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不争”导写
2024-05-30吴正兵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欲为大树,莫与草争。”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为一句谚语。“大树”和“草”两个意向有不同的特点,在写作时,可以从二者特征入手,点明二者影射的社会人群,对比阐述各自的品格,论述如何成为“大树”,为什么“莫与草争”。
大树有持久力、耐力,所谓“十年树木”,众木又成林。大树作为森林里的主体,它代表着柔软与坚强并存的气质,面对着风吹雨打、万物抗争的压力,却依旧屹立不倒,用自己的坚持和毅力不断追求极致的生命力。大树的坚持,在于它反复地付出,这是它赢得生存的关键之一。大树是强大体魄、坚强内心的代表。
“莫与草争”告诉我们:小草柔弱,要成为强者的人不应与弱者起争端。需要与大树一样有宽广的胸怀,尊重、谦让、包容弱者,必要时做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强者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让弱者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小草虽柔弱但亦有可取之处,考生在写作时不可贬低小草,以强者姿态行事,以弱者心态自居,文章要体现出正确的三观。
参考立意:强者让人,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方成高山……
例文
水善下终归海,山不争自成峰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 顾一杨
人生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不怕云层遮蔽日光。不与别人争,才能踏实做自己。不争,并非是种软弱,而是要让自己更专注。眼光要向上看,脚步要往下沉。
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鲲鹏必不会与其争高低,他们有不同的天地、眼界。人亦如此,人的眼界和见识各有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不争对错高低,不是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是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无须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生活是自己的,只要坚守自己做人的道理,无需他人来认可。不必跟层次不同的人争辩,更不必浪费时间非要给他人“上一课”。且不说争论往往没有什么结果,就算可以分出输赢,又有何意义?想要成为大树,就不要跟草争论;想要成为雄鹰,也不要跟麻雀比高低。我们要学会宽和谦逊,跳出自我的偏执。不争非但不是软弱,反而是一种平和的智慧。
不争即宽容,而真正的强者都是宽容而谦逊的。陆九渊和朱熹在信州辩论,朱熹强调了“格物致知”;陆氏兄弟反其道,从“心即理”出发,主张“发明本心”,尊德性、养心神才方为正道。强者之争,势均力敌,干戈四起,但他们互相尊重,尽管你与我背道而驰,我仍然尊重你的立场与选择,这是文人的气度与原则。碰撞之时,一份尊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宽容,更是给自己留下余地。
古有老子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今有杨绛谈“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异曲同工,深以为然。究“不争”之根本,都昭示着淡然处世的思想境界——因为脱离于争斗之外,所以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生而为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之间并无绝对的成败之分,亦无你我之辨。纵我们不争,放下执着,以独立个体,探求精神至上,仍能窥得人世之理。
评点
文章从“不争”入手,自然过渡到“宽容”,论述出了强者应有的心态与品质。文章所引用的名言经典恰当,文笔流畅,逻辑通顺。建议作者可以适当加入当今社会的现象例子,比如在第二段中加入“键盘侠”“网络杠精”等例子,增强可读性。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