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与大国工匠培养:耦合关系、现实困境和纾解策略
2024-05-30马侨惠路宝利雷前虎尹秋实
马侨惠?路宝利?雷前虎?尹秋实
作者简介
马侨惠(1988- ),女,亳州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亳州,236800);雷前虎(1987-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学徒制;尹秋实,亳州幼儿师范学校
通讯作者
路宝利(1969- ),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思想史(芜湖,24100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演进逻辑研究”(BJA210101),主持人:路宝利
摘 要 大国工匠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教育家精神与大国工匠培养之间存在着内在耦合关系,蕴含着大国工匠培养的根本要求,契合着大国工匠培养的价值定位,引领着大国工匠培养的实践探索,为培养大国工匠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当前,我国大国工匠培养存在着认知局限、机制不畅、生源不足和条件困境等诸多难题亟须破解。为此,应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独特作用,破解大国工匠培养难题,从理念重塑、机制创新、资源优质和过程优化等方面着力,以教育家精神深入推进大国工匠培养。
关键词 教育强国;教育家精神;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技能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0-0006-06
2024年1月,全国总工会印发《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计划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名左右省部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意在构建起市级-省级-国家级大国工匠结构化、梯队化培育体系。这是国家层面对于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又一重要举措,为我国培养支撑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指明了方向。大国工匠身上凝聚着我国高技术技能产业工人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培养大国工匠离不开职业教育制度化设计[1],更離不开教育家精神这一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内驱力[2],教育家精神蕴含着培养“德技”并重大国工匠的“文化密码”[3]。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大国工匠培养为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重要指引,亟须深入探讨教育家精神与大国工匠培养的内在耦合关系,正视大国工匠培养的现实困境,从理念重塑、机制创新、资源优质、过程优化等方面纾解培养难题,构建科学长效的大国工匠培养体系,从而高质量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一、教育家精神与大国工匠培养的耦合关系
教育家精神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在动力,大国工匠是衡量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重要外在表征。教育家精神和大国工匠培养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耦合关系,两者统一于以高质量教育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之下。在教育实践中,只有明确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意涵,厘清大国工匠质的规定性,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与大国工匠培养的内在耦合关系,才能以教育家精神深入推进大国工匠培养。
(一)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意涵
教育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瑰宝,其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道传承基因,是教育家群体在回应国家发展需求,融入时代改革主题的基础上汇聚而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动力。从概念本身来看,教育家精神由“教育家”和“精神”复合而成。教育家在类型上来源于普通教师,并高于普通教师,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实践造诣和教育成就。进一步来说,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在继承和发扬历代教育家精神谱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关于教育的正向能量,体现出一种教育者主体的自我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从历史逻辑上讲,教育家精神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师道的道德感召力,饱含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强使命的价值引领力,代表了时代发展中改革创新的实践驱动力[4]。从实践逻辑来看,教育家精神回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反映了人民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热切期盼,意味着教师应清晰意识到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业使命与责任[5]。对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唐代政治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论甚为精确,也最为世人所认可。2023年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更为深刻地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为人们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实践特征提供了基本遵循。
综而言之,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精髓可以概括为“教书育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释义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书育人”中的“教”指传道授业,“育”指引导成长,强调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知与行的紧密结合,脱离育人的教书和脱离教书的育人,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过程[6]。其一,教育家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养学生精深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科技水平和文化修养。其二,教育家要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行为世范、无私奉献、用心用情培养学生,以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引领学生全面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家精神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Karl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形容的那样,“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7]。
(二)大国工匠质的规定性
大国工匠质的规定性在于其不仅具备精湛技艺,不断追求技艺的极致,而且拥有严谨务实、勤奋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德技并修的同时饱含家国情怀。大国工匠勇于突破传统,不断创新,以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情怀,打造出卓越的产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1.技艺精湛
技艺精湛是大国工匠的职业特征。大国工匠首先需要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构建起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深刻理解技术发展规律和行业发展趋势。更为关键的是,大国工匠需要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技术和工艺的深刻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来源于对大量案例的比较、分析和归纳,支持他们从现象中抽象本质,从细节中发现规律。正是这种洞察力,使大国工匠可以快速判断问题的根源,直击关键,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知识、经验和洞察力的基础上,大国工匠形成了独特的技术直觉。这种直觉使他们可以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支持他们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正是这种系统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的洞察力和直觉,构成了大国工匠技艺精湛的内在基础。
2.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大国工匠的精神特征。工匠精神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论述,这一精神已成为工匠型人才所普遍遵循的价值旨归。《诗经·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体现了工匠在制作生产工具和工艺品时所秉持的认真态度。儒家经典《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更进一步把工匠所从事工作提升至“道”论自觉的高度。通常而言,“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8],常蕴含着严谨务实、勤奋创新、精益求精等内在追求。严谨务实体现在他们对每一个工作环节和细节要求都极为严格和细致,以确保产品的精良品质。勤奋创新体现在大国工匠会主动学习前沿知识,勇于尝试新技术新工艺,许多重大原创性技术就是由大国工匠的勤奋创新精神孕育和驱动产生的。大国工匠会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时刻反思技术方案,并进行改进与创新。正是在工匠精神激发下,大国工匠可以不断突破自我,在技术和工艺上获取新的进步,进而产生强大的职业使命感,不断为国家和企业的技术积累与创新贡献力量[9]。
3.德技并修
德技并修是大国工匠的品质特征。这不仅要求大国工匠具备精湛技艺,更要德技双馨,同时拥有“匠心”和“精神”[10]。“匠心”体现在他们视技艺如生命,对工作充满热情,甚至可以达到一种“匠心独运”的精妙境界。大国工匠的内心还蕴含着自豪、执着、责任等多种精神品质,这使得他们能够以极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工作中去。这种匠心和精神支撑大国工匠形成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清醒认识到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自觉承担起维护产品质量的职责。在设计制造全过程中,大国工匠都会充分考虑用户体验,追求极致的产品细节与质感。可以说,大国工匠具有一种对质量的执念和对用户的责任心,这是深深植根于其匠心中的职业道德体现。大国工匠的匠心使他们拥有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自身行动去激励和感染团队成员,使整个团队逐渐形成“我是工匠”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推动工匠精神在团队各个层面不断培育和升华。
4.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大国工匠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精神纽带体现为贯穿古今的“家国天下”的精神底蕴。这在世界各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呈现出独特性[11]。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一直蕴含在中国人民的精神基因谱系之中,使他们时刻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发展摆在首位,视祖国和人民为生命之本。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大国工匠都会考量这一点。具体来说,大国工匠在制定技术路线图、选择关键技术突破口时,会充分考量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在设计和制造产品时,他们也会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思考,回应用户诉求,提供极致的产品体验。正是这种家国情怀使大国工匠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同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高度契合,通过技术和产品服务国家和人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利益的有机统一。
(三)教育家精神与大国工匠培养的耦合性表征
教育家精神和大国工匠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家精神强调对教育的热爱、对人才培养的关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将教育家精神和大国工匠培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1.教育家精神蕴含着大国工匠培养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党中央对教育家精神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发挥教育家精神推动大国工匠培养指明了实践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堅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把握好教育规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教师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大国工匠培养,可以使整个人才培养活动回归“四有”导向,更好体现立德树人的要义。教育家把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作为目标,蕴含着大国工匠培养的根本要求,这为大国工匠培养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领。发扬教育家精神则可以引导大国工匠培养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使之既重视技能,也重视精神,实现德技并修,使大国工匠培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
2.教育家精神契合着大国工匠培养的价值定位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分工,教育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国家整体发展和产业链角度厘清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和社会意义。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在此背景下,教育家可以解析高质量发展对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交付、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明确大国工匠要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价值定位[12]。这一价值定位通过教育家精神引领,使之更具培养针对性,提高大国工匠培养质量。
3.教育家精神引领着大国工匠培养的实践探索
大国工匠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跟踪、细致引领。而教育家将学生的成长发展视为己任,全程参与指导学生成才,正可以发挥这种悉心培育的作用。具体来说,教育家可以根据大国工匠成长规律科学设计培养路径,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实践训练、能力考核、素质提升、情感浸润等全面系统的教育。同时,教育家还将以身作则,以高度的责任心要求自己,示范工匠精神,持续助推大国工匠成长。
二、当前我国大国工匠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大国工匠培养不仅面临着传统的社会认知局限,难以激发全社会对工匠培养的重视和支持;还面临着大国工匠培养机制不畅等诸多难题,大国工匠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技能训练资源,这些资源的投入和建设不足影响着大国工匠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一)大国工匠培养的认知局限
当前,大国工匠培养在规模及质量上同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尚存在着不小差距,其根源在于社会认知局限。其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错误认知。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曾评析这种错误认知,“人们对匠艺活动的理解很贫瘠,通常只把它等同于木匠活之类的手工劳动”[13]。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技能劳动低人一等的观念。这里既有中国古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对技能发展道路的未来焦虑。例如,部分群体认为,相比计算机编程、金融分析等“脑力劳动”,技工是“蓝领”或“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低,这种观念强化了技能人才的边缘化现象。其二,文凭社会和技能社会观念的对立误区。与技能社会相比,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提出的“文凭社会”观念。该观念认为,“更多的教育能够生产出更平等的机会、更高科技的经济表现和更多的好机会”[14]。虽然柯林斯本意在于批判美国“文凭社会”观念,但是“文凭社会”思潮却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我国高等教育在大规模扩招后,学历膨胀现象呈现加剧之势,考上知名大学,获得更高学历,以期在未来就业市场拥有更多选择机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这些认知局限不利于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投身职业教育,更难以促使更多青年立志以工匠为业、以工匠立身。要解决以上认知局限,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塑造技能人才正确的社会认同。
(二)大国工匠培养的机制不畅
从西方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来看,大国工匠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教育制度根基,能够统筹国家、社会、教育等多方主体力量,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当前,我国大国工匠培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多主体联合育人机制。其一,大国工匠培养的综合职教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大国工匠培养并非单一教育类型可以完成的,需要工匠围绕技术改革难题,用综合职教的系统知识武装,凭借跨岗工作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实现跨界综合创新突破。大国工匠无论是习得“丝级”精准操作技术,还是获得跨学科知识以实现技改创新乃至重大发明,都要靠学校、企业师傅、技能竞赛、项目攻关、大师工作室训练等全方位的综合职教才行[15]。其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高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壁炉现象”依然存在。职业院校努力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但企业却一直消极、被动,甚至拒绝与职业学校合作,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制度化和长效化。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校企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难以达成有效协调,极大制约了校企合作向产教融合深度发展[16]。
(三)大国工匠培养的生源不足
大国工匠培养是一项技术技能拔尖型人才的培育工作,需要构建起数量庞大的人才生源池以供筛选。然而,当前我国大国工匠的培养对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其一,制造业就业市场吸引力不足,优质生源流向其他行业现象突出。我国部分领域仍存在“重学轻用”的偏见,许多顶尖人才选择流向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而制造业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的吸引力较弱,致使大国工匠培养规模与制造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短缺[17]。其二,职业教育学历晋升渠道不畅,影响着大国工匠培养的优质生源输入。从职普分流到职普融通,现代职教体系尚处于关键建设期,从“职业本科→职业硕士→职业博士”的学生成长通道仍处于探索构建阶段。以高考为指挥棒的现行教育选拔制度促使更多优质生源流向体系较为健全、发展通道明确的普通高等教育序列。
(四)大国工匠培养的条件困境
大国工匠培养还面临严峻的条件困境。其一,教学训练设施设备老化,大多停留在过去的工艺技术水平,很难模拟现代智能制造的实际应用场景,无法满足学生对新工艺新流程的学习需求,影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其二,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失衡。一线技工兼职教学问题频现,这些技工奔波于车间和教室,面临巨大工作强度,无法真正专心教学。另外,许多师资的实践指导能力不足,未能实现与企业之间同频共振,影响教学效果。其三,质量监管體系有待健全。目前,大国工匠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和监测考核机制不健全,无法对培养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管,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18]。
三、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大国工匠培养的纾解策略
破解大国工匠培养的现实困境,亟需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大国工匠培养的理念重塑、机制创新、资源优质和过程优化,打破传统社会认知局限,加强运行机制创新,强化教育资源支撑,建立培养质量监控机制,进而实现对大国工匠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支持,进一步提升大国工匠培养质量。
(一)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大国工匠培养的理念重塑
理念重塑的出发点是准确定位大国工匠培养特质以教育家精神重塑大国工匠的社会认知。大国工匠与普通技术工人不同,必须正视其高层次、战略性的特质,建立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定位。具体来说,大国工匠培养需要纳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体系进行全盘考量,借以提高工匠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其一,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和高度制定大国工匠选拔标准,明确其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志向抱负等方面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把基础理论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科研创新实践、国际交流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动态培养链条。其二,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感召作用。教育家要深入企业、中小学、职业院校、家庭等各类基层单位,开展广泛持久的宣传引导工作,感召和激励学生投身工匠教育实践,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信念,让更多青年自觉以成为大国工匠为职业目标。如果说普通技工教育更偏重技能传授,大国工匠培养则需要从更高起点出发,关注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国际视野等。这种理念重塑,必须继承和发扬教育家精神,推动大国工匠培养成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普遍共识,成为全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大国工匠培养的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的立足点是围绕大国工匠培养,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运行机制。其一,组建政府引导、院校参与、企业融入的混合所有制培养机构。由培养机构整合社会资源,专门承担大国工匠培养任务,其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管理运作都要围绕大国工匠培养展开。在此基础上,国家、省、市可设立并重点扶持大国工匠专项人才工程项目,研究制定扶持政策体系,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大国工匠培养。这些支持政策可从稅收减免、贴息贷款、购买培训服务以及奖励机制等多个层面入手,确保大国工匠培养的链条化和可持续性。其二,形成校企联合选拔制度。通过校企共建选拔委员会,学校和企业联手选拔具有潜力的优秀青年,进入大国工匠培养项目。具体来说,学校委员对学生的成绩、综合素质等条件进行审核,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企业委员通过职业兴趣测评、技能操作测试等多种方式,判断学生的专业倾向、动手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学校和企业通过委员会交叉评审,选拔出较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其三,校企联委会要研究制定系统的培养制度。这些培养制度要全面考量大国工匠必备的政治素养、德行品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等要素。通过校企共建选拔委员会构建科学的培养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大国工匠培养,厚育大国工匠内涵,辅之以国家、省、市级大国工匠培养项目,全方位推动大国工匠培养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在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19]。
(三)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大国工匠培养的资源优质
资源优质的核心点是聚集各类教育资源,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形成大国工匠培养的全社会共建氛围。其一,建立产教高度融合的实践基地。这需要打破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壁垒,构建起“政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基地内,打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岗位技能训练之间的联结,让学生能够在接近实际生产环境的仿真平台上接受教育。实践基地的环境布局、生产设备应高度模拟实际工厂车间,学生进入该基地即进入模拟“工作现场”。这种模拟实习基地建设,为教育家精神的发挥提供了平台支撑,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关键一环。其二,大力推进虚实融合的数字化培训平台建设。这包括搭建沉浸式的三维虚拟仿真环境,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还原实际生产车间,构建涵盖设计、加工、装配、检测全流程的在线模拟训练系统,并辅以VR/AR等手段,实现灵活的人机交互虚实辅助培训。这些数字化培训平台集成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高效模拟商品化生产过程,大幅提升大国工匠培养的灵活性和沉浸感。其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职业追求,处理好“经师”和“人师”的关系[20]。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既要聘请业内顶尖的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担任特聘教授,负责课程设计和理论教学;也要延揽一线“技术大师”“技能名匠”作为技能师资,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解析、技能操作等方式进行实践指导。其四,开发系统化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既要覆盖前沿科技和技术理论知识,也要包含实际工艺过程和操作细节。特别是要增加对典型大国工匠事迹的生动讲解,通过故事化的内容传播工匠精神。此外,还需建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知识框架体系、技能等级标准,并通过编制知识地图、能力矩阵以及分层分级的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有机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四)以教育家精神推进大国工匠培养的过程优化
过程优化的根本点是围绕大国工匠培养,以教育家精神推动形成大国工匠的培养全过程跟踪与指导。其一,科学设计系统化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充分考量理论与实践比例,合理安排基础学习、岗前培训、业务训练、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统筹师资配备、场地设备、教学内容等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支撑体系。其二,定期组织开展质量评估,包括理论知识考核、技能达标测试、学生反馈调研等。教育家要带头深入一线,听取相关主体的意见建议。依托这些一手反馈,定期开展教育质量评估,并及时优化调整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培养环节形成闭环式的持续改进。其三,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家既要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弘扬工匠精神;也要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在学生遇到困惑时,给予耐心倾听和指导。这种一对一的人文交流,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友爱,增强继续前行的信心,进而支持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 考 文 献
[1]李珂.制度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25-30.
[2]唐庆华.教育家精神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与传播路径——基于话语分析的视角[J].教育与职业,2024(2):98-104.
[3]邱亮晶,赵青华,龙庆.厚育大国工匠:教育家精神映照下高职院校的价值坚守[J].职业技术教育,2024(1):27-32.
[4]刘海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J].教育研究,2023(12):121-129.
[5]谭亚莉,王则晖.本体、价值、方法:教育家精神的三维透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113-119.
[6]郑永廷,林伯海.教书育人规律及其遵循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6):3-8.
[7]卡尔·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陈巍,KARL KRAATZ,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02.
[8]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25-27.
[9]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6-71.
[10]栗洪武,赵艳.论大国工匠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58-162.
[11]马俊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精神纽带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26-35+182.
[12]全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高职教育大国工匠培育的使命与担当[J].现代教育管理,2018(9):88-92.
[13]理查德·桑内特.匠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4.
[14]兰德尔·柯林斯.文凭社会: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M].刘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XIV.
[15]曾茂林,曾丽颖.“大国工匠”跨界成长及其综合职教轨迹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1):25-28.
[16]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7):54-62.
[17]张祺午.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11-14.
[18]易华勇,韩璞庚.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4):42-44.
[19]李玉静.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制度支持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8(28):1.
[20]郅庭瑾,尚伟伟.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J].教师发展研究,202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