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视·近视”阅卷实录

2024-05-30王劲慧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逢其眼光脉搏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材料中关键词是两种“眼光”,历史的眼光(即远视)、新闻的眼光(即近视);其实,这“两种眼光”也是我们对身边人、事,乃至整个社会、时代进行不同程度地观察、思考并感知、体悟现实的两种方式。

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现实,意味着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好处在于能使我们看问题更全面、更理性。“新闻的眼光”则要求我们紧贴时代的脉搏,与时代保持同频共振,与时俱进。

作为青年人,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可以强调两种眼光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也可以在比较中强调其中一种眼光。比如可以写既要有“历史的眼光”洞见时代发展的方向,又要有“新闻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发现身边的变化,又如可以在肯定“历史的眼光”的基础上,告诫青年更要有“新闻的眼光”,否则可能会驰于空想,骛于虚声。

存在问题

阅卷过程中,学生在审题上易出现偷换概念、错会题意等问题。关键词明明是“远视”“近视”,题目中也不存在省略号,有学生把其替换成辩证的眼光、理性的眼光、创新的眼光、正视、平视,用不同方式看世界等词;题意明明是两个并列的句子,两种眼光的理解,并无倾向性,有学生批判“近视”,把“近视”理解为目光短浅,或是认为“近视”比“远视”更重要,因为立足当下比回望过去更重要,或是不能准确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近视”“远视”内涵及关系等。

解决路径

第一步,加强审题训练,学会抓准关键词,做到审题符合题意要求;

第二步,学会阐释关键词,明确立意方向,做到写作立意观点准确;

第三步,开篇、结尾、论证过程,学会用不同方式点明题意,便于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留下审题准确印象。

一类文上

且拂历史遗风,聆听时代脉搏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郦哲能

东海扬尘,陵谷沧桑;数载寰宇,换了人间。新时代孕育了我们,我们也有幸遇见了新时代。生逢其时的我们应以“远视”之眼光回望历史遗风,以“近视”之眼光聆听时代脉搏,以自我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化涓滴熵减汇入时代洪流,使国万里恒昌。

生于今朝,我辈青年可谓生逢其时,何其有幸,然异见者或言:“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我们大多数人不过平庸之姿,浩浩汤汤的时代浪潮自有澄思渺虑之人掌舵,群英荟萃的时代千帆自有庸中佼佼者脱颖。于是,大多数人在风谲云诡之世中选择成为喑哑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处于“精神内耗”之中,甚至发出“生不逢时”的抱怨。而若是如此消极倦怠,轻易认命,自然作茧自缚,被时代遗弃。

诚如罗曼·罗兰所言:“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斯言诚哉,当今之时代固然道阻且长,而我辈青年又怎能甘于屈从?“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当我们驻足时代,以“远视”之目光观望历史遗风,便不难发现,所谓的生逢其时,不过是在生不逢时中有为,在每一个特定的时代下肩负自己的使命。回望前贤,圣贤孔夫子以仁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为重建天下秩序四处奔走、著书立说,开创“有教无类”之先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甫所处的凋敝时代,纵然国破山河风飘絮,但他却从未以“生不逢时”自怨自艾,以笔还历史以真相,最终铸就“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诗圣传奇;百年岁月峥嵘,我们从历史的斑驳光影中窥见时代的动荡与民族的崛起,谁曾想当初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竟能在中华大地上掀起滔天巨浪,谁曾想当年深陷泥淖的“东亚病夫”,会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当我们以“远视”观望过往,便不妨再穿透历史的迷雾,以“近视”之目光揆诸当今之世。当亩产千斤的水稻成为现实,当探索宇宙的神舟驶向远方,当飞驰的高铁连接着赤县的每一寸土地,我们青年当“与天壤而共久,共三光而永光。”有别于先辈们的时代,新时代下的自我坐标与使命,应当是以自我的贡献共建海晏河清的盛世。我们虽非超世之才,但也不甘做蓬蒿之人。当时代赋予青年以责任,青年也应当厉兵秣马,时刻准备拥抱时代的荣光。

“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我辈青年,应以“远视”之姿观望历史,汲取先辈们不息的精神力量;以“近视”之目光审视当今时代,聆听时代的脉搏;怀“生逢其时,时不我待”之姿态化作涓滴细流,涌入新时代的浪潮。将时代之责任置于自身肩上,方是其道大光的新时代赋予青年的新时代烙印,方是晔晔如扶桑的青年向新时代交出的答卷。

评点

锤炼语言,是成就华章的第一步。批阅这篇作文时,不禁被其大气高雅的词汇、棱角分明的书写所惊艳,而这恰恰是作为一类文的必备优势。作为两种眼光相辅相成的视角写作,作者无论是标题还是开篇起笔,还是恰到好处的引言、信手拈来的素材,都足见其厚积薄发、博观约取的文学涵养。值得一提的是,整篇文章文气贯通,浑然一体,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的气象及新青年的选择,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一类文下

手执“望远镜”,一眼洞古今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朱增鑫

玩过望远镜的人都知道,从望远镜的一端看去,一切都会清晰地放大,视野近而浅显;而从另一端看去,一切都会缩小,但可视距离更远,视野远而深邃。

俗话说历史的眼光要“远视”,新闻的眼光要“近视”。但眼睛不可能同时近视又远视。因此,作为当代青年,要想既通晓历史,又洞悉时事,就必然需要一架心灵的“望远镜”。

端起望远镜的“远端”,凝神看去:魏征、海瑞等人的舍身求法,不正是对那徇私枉法的公职人员一起响亮的耳光?孔子有教无类,不为钱财办学,学费仅束脩数条,不也是对一些极度贪财的教育工作者无情的嘲讽?汉武帝晚年昏庸,酿出了惨无人道的“巫蛊之祸”,无辜被害者无数,强大的西汉王朝从此一蹶不振,不正是加强党建绝好的反面教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透过“望远镜”远眺,可以将时间的维度纵向发展,在通晓历史的同时也增进对古代与当代的双重理解。

透过望远镜的“近端”,抬眼望去:新冠疫情中一个个忘却生死的白衣战士唤醒了很多人麻木的心中忘却已久的爱国精神与战斗勇气;美国长期以关税、美元与技术“制裁”别国,将下行压力向贸易伙伴甩锅,疯狂收割世界财富等行为让全世界对其彻底丧失信心;日本强推核污水排海计划,为自己短期的些微私利不惜牺牲人类包括自己的长期利益,也让人们彻底看清它的腐朽与贪婪。运用望远镜放大,可以拉近与时事的距离,往小处说,能增加个人的知识素材储备;往大处说,能了解世界发展的规律,明确自己日后的发展道路。

左手执古籍,右手握新闻。只看历史或时事都是不够的,会如同远视或近视一样一叶障目。唯有紧握手中那架心灵的望远镜,根据需要灵活自如地来回切换视角,在通晓历史的同时洞悉时事,才能博古通今,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与思考深度,增进对事物的认知与了解,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少年智则国智”,愿当代青年不再为单一的“近视”与“远视”所困扰,找到合适的“望远镜”,一眼洞古今!

评点

作者的写作视角选取得很巧妙。以喻体“望远镜”作为切入点,贯穿全文,比直接表达更为形象可感,这是作者在构思上比其他考生更胜一筹之处。再者,“文章合为时而著”,作者精选的热点时评,紧扣时代脉搏,与说理周密契合,既充实了理论论据,丰富了内容,又精准折射了时代镜像。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生逢其眼光脉搏
论生逢其时
论生逢其时
论生逢其时:一考生
用心感受狗狗的脉搏
《今日评说》评今日浙江 说时代脉搏
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穿戴式脉搏仪的设计
生逢其时
近红外可穿戴设备中脉搏波的呼吸率检测
心态决定眼光
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