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科学对阵《科学》的“战斗”
2024-05-30
2019年6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公民诚信度》的研究,中国在40个国家中排名最末。而衡量诚信的标准,只有捡到钱包后是否用电子邮件联系失主这一条。这一结论引得反对质疑声四起,一个由200多名学者组成的“行为经济学”交流群,因此“炸”开了锅。远在大洋彼岸的“群主”张琪,发出了“组团”复制研究的倡议,最终有来自国内14所大学的100多位师生加入。
2023年7月10日,这项历经4年的研究正式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研究显示,虽然在中国丢失钱包的“电子邮件回复率”是27.4%,但“钱包回收率”却达77.8%,而集体主义文化对此有重要影响。
文本解读
角度一:严谨是对待科学的首要态度。
这些不负责任、轻易就下结论的言论和文章,源于西方一些国家、一些人士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但一旦与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渐行渐远,再权威的期刊也难以代表科学精神。中国学者对《全球公民诚信度》的怀疑,体现了科学严谨的质疑精神,这正是学术研究所提倡的。
角度二:诚信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信与底气。
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素来是中国人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关于诚信的正反面故事数不胜数。先贤们用一个个案例教导后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角度三: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对国家、民族怀有真挚的情感,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科学家最大的科研动力。
运用示例:挑战权威,须用事实说话。推翻《科学》上的论文研究过程,就是一场“科学家”诚信验证“科学”的接力赛。为了让数据更有说服力,14所大学师生在全国近500个点进行了“丢失钱包”试验的采样收集。创新设计的“中国观察员”,保证了现场信息记录及后续“钱包”交付过程的真实性。消除“傲慢与偏见”,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这次事件中,研究者们怀揣质疑精神,用科学打败“科学”,推动消弭了国外学者对中国公民诚实度的“误解”,纠正“文化刻板印象”,彰显了中国学者十足的“底气”。
(选摘自《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