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沉默,无畏发声
2024-05-30陈禹彤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星斗漫天的良夜,繁华迤逦的长安城,在古桥的这一端,喝得酩酊大醉的李白对着桥尾的高适大声喊道:“高三十五,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这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我不禁思考:在发声与沉默之间,究竟隔了多远?
从沉默到发声,至少隔了三万里,这是于沉默中砥砺深耕、厚积薄发的距离。
一代大家林语堂曾说:“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正如夏蝉初鸣前多年等待,火山爆发前千载沉淀,适当的沉默是为了发出更嘹亮的高鸣。你看,高适的答案已经写就:在盛唐这个“神仙打架”的时代里,口吃木讷、不善读书的他曾一度被埋没。自长安碰壁而归后,他耕读自养积累学识,后又到苦寒的边关磨砺品格,数十年如一日的韬光养晦终于使高适在中年时期厚积薄发,不仅在诗坛享有赫赫声名,还进封渤海县侯——建功立业的“长安梦”一朝终成。由此观之,凡是有深度的声音必然是经过深邃的思考和洞察而成就的。学会在沉默中丰满羽翼,在沉默中改变自己,我们终会如那地表下的岩浆,喷涌出属于自己的壮阔景象。
从沉默到发声,不可相隔三万里,这是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无畏亮剑的勇气。
沉默可以是为发声积蓄力量的加油站,却不应成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避风港。村上春树在《高墙与鸡蛋》中写道:“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为蛋壳内的弱势群体发声,又何止是小说家的专利?昔我往矣,有闻一多在李公朴殉难追悼会上慷慨陈词,《最后一篇演讲》惊乱死水、震古烁今;今我来思,亦有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不再沉默、深入虎穴,用摄像机和话筒唤醒某些同胞一夜暴富的缅北梦。“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个社会需要更多人摆脱冷气,发声亮剑,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它可以是洪亮的、甜美的,也可以是稚嫩的、嘶哑的。但它们都将化作一道春雷,震碎这本不该存在的高墙,唤醒人们心中共有的温煦与希冀。
当然,发声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源于正义,成于理性。置身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时代,人们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但也成为滋患网络暴力的温床。百年前,鲁迅先生笔下的老栓随着人潮往前赶,穿过一群伸成鸭子般的脖颈,在革命者的血泊中,映照出沉寂的暗夜和看客眼中的麻木薄凉;而如今,肆意攻击的键盘侠们隐藏在屏幕之后,用带着剧毒的利刃,一刀刀精准无误地插进他人的心脏,手不沾血却刀刀致命。由此观之,一味沉默和盲目发声都不可取,唯有正确、理性的发声,才能为受害人带去治愈病痛的良方,将一座座孤岛联结成厚实广阔的大陆。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身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我皆可成为理性的发声者、正义的掌灯人。三万里适时沉默,三万里韬光养晦;三万里无畏发声,三万里亮剑不群。就让我们挺直腰杆往前走吧,从旧时万国衣冠的长安,走到如今海清河晏的盛世,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评点
全文构思精巧,逐层深入。作者由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一个片段引出两个分论点“从沉默到发声,至少隔了三万里”“从沉默到发声,不可相隔三万里”,进而议论“发声也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源于正义、成于理性”,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文章运笔有力,语言精警。无论是叙述性的语句(比如开头),还是议论性语句,都言简意赅,用语讲究,简明洗练,文采斐然。尤其是段落中的整句运用(比如“三万里适时沉默,三万里韬光养晦;三万里无畏发声,三万里亮剑不群”……),更显得才华出众。
(指导教师:胡高清/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