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弘扬路径

2024-05-30仇荣彬吴宇晴

关键词:援外医疗队队员

仇荣彬,韦 泽,吴宇晴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3

中国医疗队精神既是对中国60 年援外医疗历程的形象书写,又是对中国医疗队援外医疗实践的集中写照。2023 年2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援外医疗队队员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1]这不只是对中国援外医疗队工作的高度褒奖,更是为新时代援外医疗工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厘清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生成逻辑,揭示其科学内涵,探寻其弘扬路径,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国援外医疗事业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生成逻辑

任何精神都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深远的历史征程、深厚的理论根基、深层的文化底蕴、深刻的实践基础中淬炼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2]。中国医疗队精神发轫于不畏艰苦的援外征程,规定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锤炼于救死扶伤的医学实践。

(一)中国医疗队精神发轫于不畏艰苦的援外征程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中国医疗队精神发轫于不畏艰苦的援外征程,历经不同历史阶段的淬炼,展现出愈发强大的精神引领力、感召力与凝聚力。

医学无国界,大爱传万里。20世纪60年代,非洲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一些新独立国家遭遇医疗卫生领域的严峻挑战。1962 年,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面对国内仅有600名医生,却要为1 200 万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困境,为解救疾病缠身、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民众,阿尔及利亚政府向国际社会紧急求援。1963 年4 月,我国政府在国内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境下,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向阿尔及利亚伸出援手。援外医疗队员既需面对远离祖国和亲人的苦楚,更需面对受援地自然环境、工作条件、生活设施、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阿尔及利亚奥兰市接见中国医疗队时指出:“你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派出国外工作的第一批医疗队,既光荣,任务又十分艰巨,而且面临的许多困难基本上要靠你们自己来克服。”[4]

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援外不断发展。1981年,我国向博茨瓦纳、吉布提、阿联酋派出了援外医疗队,此后又向卢旺达、乌干达等国派遣医疗队。1993 年,我国向圭亚那派出援外医疗队,这是我国向拉丁美洲派出的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中国医疗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5],对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推动新时代外交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工作进入新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援外医疗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理念,从原先的“输血式”援助转向如今的可持续“造血式”援助,改善了受援地疾病防治和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状况,我国“公共卫生外交交往方式也由硬交往向软交往转变”[6]。在此过程中,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发扬不畏艰苦的意志品质,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积极拓展公共卫生合作。

60 年间,中国医疗队为受援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并以不畏艰苦的坚韧意志、甘于奉献的优良品格、救死扶伤的使命担当与大爱无疆的崇高情怀造就了伟大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二)中国医疗队精神规定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有助于拓宽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理论广度,增强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理论深度,提升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理论高度。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医疗队精神拓宽理论广度。“世界历史”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重要命题。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7]。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援外医疗队始终将守护人类生命健康视为首要义务,与受援地民众共渡难关,为受援国的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现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真理光辉与时代价值。“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全部道德的原则,那就必须使人们的私人利益符合于人类的利益。”[7]60年的援外医疗历程中,超过2 000 人次援外医务工作者荣获受援国国家级荣誉,援外医疗队员践行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要求,促进了我国与受援国民众的深厚情谊。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中国医疗队精神增强理论深度。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类解放理论为视角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解答世界之问,描绘未来愿景。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8]60年来,中国医疗队坚信“群体解放是突破点,个体解放是立足点,人类解放是终极价值目标”[9],将小我价值融入受援地民众健康福祉的大我价值之中,秉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内蕴的价值理念,努力做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中国医疗队精神提升理论高度。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提交的中国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10]60 年来,援外医疗队始终秉承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从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到专科疾病、疑难重症的诊治;从深入乡村巡回医疗,到“光明行”“爱心行”“微笑行”等义诊活动的开展;从开展断肢再植、心脏外科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到推广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学技术等,提高了受援国的医疗卫生水平。这既是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时代映射,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乐章。

(三)中国医疗队精神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仁爱”思想是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强大内核。医者仁心,弘扬和培育医学人文精神,是我国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河南省参加援外医疗事业时间最长的医生仵民宪,具有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情怀,多次前往厄立特里亚、赞比亚等地进行医疗援助。在外工作期间,他多次感染疟疾,但从不退缩。在他看来,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这无不表露出援外医疗队员的仁爱与仁心,更彰显仁爱思想的时代传承。60 年来,不计其数的援外医疗队员为受援地民众的生命健康福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究其原因,中华民族的卓越品质、坚韧精神、高尚气节和崇高情怀,为中国医疗队精神的锻造和发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涵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义利观”是涵养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文化密钥。一方面,在价值准则上,中国医疗队践行“重义轻利”的义利观。“重利”会激发人的私心、私欲,使其为了一己私欲相互逐利。“重义”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质,国君、庶民均应以“义”为行为指南。援外医疗队始终坚持“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排除万难也必须得去”的铮铮誓言,为祖国的援外医疗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60 年来,援外医疗队员面对义与利的抉择时毫不犹豫选择以义为先,以义为重,积极参与援外医疗工作。另一方面,在价值取向上,中国医疗队立下了“舍生取义”的崇高理想。面对埃博拉病毒的无情肆虐,援外医疗队员将生命安全置之度外,第一时间投入病毒防控与患者诊治中,充分彰显了援外医疗队员守护受援地民众生命健康的大无畏气概。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的精神积淀与理想追求,为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滋养。

(四)中国医疗队精神锤炼于救死扶伤的医学实践

中国医疗队精神的铸就,离不开60年来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以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为底气、以国家赋予的使命义务为骨气、以受援地群众的健康福祉为志气,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受援国解难题,为受援地民众除病痛。

援外医疗队挽救受援地民众的生命。60 年来,援外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近3 亿人次,把不计其数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在埃博拉病毒暴发之际,中国累计向西非疫区3 国及周边7 国派出近1 200名军地医疗卫生人员,累计提供了4轮总价值约7.5 亿元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及时落实到位,是提供援助医疗物资最多的国家之一[11]。新冠疫情暴发时,中国累计向34 个国家派出38 批抗疫专家组协助抗疫[12],抗疫专家不顾疫情感染的风险,积极参与当地疫情防控,推广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和成功做法,展现出我国不求回报的崇高作风,也表露了我国在大事、要事面前愿与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大国风范。

援外医疗队改善受援地民众的医疗条件。援外医疗队始终以受援地民众的生命健康福祉为准则,为受援地设立了众多的医疗点。为方便患者及时诊治,援外医疗队专门开设了农村门诊,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援外医疗队还不定期为身患疾病不便出行的民众提供上门就诊服务,为贫困民众提供免费的诊疗与药品。此外,为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水平,援外医疗队设法帮助受援地医务人员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如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高精尖医学临床技术,为受援地民众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援外医疗队面向受援地民众开展健康科普活动。为提高受援地民众的医学认知,援外医疗队除完成日常的医疗诊治工作外,还充分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为当地民众开办形式多样的健康讲座、预防疾病讲座等,传授防治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医学知识,提高当地民众对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认知水平,提升民众预防重大疾病的能力。援外医疗队将医疗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民众,大大增强了当地民众的健康福祉。中国援外医疗队业已成为广大受援国健全医疗卫生体系的助力者、南南合作的贡献者、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践行者。

二、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科学内涵

2013 年8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医疗队援外50周年之际,明确提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13]。中国医疗队精神内涵丰富,涵盖了“意志”“品格”“行动”和“情怀”四个层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内在贯通。“意志”“情怀”和“品格”构成了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内在要素,“行动”则是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外在践行。

(一)意志层面:“不畏艰苦”

“不畏艰苦”属于中国医疗队精神意志层面,体现了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不屈不挠、坚毅执着的意志品格。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简陋的医疗设备和语言障碍,援外医疗队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助力受援国解决卫生事业领域难题,助力当地民众摆脱疾病的困扰,为加强中外友谊搭建桥梁。

首先,援外医疗队不惧恶劣工作生活环境的挑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现实前提。一些受援地处于沙漠地区,气温和湿度较低,每当风沙来临,空气中充斥着大量灰尘和一些污染物。同时,沙漠地区的蔬果供给受限,给援外医疗队员带来极大的生活考验。此外,援外医疗队员在工作中常会遇到困境,停电是常有之事,停电以后只能靠应急电源和手电筒继续开展手术。面对生活工作中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援外医疗队员既没有退缩也没有表露出一丝苦楚,依旧对援外医疗工作保持高昂的热情。

其次,援外医疗队无畏语言交流的阻碍。医患沟通是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为避免在问诊时语言沟通不畅问题,援外医疗队员坚持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当地语言,力求克服语言难关,能够独立地对患者问诊,和患者交谈。与此同时,在援外医疗期间,医疗队员反复学习受援国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非州民众在殖民统治时期所受的苦楚,迅速提高自身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以便更好地融入文化、融入集体、融入民众。

最后,援外医疗队不怕缺医少药的困难。受援地曾长期被殖民统治,致使部分受援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据1965 年到赛伊达参加援外医疗队的湖北医生薛进回忆,“当时,除了中国援阿医疗队队员,当地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面对如此医疗困境,援外医疗队员没有抱怨,依旧不辱国家赋予的使命,不折不扣完成每一项援外医疗任务,在异国他乡书写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中国医疗队可歌可泣的壮举,加深了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谊,展现了中华儿女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意志品质。

(二)品格层面:“甘于奉献”

“甘于奉献”属于中国医疗队精神品格层面,展现了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更凸显了援外医疗队员对义与利的正确认知及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首先,援外医疗队员奉献了青春。援外医疗队员以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将青春奉献于祖国的援外医疗事业。援外医生武翊纶3次参加援苏丹医疗队,其与姑父、姐姐和姐夫4 人共11 次完成累计21年援外接力壮举。他认为,参加援外医疗事业,既是医疗世家的传承,也是自身的使命和义务。许许多多的援外医务工作者,对援外医疗事业具有深厚的热情,对参与援外医疗工作无怨无悔,把青春热血献给异国他乡。

其次,援外医疗队员奉献了汗水。由于受援国医疗卫生条件差,援外医疗队员在工作时常常需要付出超常的劳动,艰辛的努力。在中国援突尼斯医疗队西迪布宰德分队所在的驻地医院,作为唯一的麻醉师,彭夕华每周工作时长超过72 小时。援外医疗的征途中,像彭夕华一样的医生不计其数,他们坚守岗位,履行职责,贡献力量。60 年来,援外医疗队员以救死扶伤为指向,以受援地民众的健康福祉为使命,砥砺前行,为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了爱心与汗水。

最后,援外医疗队员奉献了生命。中国援外医疗队员肩负祖国的重托,忘我工作,有些队员因积劳成疾或遭遇意外事故,长眠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首批中国医疗队队长、心血管领域的专家梅庚年,用高超的医术为无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却不幸在考察完疫区返回时因公殉职,长眠于埃塞俄比亚,被当地人称为“中国的白求恩”。60 年来,有50余名队员牺牲在异国他乡。他们的奉献,帮助中国人民与受援国人民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为我国与受援国之间的友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具有的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尤其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指引医疗队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三)行动层面:“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属于中国医疗队行动层面,表露出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将救死扶伤视为自身职责与使命,体现了其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等职业特色。

首先,救死扶伤是援外医疗队员的职责。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是医生依法履行的神圣职责。2023 年1 月,刚生下第二个孩子的坦桑尼亚患者姆埃尔莎突然丧失意识,被转入贝亚省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里。负责治疗的是第26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王亨带领的团队,团队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医者职责,奋力将患者从死亡线拉回来,被患者的丈夫称为“上天派来的天使”。在莱索托,一位年轻女性患有巨大子宫肌瘤,由于当地医院手术室麻醉机不能正常工作,手术将要延期。中国妇科专家充分讨论后为患者摘除了肌瘤,还成功地保留住了子宫[14]。60 年来,援外医疗队员在治疗、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等方面,肩负救死扶伤的职责。

其次,救死扶伤是援外医疗队员的使命。为当地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中国援外医疗队肩负的重要使命。援外医疗的60年里,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2.9 亿人次[13]。援外医疗队员坚守救死扶伤的初心,担负祖国赋予的使命,创下救死扶伤的辉煌成绩,创造不计其数的医学奇迹。如首例股骨头置换术、首例二尖瓣扩张分离术、首例断手再植术、首例脑外伤开颅术、首例角膜移植手术等等[15],成功填补了受援国多个技术上的空缺,是对中国人民珍视生命、团结互助的生动诠释。

(四)情怀层面:“大爱无疆”

“大爱无疆”属于中国医疗队精神情怀层面,体现了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护佑苍生、兼济天下的崇高追求。对外医疗援助,是我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周期最长的合作项目,援外医疗队员用勇气与担当践行人道主义精神,用仁心和博爱为世界带来温暖与希望。

首先,援外医疗队用“大爱”填补受援地医学空白。面对东非和西非患病率较高的“足分支菌病”,援外医疗队员历经数年的观察、研究,逐步发现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采用广泛病灶切除术保住患者的肢体,填补了非洲国家在简陋医疗条件下治疗该疾病的空白。王金堂医生在苏丹开展了第一例断指再植手术,填补了苏丹医学史上的空白。60 年来,援外医疗队员以仁心仁术,刻苦钻研各种疑难病症,不断总结治疗经验,探索完善诊疗方案,填补受援国多项医学空白,为受援国提供多项医疗技术服务,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其次,援外医疗队用“大爱”提高受援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外医疗队利用工作闲暇之余为当地培训医务人员,力求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援外医疗队在埃塞俄比亚开展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办腹腔镜技术、超声引导穿刺培训班等,将现代医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提升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援外医疗队还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将传统中医药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为当地培养一批扎根本土的医疗人才,提高了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

最后,援外医疗队用“大爱”提升受援地整体医疗卫生水准。援外医疗队除传授医疗技术外,还通过国家帮扶为受援地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共建医院,大大提高了受援国的卫生服务质量。60 年来,援外医疗队与受援地共建医疗卫生设施共130 余所,健全了受援地的医疗卫生设施。第14 批援外医疗队给尼泊尔带来放射治疗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共建了公立肿瘤专科医院,使该院成为尼泊尔最大的癌症诊治中心,其肿瘤中心60%以上的医生都曾在中国留学[16]。同时,该肿瘤诊治中心的医疗服务范围已覆盖整个国家,甚至已经到达了印度的北部区域。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派遣医疗队数量、人数、覆盖国家数及所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举世无双。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前赴后继,以不畏艰苦意志为根基、以甘于奉献品格为作风、以救死扶伤使命为职责、以大爱无疆情怀为视角,冲破语言隔阂、克服文化差异,连结起各国民众命运与共的心灵纽带。

三、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弘扬路径

中国医疗队精神是在60 年来中国援外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的深远历程中淬炼出来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援外医疗事业所取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再续援外医疗事业新篇章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为开辟援外医疗事业的新篇章,我们要注重研究阐发、探寻弘扬渠道与强化行为养成,助力中国医疗队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一)注重研究阐发,丰富中国医疗队精神内涵

传播与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需要加大研究阐发力度,并进一步丰富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学术成果。现阶段,学界对中国医疗队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援外医疗事业的历程、时代价值等方面,研究阐发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首先,要注重对中国医疗队精神理论、历史、文化、实践逻辑上的研究阐发。其一,加强研究阐发中国医疗队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医疗队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我们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援外医疗事业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在逻辑。其二,加强研究阐发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历史逻辑。“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7]我们要深化中国医疗队历史进程与历史经验的研究。其三,加强研究阐发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文化逻辑。研究中国医疗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其四,加强研究阐发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实践逻辑。唯有联系中国医疗队的医疗卫生实践,才能真正阐发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实践伟力。

其次,将中国医疗队精神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研究同频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为我们研究中国医疗队精神提供了新思路与方向。一方面,研究中国医疗队精神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契合性。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致力于“共同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保护双方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8]。中国医疗队60年来接续奋斗,为受援地民众增进健康福祉,二者的宗旨和目标一致。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医疗队精神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互动性。公共卫生安全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截至2023 年6 月底,中国已与16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卫生合作协议。我们要加强中国医疗队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将中国医疗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双向融入。人无精神则不立,同困难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又是精神的对垒。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同疾病斗争需要精神滋养。中国医疗队不负众望,圆满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展现出高尚的品质、优良的作风、坚忍的意志、大爱的情怀与奉献的品格。中国医疗队精神是中国援外医疗事业的智慧结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其提供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其提供精神动力。中国医疗队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写照。深入研究中国医疗队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民族形式与时代表达。

(二)加强顶层设计,探寻中国医疗队精神弘扬渠道

援外医疗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生动体现。中国医疗队援外时间长,参加人员地域分布广,专业领域复杂多样,受援国众多,因而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提高针对性,体现科学性与时代性。

首先,加强教育引导。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要提高教育内容完整性、教育对象针对性、教育方法有效性。第一,提高教育内容完整性。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展示受援国的医疗卫生条件,援外医疗过程中救死扶伤的案例、视频,医疗队员们的日常生活细节等,使教育内容丰富。第二,增强教育对象针对性。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医学生是援外医疗事业接续奋斗的生力军,是主要的教育对象。从事贸易、服务等工作的涉外人员,是教育重点。宣传教育要因材施教,精准“滴灌”。第三,提升教育方法有效性。要立足教育对象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文化背景等,运用经验交流、学术讲座、课堂研讨等形式,邀请援外医疗队员进医院、进校园、进社区等,讲述其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所感,将中国医疗队精神讲深与讲透。

其次,建立健全制度。建立科学性与实践性同频的弘扬制度,是赓续中国医疗队精神的首要前提。制度设计要遵循“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体现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10]。第一,建立完善的实施制度。加大对中国医疗队精神弘扬资源的整合,细化中国医疗队精神弘扬的具体方案,整体推进中国医疗队精神弘扬全过程,确保中国医疗队精神的落实落地。第二,建立相应的惩罚防范制度。为保障中国医疗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要设立配套的执行监督机制,依法依规克服扭曲事实、丑化英雄、损害国家荣誉等不良倾向。第三,动态调整弘扬制度。弘扬制度的制定须符合弘扬活动开展的需要,立足人民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不断完善制度,加强、加大、加深对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宣传。

最后,丰富传播媒介。以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渠道是推动中国医疗队精神弘扬的有效方式,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19]。中国医疗队精神弘扬需要依托数据、图像等新媒介。一方面,探究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数据化呈现。中国医疗队精神作为理论知识,需要凭借数据化的呈现方式实现透明化。譬如以数据化呈现援外医疗队每年援建的医疗设施数目、救治的患者人数、填补医学空白的数量等,提高说服力。另一方面,注重中国医疗队精神的图像化表达。为使抽象的理论贴近群众,要注重图片、视频为代表的图像媒介。可将援外医疗队员救死扶伤的情节、民众的情谊、生活工作的情况等以照片、视频等形式形象化呈现,使抽象的理论贴近群众的生活,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三)强化行为养成,赓续中国医疗队精神伟力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践行中国医疗队精神,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将中国医疗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学习、生活与日常的工作当中。

首先,发挥中国医疗队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20]。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效、便捷、广泛地将中国援外医疗英勇事迹普及化、全民化,使广大群众认知、认同、践行中国医疗队精神。各地应以此为契机举办以弘扬中国医疗队精神为主题的展览与大讲堂等活动,向全国各地区民众传达援外医疗工作者不畏艰苦的坚韧意志、救死扶伤的医疗技能、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与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并鼓励群众以新时代的援外医务工作者为榜样,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其次,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催人奋进。优秀文艺作品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可以感染人、塑造人、激励人、鼓舞人。譬如电视剧《埃博拉前线》真实刻画了中国医生在抗击病毒时惊心动魄的场景,展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令人观后倍受鼓舞。中国医疗队赴30多个国家开展“光明行”,免费治疗白内障患者近万名;非洲暴发新冠疫情时,中国医疗队员以敢为人先的气概、不畏艰难的勇气,与当地民众一道攻坚克难……都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富矿”。打造以中国医疗队故事为内容的文艺作品,形象化、艺术化反映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苦的援外历程,再现中国医疗队崇高的精神风范,能够发挥中国医疗队精神“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引领功能,使人不待扬鞭自奋蹄。

最后,将中国医疗队精神融入日常生活。60 年来,中国医疗队将民族精神铭记于心,传承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赓续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惧困难、不怕挑战,远赴异国他乡救治患者,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职尽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外在践行中认同它、领会它。”[21]中国医疗队精神是在中国卫生援外事业的历史性实践中产生的,必然要在实践中传承与弘扬。精神唯有与生活中的人或事相联系时,才会彰显它的价值。各社区、社团、工会等组织要举办以践行中国医疗队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中国医疗队精神的认知,认同中国医疗队精神内涵,自觉做中国医疗队精神的讲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猜你喜欢

援外医疗队队员
中国援外医疗群体:在异国谱写大爱之歌
援非医疗队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中国援外医疗大事记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2016年援外医疗队中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