降湿。扁豆植株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 ℃,可耐35 ℃高温;开花结荚期适宜温度为25~28 ℃,高于35 ℃会导致大量落花落荚,可覆盖遮阳网降温,同时做好通风工作。
5.2 肥水管理
扁豆耐旱性强,地膜覆盖栽培时其营养生长期需水量较少,保持土壤湿润即可;进入生殖生长期,植株需水量较多,每次浇水的同时进行追肥。初花期每667 m2追施三元复合肥(15‑15‑15)10~15 kg 或无机水溶肥(20‑20‑20)7~10 kg,以后每采收1批追施同量的肥料。扁豆不耐涝,全生育期注意排水防渍。
5.3 整枝搭架
植株四叶一心时,选晴天上午摘心,促进多发侧枝。侧枝长至50 cm长时,拆除小拱棚,用竹竿等材料搭人字型立架,立架高1.5 m、底部宽70 cm。每株选3 条粗壮的侧枝引蔓上架,摘除其余侧枝。主蔓生长至低于立架20 cm 左右时摘心。开花结荚期是扁豆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行阶段,主蔓第一花序以上的各节位既生花序又生子蔓,当子蔓长至能辨认花芽和孙蔓时再次摘心。孙蔓的摘心操作同子蔓。开花结荚期的摘心是扁豆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扁豆产量和品质保证的重要措施。扁豆开花后,选晴天摘除第一花序以下的叶片,以利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6 病虫害绿色防控
扁豆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菌核病等,虫害主要有豆野螟、红蜘蛛、蚜虫和美州斑潜蝇等,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防治。
6.1 农业防治
选用水旱轮作地块,棚膜选用无滴膜,膜下滴灌,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进行追肥浇水,避免棚内滴水,降低湿度;适时开棚放风,增加光照,降低棚内湿度;及时整枝,摘除病叶,清理田园。
6.2 物理防治
大棚通风处安装25目(孔径0.60 mm)防虫网;棚内每667 m2悬挂30~40块黄板诱杀蚜虫、美州斑潜蝇等害虫,将黄板悬挂在扁豆植株顶部,随植株生长及时调整悬挂高度;畦面覆盖银灰膜驱避蚜虫;每0.67 hm2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在豆野螟活动季节开灯进行诱杀。
6.3 生物防治
晴天植株露水干后,用40 亿孢子/g 盾壳霉可湿性粉剂300~400 倍液均匀喷洒茎、叶、花序及荚果防治菌核病,将药液喷在植株茎基部分叉处防治效果较好;用0.5%苦参碱水剂500~800 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蚜虫,害虫发生初期用药防效好;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防治美洲斑潜蝇。
6.4 化学防治
早春低温多雨期易发生灰霉病,可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 倍液防治;可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防治豆野螟。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7 采收
开花后15 d左右,豆荚长足但尚未变硬、荚内籽粒幼嫩、豆荚稍鼓粒时即可采摘。大棚冬春茬扁豆一般于4月初开始采收,10月末采收结束,每667 m2产量2 700~3 000 kg,平均收购价8 元/kg,每667 m2产值2.16万~2.40万元,扣除种子、农药、肥料、棚膜、地膜、滴灌设施等成本0.5万元,每667 m2纯收益可达1.66万~1.9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0∶(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