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2024-05-30王娓娓
王娓娓
(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1411)
1 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中华民族经历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逐渐形成了本民族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2018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更是把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概括为“四个伟大”,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是中国精神在体育方面的集中展现。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升华的。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是中国体育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2],“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3],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体育精神的建设,倡导以体育精神建设促进时代的发展。
2 融入的可行性和价值研究
2.1 融入的可行性研究
内容上相辅相成。《思想道德与法治》共分为6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涉及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民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科学求实、顽强拼搏为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在这过程中,无论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还是无数杰出体育健儿的光辉事迹,都是生动的思政元素。例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内容中国精神相联系。“顽强拼搏”与第二章理想信念的实现需要依靠艰苦奋斗这一法宝相一致。“遵纪守法”与第六章学习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有关。广大运动员、教练员都是体育精神的载体,因此无论是体育健儿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还是其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担当和使命,都可以成为学生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生动榜样。在这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守诚信、不遵守规则的反面案例,亦是可以作为反面教材融入思政课堂。所以从内容上来说,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可行的。
主体上遥相呼应。“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4]新时代的青年,特别是“00后”,他们的大好时光都用在紧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上,他们是见证者、参与者,亦是时代发展成果的获得者。实现中国梦,当代青年在新时代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广大青年在助力中国梦的同时,必须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无论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还是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其主体都是当代青年。另一方面,青年的成长也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对思政课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指出思政课建设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5]。因此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的青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息息相关。
目标上高度一致。体育助力实现中国梦。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他还同时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3]2019年在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进行考察时,习总书记指出:“体育事业……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6]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理论并实践,从而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弘扬伟大中国精神,从而把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洪流,养成主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觉意识。因此二者在目标上都是为实现中国梦服务的。另一方面,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到了建成经济、体育、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强国,就是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推进人类发展方面二者目标也相同。
2.2 融入的价值性研究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7]。为了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正确三观引领和民族精神教育。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爱国主义边界模糊、躺平意识盛行、团队协作缺乏等多种问题。因此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对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将会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在“十四五”规划中,体育强国已被正式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之中。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也强调,体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因此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荣辱感、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养成顽强拼搏、敢于挑战的优秀品质,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青春血液。
在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第一人”,如乒乓第一巨星容国团、“珠峰第一巾帼”潘多、长江漂流第一人尧茂书、中国女网第一人李娜、东京奥运会第一金杨倩等,无论是他(她)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还是背后励志的成长故事,无一不给予人们一种既自豪又佩服的情感。将中华体育故事特别是“00后”体育健儿的故事融入思政课,会极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3 融入的路径研究
3.1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全面夯实师资队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重要功能,而一所好的大学关键在于大师,就像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8]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着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教师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之下教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使用中华体育精神相关案例时不能犯政治性错误。其次,教师应主动积极地参加一些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学方面的专题培训,以提升相关学识,拓展思政育人的格局。其三,教师应该储备在中华体育精神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相关教学技能,如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教学设备的熟练操作等。
除全方面打造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师资队伍外,在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教育理念之下,高校其他工作者也需全方位协作,共同助力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育人机制。如高校党委可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保障;各二级学院在“大思政”背景下积极探索在体育强国背景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课程的主体,更应该发挥好主心骨的作用,如成立关于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学的团队,打造一支既具备相关业务能力,又具有中华体育精神素养的教师团队,并在学校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讨、示范课堂等;其他部门如团委可依托团学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相关体育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3.2 结合具体教学章节,深度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
思政课教师需要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发展、内涵有一定的了解,熟知一些经典的体育故事,挑选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体育健儿的事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适合教学的思政元素,探索最契合的融入途径。一是在教学准备中,可撰写并不断更新《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案例集》。在这过程中,可结合课程内容制订案例集的目录,也可结合具体的专题进行目标的制订。需要注意的是,每篇案例须包括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教学建议、思考讨论题等基本环节。为确保案例集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充分发挥上文所强调的学校党委、二级学院,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共同发力。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校团委、校德育处协办,在全校范围内发起征集中华体育精神故事的活动,最后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研室老师负责根据内容、时间等条件进行整理与归纳。二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上,切不可为了融入而融入,一定要结合具体中华体育精神的案例、具体的教学内容,确保融入的合理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研室,特别是教研室主任应起督查作用,而教师亦要对自己所授内容进行全方位检查,既不能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成了体育课,也不能一节课全是在讲故事。这其中就涉及教师教学和分析案例的能力。三是融入后,及时教学反思,教师可结合本节课内容进行反思,教研室可召开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经验交流会,进一步丰富案例集的理论内容。
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团队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将其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将会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育人效果。在中华体育精神思政元素运用方面,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须做好顶层设计,充分了解学情,深度理解教材,注重融合的自然性和实效性,而不要为了运用而运用,这样不仅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是画蛇添足。
3.3 拓宽融入平台,实现多维育人目标
关于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平台,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还可以拓宽一些平台。一是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教学,如参观当地的体育博物馆,让学生了解相关体育事件、体育人物,注重学生的实践领悟。二是可以邀请一些体育人物做相关访谈,让学生近距离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从而汇聚报效祖国的磅礴之力。三是可以播放一些体育影视、体育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感受体育背后的精神力量。四是可以融合课程,如探索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合上一堂课的方式,在新颖教学模式下,让学生既能感受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也能深层次明白体育之于自己、之于国家乃至之于人类的意义。
4 结语
本文在中华体育精神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可行性和价值,主要包括内容、对象和目标融入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探讨融入的途径,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老师层面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准备、实际教学、教学反思及平台拓展等方面进行思考融入的途径。中华体育精神是随着体育这一具体实践过程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内容和教学方法、设备等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在思考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也需结合具体的实际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