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界限,进入广阔原野
2024-05-30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已悄然发生变化。很多作家不再闭门著书、离群索居,而是频繁出现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例如作家余华拥有超高播放量和点赞数的短视频,语言幽默风趣,展现出机智又接地气的人设,完全不同于他的文字风格。类似的现象还有不少,它们指向的正是当下热议的“文学出圈”话题。
出圈·事件
文学的“综艺化”
2022年,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邀请作家余华、苏童、西川和旅行博主房琪作为常驻主理人,程永新、叶兆言、莫言、阿来、马伯庸等一众嘉宾陆续来访,在海南分界洲岛的“分界书屋”聊文坛往事,谈阅读、写作与生活的意义。2023年,漫谈节目《文学馆之夜》聚焦不同主题,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文化人士展开漫谈。“让我们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节目从文学经典出发,反观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在延续文学经典的同时也赋予其新的意义。比如,第一期节目是从鲁迅的《故乡》说起,小说家双雪涛和导演贾樟柯畅谈了各自的文学故乡。
文学的“影像化”
2020年,两部以中国当代作家为主角的文学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文学的日常》播出。前者以“故乡”为主题展开叙事,呈现人文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如何滋养作家的心灵和写作;后者借好友拜访知名作家的形式,在彼此对话与走访中,展示作家对时代和生活的感悟。两部纪录片通过文学与影视的相互融合,将文学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并借助自然景观、内心独白、方言等手法,让观众更真切地与作家一起感受和文学有关的生命体验。
文学的“盛典化”
2022年11月20日晚,“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在中央歌剧院举行,盛典依托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穿插歌曲、舞蹈、舞剧、朗诵等艺术类型,构成丰富的形态,“首次将庄重典雅的大型文学颁奖典礼与气氛热烈的电视台晚会和网络平台直播充分融合”。这种文学的盛典化或晚会化,被视为“以年轻形象构建文学传播新范式”。2023年的“花城文学盛典”“芙蓉文学盛典”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不仅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联动,还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了文学的影响力,成为“文学出圈”的成功案例。
出圈·解读
文学的“人情味”
文学首先是“人学”,蕴含着活泼的情感与深切的关怀。但长期接受义务教育的大众读者,早就习惯了碰到严肃文学时要揣度“中心思想”,分析“艺术手法”,可怜巴巴地追求命中“参考答案”。这种被考试支配的“创伤性记忆”,让不少读者对严肃文学敬而远之。于是当作家笑眯眯地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原来那一个个“不苟言笑”的铅字背后,是一个个感情丰富的具体的人。
素材链接
up主狂阿弥采访余华时,分享了妻子读到《活着》中“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一句时的感动。余华感叹“为了找到这句话,我停了两三天的时间”,并解释“盐”这个意象一方面潜藏了与“伤口”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作家对小说人物、语言的考量,与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感慨,有了一次真挚的相遇。这种真实情绪的流露,让作家在读者心中真正具备了肉身感,让文本赏析不再是卷面上的“抢分作战”,而是文字里人情的共鸣。
文学的“生活味”
文学从不只是孤悬于半空的语言系统,而是根植于作家对丰富生活的观察,启发着读者对生活进行“再发现”。
素材链接
节目《文学馆之夜》的“第二夜”中,作家李敬泽与戴锦华、李洱等人谈论“为什么爱上一只猫”。他们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区里的猫、村里的猫,谈到老舍的《猫城记》、夏目漱石的《我是猫》、阿瑟·米勒的《猫和水暖工》,再分享冰心的猫、夏衍的猫身上的传奇故事,极大拓展了话题的宽度,呈现出一只只迷人的“文学的猫”。他们从“送别一只猫”谈到对生命历程的演练,从“宠物”概念的追溯映射出时代的变迁,亦从现代人对猫的偏爱理解了年轻人对处理亲密关系的恐惧,讨论当下“宅生存”的生活困境。文学的深刻和宏大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无数人平常的生活当中。
文学的“文化味”
当作家成为观众阅读的“引路人”,让严肃文学原本的人情味、生活味、文化味更真切地向读者和观众呈现,严肃文学才能真正走出“内循环”的限制,进入更广阔的读者群。
素材链接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生动讲述叶嘉莹先生的艰难遭遇和奋进故事。这位“穿裙子的先生”的吟诵,展露出她在长期诗歌研究中沉淀下的学养,也传达了她在诗歌传统中安身立命的寄托。《我在岛屿读书》的读诗会上,西川背对海潮,以手击鼓,纵情朗诵他的诗作。至诗歌高潮处,浪愈急、鼓愈密、声愈壮,独特的气韵涌出。叶嘉莹、西川的独特朗诵,让不少网友感慨,“原来诗还可以这样读”。文字再也不局限在纸面上,而是与作家的精神气韵合二为一,发出有情、有力、有韵的声响。
运用示例:我们每个人面对的大千世界与命运遭际,都充满变数,无法事先规划,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文学也一样,它与世迁移,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界限和框架。几千年来,文学的形态、样貌与实践一直不断发生着异形换位:它的载体从金石龟甲到竹木皮帛,从誊抄与印刷的纸再到打字与复制的电子文档;它的体裁从歌乐舞一体到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再到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它的观念从功利、实用到审美,从杂文学到纯文学,再到媒介融合时代的泛文学;它的创作者从业余到职业再到泛写作,从天才论到日常论……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于界的不断建立与界的不断破除。
际遇无常,应物无方,江河浩荡。如果创作者内心有自由的追求,那么这样的文学就是源头既清、波澜自阔的活的文学。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