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革命文学经典”导写
2024-05-30李朝霞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革命文学经典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形象:《青春之歌》中勇敢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知识女性林道静,《红岩》中坚贞不屈、不畏牺牲的革命烈士江姐,《创业史》中勤劳朴实、坚持创业的普通劳动者梁生宝……这些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然而,有的学生对此类作品较为冷淡,甚至错误地去解读;有的学生了解肤浅,或知之甚少;有的学生对此缺少情感共鸣,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此外,还有一些不理解、不接受的现象。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怎样对待革命文学经典?如何看待英雄?请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选必上第一单元的学习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本次命题是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难度很大。学生写作时很容易出现扣题不紧、偏题甚至跑题等不能精准把握材料题旨的现象。但能否精准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那么,该如何精准审好题意呢?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借助反复出现的词句,精准寻找写作的核心对象。题目任务中有两问,即“你怎样对待革命文学经典?如何看待英雄?”这其中,到底哪一个是核心关键词呢?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反复出现的词句,把握命题者的真正意图。“革命文学经典”在材料中显性地出现了2次,隐性地出现了3次;“英雄”显性地出现了2次,隐性地出现了3次。两个词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相同,证明写作时两者应该都很关键。但如果从这两个词出现的段落来看,就会发现,第二段只出现了“此类作品”,即“革命文学经典”,而未出现“英雄”。由此可知,此则材料的核心对象应该就是“革命文学经典”,如果抛开“革命文学经典”去谈“英雄”,很明显就会偏题甚至跑题。至此,本则材料的核心立意也就相当明朗,即提倡阅读革命文学经典。当然,如果审题时抓住了核心对象“革命文学经典”,写作时也很难抛弃“英雄”或“英雄精神”这另一关健词。
其次,要学会细读写作要求,精准把握写作的表达重心。题目规定的任务是,“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怎样对待革命文学经典?如何看待英雄?请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选必上第一单元的学习体会”。此处的写作任务有三个:其一,考生的写作身份和读者身份都是“新时代青年”,这是中学生写作中必须具备的“青年意识”;其二,写作内容要始终围绕“怎样对待革命文学经典,如何看待英雄”来写作;其三,要求“联系选必上第一单元的学习体会”进行,从中体现写作者的认识与思考。三者不可或缺,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点,审题都会有偏差,所以,文章的表述重心要突出。
再次,要学会借助材料中“当下”的信息,精准把握写作的隐形任务。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所有作文题的写作最终都会指向我们所生活的当下。本则材料的第二段直指当下学生中存在的不理解、不接受的错误认识。既然是错误的,那就要纠正,为何会存在这些错误认识?该如何劝说这些同学改变错误认识?这是写作者在写作时应该要解决的问题,即我们的隐性写作任务。如果对这些任务避而不谈,也就很难写出精准符合题意的作文。
一类文
革命之火代代相传
□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五中学 陈思汗
中华近代史,风云变幻,涌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他们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革命壮歌。他们的故事融入革命文学经典,跨越历史的长河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应怎样对待革命文学经典呢?
革命文学经典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革命文学经典会真实再现革命者的生活环境,对比品读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当我们品读到《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五壮士为守住阵地与敌人殊死搏斗,宁付出生命也坚决不落敌手的慷慨悲歌时;当我们读到赵云霄在监狱中写给她刚出生宝宝的信,知道她不得不与自己挚爱的孩子生死诀别时;当我们读到《朝鲜战争》中那残酷且真实的战争场面中革命战友生死相助的情景时……我们更深切地知道,原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么多先辈用青春、用生命换来的,“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当我们在为革命者一往直前的勇气和精神感动,在为他的悲惨遭遇而心痛或愤愤不平时,就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革命文学经典是革命精神的一个载体。如果说革命精神如烈火,那革命文学经典就是托起这烈火的火炬。若没有《红岩》这一革命文学经典,江姐那坚持不懈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何以体现?若没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革命文学经典,保尔·柯察金那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又何以彰显?革命文学经典可以完整地塑造一个人物,并把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甘于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我们应积极地去品读革命经典中的文字,在品读中去感受革命英雄的形象,去学习革命英雄的精神。
革命文学经典可以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当焦裕禄品读了《毛泽东选集》后,他有了精神信仰,有了奋斗力量。为了让兰考县人民摆脱灾荒、摘掉贫困的帽子,他即使拖着病躯,也奋斗在灾区第一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在焦裕禄的影响下,大家紧紧跟随他的脚步,在兰考县发展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正是革命文学经典的力量。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当今,有的同学对革命文学经典却较为冷淡,甚至错误地去解读;有的同学因为对革命文学了解肤浅,缺少情感共鸣。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不利于我们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
若人人都不愿奉献、安于现状或贪图享受,那中国未来的路由谁来铺垫?用革命文学经典中所包含的革命精神和品质,武装好自己,我们才能接好这一历史接力棒,做时代优秀的传承者。
让我们一起品读革命文学经典吧!让我们触摸革命文学经典,让英雄精神形成燎原之势,照耀中国!
请记住——走向远方时,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评点
文章审题精准,能准确把握核心对象——革命文学经典,且4个任务都能一一击中。本文观点鲜明,无论是中心论点的提出还是分论点的设置,都能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文章的结构清晰,且曲折有致。“革命文学经典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革命文学经典是革命精神的一个载体”“革命文学经典可以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三个分论点,层次清晰,且层层深入,看似并列,实则递进。“然而”一词将写作拉回现实,直至当前错误思想,习总书记的话又让文章峰回路转,让写作的立意高远,体现了写作者的家国意识。
(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新高考背景的议论文教学片段仿写训练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Z2023109)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