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镜芙
2024-05-30
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领域专家潘镜芙,于2023年10月8日逝世,享年九十三岁。在驱逐舰研制和舰载作战系统、电磁兼容等新技术领域,他均做出重大贡献,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等奖项,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人物解读
角度一: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能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不具备建造驱逐舰的能力,只能花重金向其他国家购买。因此,建造一艘中国人自己的驱逐舰,成为中国舰船设计者共同的梦想。
“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能造!” 1966年,潘镜芙以设计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身份,开始主持设计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首制舰于1971年12月顺利交付海军服役。从此,中国海军第一次拥有了远洋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使我国驱逐舰进入导弹时代。
20世纪80年代,潘镜芙再次受命担任了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经过十余年努力,由潘镜芙主持设计的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和青岛舰交付人民海军。自此,我国自主设计的导弹驱逐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角度二:在阅读中求通达。
研制军舰虽然和文学不搭边,可潘镜芙一直对文学很感兴趣,这些文学作品让他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在清苦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生活乐趣。在全身心致力于驱逐舰设计建造时,他亦能于紧张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翻阅史学名著,从而“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助力其不断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管理上的创新。
潘镜芙说:“做学问、忙工作,遇到困难和问题就需要放开思路,借鉴文学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山穷水尽时,放下手中工作,换一个角度思考,往往灵感突现,于不通处求通达。”
运用示例:潘镜芙有一句座右铭:“为学当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秉持着这一信念,潘镜芙终于让自己童年的“铸剑梦”成为现实。多年来,从参与到主持中国最早的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研制,潘镜芙为国之重器穷尽了毕生心血。哪怕后来年事已高,他仍在中国航母投入建设的过程中以专家的身份积极建言献策。40余年呕心沥血,潘镜芙用一生践行着一位学者对知识持续的好奇和探索,也践行着一名军工科研工作者的忠诚与担当。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