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
2024-05-30谭雪莲
谭雪莲
(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00)
“食者,生民之原,天下治乱,国家废兴存亡之本也[1]”。粮食安全向来是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命题,是贯彻独立自主这一立党立国原则的重要路径, 是新征程上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如何防范粮食安全风险,实现高质量的粮食安全治理和保障,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因此, 本文将在深刻剖析“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一战略部署的历史基因、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和真切把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价值意蕴的基础上, 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提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效的行动方案。
1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生成逻辑
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存物资,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共同追求,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和人民至上这一价值取向的准确表达,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
1.1 历史基因:与中华传统粮食文化的一脉相承
传统粮食文化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中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长达两千年的农业文明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捍卫粮食安全的历史, 粮食安全在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理念和实践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谷食米, 民之司命也”、“食者,国之宝也”,到汉朝的“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再到唐宋时期的“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和明清时期的“佐天子以守邦者, 莫大于谷帛”。历朝历代关于粮食安全重要性的大量论述中所展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和始终如一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传统, 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强大价值支撑,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发展大局所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正是对该优良传统的现代传承。
传统粮食文化对多环节粮食安全治理的探索。历代王朝统治者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如在粮食生产上强调要“尽地力之教”的同时,推行“贵粟政策” 以提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国家粮食总产量。在粮食储备上,封建社会主张“三年耕而馀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和“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 此外,历代统治者还制定了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的粮食法令,如战国的《平籴法》、秦朝的《仓律》,唐朝为限制粮食出口所制定的“若藩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交易”以及清朝所推行的“摊丁入亩”制度。 中华民族在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立法等诸多环节的实践中形成的治理智慧,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所内在要求的多环节衔接提供了重要借鉴。
1.2 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粮食安全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诸多论著中有着大量关于粮食问题的论述。 一是论证粮食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必须先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它事情[2]”。 恩格斯认为“人们必须首先吃、穿、住、喝,之后才可以从事科学、政治、宗教、艺术等工作[3]”。 列宁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也认识到“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4]”;二是对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关系的探讨,马克思强调“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由于砍伐树木等,最终会使土地荒芜[5]”。 恩格斯也指出通过毁灭森林增加耕地面积的方式,不利于粮食的可持续生产[6];三是要利用先进农业技术来保障粮食安全,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则必须重视农业机械技术、农业化学技术和水利技术的运用, 列宁也主张推广和运用新农业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饥荒[7]”。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粮食安全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论述。首先是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指出“粮食是基础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8]”,江泽民同志提出“我国是一个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9]”。 胡锦涛同志也意识到“粮食生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10]”。其次是在国家粮食安全的治理路径上,毛泽东同志提出要“禁止大吃大喝,注意节约[11]”,邓小平同志认为保障粮食安全要从各方面努力,“要通过改革解决农业发展后劲问题[12]”;面对国际形势的动荡,江泽民同志强调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积极性[13]”,并于1991年提出“科教兴农”战略;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14]”,同时“大力搞好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稳产基本农田[15]”。
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进一步将粮食安全提升到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 推动了我国粮食安全治理的理论、制度与实践创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是在遵循党的百年粮食安全治理的经验原则基础上, 所形成的一种全新话语表达, 代表着党对粮食安全治理工作规律性的新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的新境界。
1.3 现实依据:对全球粮食危机及我国发展新诉求的理性审视
全球粮食危机带来的现实威胁。在农业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气候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世界粮食价格自2018年以来持续上升,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将全球食品价格提升到了近10年来的最高位, 世界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性的粮食危机。 十八大以来,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有效, 本轮全球粮食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直接影响有限, 但伴随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在全球粮食危机中是“共荣共损”的共同体身份,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我国粮食安全势必会在新一轮粮食危机中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这也表明,我国在粮食安全治理上还存在着短板,而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就必须通过全方位夯实根基来尽快补齐这些弱项和短板。
国内社会发展新形势催生的新诉求。 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 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发展形势的转变必然要求思想观念和战略措施的与时俱进。从需求端来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民收入的持续提高以及城乡人口结构的调整, 使得我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 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粮食总需求刚性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将导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仍将长期存在。从供给侧来看,受耕地、气候、水等农业要素制约, 我国粮食增产空间面临硬约束, 与此同时,极端气候、地缘冲突和公共卫生事件所引发的全球粮食供应链波动, 也将增加我国粮食供给的不确定性。 因此,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呼唤, 立足我国粮食供需实际, 回应人民期盼,为实现我国粮食供需新的动态平衡,所作出的重大战略的动态调整和创新。
1.4 目标指向: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持与贯彻
人民是实践主体, 这回答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依靠谁”问题。 “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从事一切时候,国家才有力量[16]”。人民的全过程参与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根本实现路径。人民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主体,粮食生产能力安全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核心,粮食种植、耕地保护和种业振兴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民,人民历史主体性力量的充分发挥, 是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关键。 人民是拓展粮食安全保障范围的主体,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从提升粮食流通效能、发展智慧农业、粮食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着手,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农业、教育、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人民是践行大食物观的主体,农业生产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之下, 树立大食物观并使其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任务,而大食物观的“落地”必须依托于人民食物消费理念和实践的转变。
人民是利益主体, 明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为了谁”。“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6]”,保障人民利益是我国制定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人民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实践主体, 更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应当惠及的对象。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首要目标, 就是要满足人民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和食物消费结构转变的需要。 为了更好保障各涉粮主体的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17]”。 此外,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内在要求的培育粮食全产业链和发展生态农业, 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推进乡村振兴, 这也将进一步扩大粮食安全治理过程中受益群众的范围。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使我国粮食安全治理回归到了造福于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
人民是评价主体, 是判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效能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8]”,民意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数, 人民的满意度是衡量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第一标尺。 国际粮食贸易的异动和自然灾害的频发, 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人民对于粮食问题的悲观情绪,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群众恐慌性囤粮的事件, 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治理工作还有需要调整和加强之处。通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话语权,增强我国应对突发粮食事件冲击的能力,正是我们党根据人民群众的新诉求及时调整粮食安全治理工作方式的重要体现。
2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价值意蕴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党领导人民奋斗百年历程中新的战略部署, 是党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 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聚焦与回应, 有着重大而深远的价值意蕴。
2.1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维度
党的二十大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中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这意味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围绕粮食问题来做文章[19]。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前提是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乡村的基础产业,粮食产业的振兴势必会带动一系列乡村产业的振兴。 以粮食为中心的乡村产业振兴, 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流的同时,也会吸纳更多外来人才,带动乡村的人才振兴,而高素质人才的到来,和粮食安全治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也将带动乡村的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此外,生态安全作为新时代粮食安全的目标之一,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必将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乡村生态的振兴。 因此,以粮食为切入点,能够搭建起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和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2.2 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力支撑
从2015年的《国家安全法》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到“十四五规划”首次将粮食安全纳入五年规划, 再到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17]”,粮食安全在维护总体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人类生存必需品,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而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更是国家政治安全的基石。 现代西方资本家的操纵使得粮食的金融属性不断增强, 而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道路上,粮食是最重要的砝码之一,充足的粮食供给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置条件, 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只要粮食安全不出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基本盘就稳得住。因此,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遵循[20],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工程。
2.3 向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发展倡议中进一步指出, 要将粮食安全作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粮食安全问题是2022年全球热点议题之一,在地缘政治冲突、极端气候灾害和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饥饿人口攀升,突发性饥饿状况逐渐进入“常态化”,如何进行有效的粮食安全治理将成为世界各国要长期面临的战略课题。而要维护本国的粮食安全乃至国家主权,大量的进口粮食与它国的粮食援助必然只是应急之策,转被动依附型的粮食安全为主动发展型,全过程、多领域齐发力,从而不断强化本国粮食系统的韧性,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才是长久之计。由此可见,以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重要目标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提出,可谓正当其时,不仅意味着我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能力能得以提升, 同时也向各国粮食安全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和实践范本。
3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实现路径
新征程上要推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取得实效,既要着眼于粮食本身,更要关注与粮食相关的外部因素,从更大范围、更大格局上推进粮食安全治理工作,真正实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全方位”。
3.1 推动耕地保护生态化发展,夯实粮食安全耕地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底线, 加强耕地保护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首要任务。 因此,必须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模式,消除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逆生态化利用的消极效应,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土地根基。 首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动我国耕地保护的生态化发展, 必须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耕地保护全过程。其次,完善耕地生态化利用的补偿机制, 将环境友好型的耕地利用模式与生态补偿政策相挂钩, 适度加大农民使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补贴力度, 从而提升农户生态化利用耕地的积极性。 最后,持续加大对农业生态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进索治理耕地污染的技术方法创新, 同时依托数字乡村建设,推动耕地生态治理的数字化发展,为实现耕地保护生态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2 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夯实粮食安全思想根基
人民群众既是粮食安全的受益者, 也是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只有粮食安全的种子扎根于每个人心中、把节粮减损落实到生活点滴中,才能真正让粮食安全得到保障、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因此,加强粮食安全教育,是筑牢我国粮食安全的群众根基,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思想根基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在将粮食安全教育纳入当前教育教学体系, 在各教育阶段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 打造粮食文化研学基地和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 引导不同年龄段学生形成对粮食安全的正确认知,同时鼓励高校开设粮食安全相关专业,培养专业化、高层次粮食人才。 另一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17]”,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因此,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增产,也要节粮减损,通过集中培训学习、披露粮食浪费行为等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节约美德,引导公众树立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信念,增强反对粮食浪费的思想自觉。
3.3 完善粮食安全立法,夯实粮食安全法治根基
国家粮食安全的治理和保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依托法治手段保障粮食安安,也是国际通行的保障粮食安全的策略选择[21]。因此,加快粮食安全保障立法修规进程, 推进粮食安全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立法和制度革新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应有之义。 第一,要全面、深入贯彻实施现有的有关粮食安全保障的法律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同时加紧制度系统性的粮食安全法律,并督促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更具针对性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制度;第二,法治建设中,“党政同责”是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法治根基,要坚决实行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推动地方政府和各级党委切实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第三,要严格执法,完善我国粮食安全监管制度, 加强在保障粮食安全各环节的监督, 让监督成为粮食安全治理与保障工作中的常态, 同时加大对不合格农食产品的惩处力度和相应负责部门的问责力度, 尽可能减少粮食违规违法事件的发生。
3.4 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粮食安全组织根基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7]”,基层党组织是推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战略站稳落实的关键力量,因此,要进一步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夯实粮食安全保障的组织根基。 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优秀党员干部队伍,将这些党员干部充实到粮食安全保障各环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和思想引领作用,为我国粮食安全事业凝魂聚气,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党组织, 注重在引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进而提升人民群众投身我国粮食安全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推动党员干部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提高引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能力。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破解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新难题、新挑战,是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必须回答好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十八以来我国系列粮食安全政策措施的系统集成, 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敢于应考的强大自信底气和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粮食安全虽无近忧,但须远虑, 未来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为根本遵循, 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战略指引,建立一个更为高效、更加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以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为我国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