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航空航天制造业突破式发展策略研究
2024-05-30龙耀辉尹欣欣
龙耀辉,尹欣欣,刘 俊
(1.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2.襄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湖北 襄阳 441000;3.襄阳汉江检测有限公司,湖北 襄阳 441003)
航空航天制造业是航空航天产业链的中游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拉动效应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是航空航天产业链的关键一环,能够成为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1]。当前,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随之带来的国产大飞机产能释放和航天领域加速向民口开放等新变化孕育着新机遇。若襄阳据此能够将航空航天制造业确定为重点突破方向,这对于将襄阳发展成为中部地区航空产业聚集区具有扶本强源的价值,对改变襄阳“一车独大”产业格局具有加速催化的作用,对提升襄阳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襄阳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优势
(一)骨干企业强
襄阳是全国“三线”军工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和“军转民”试点城市,聚集了一大批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优势企业。全市现有从事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和服务的企业28家,其中航宇救生是全国唯一从事航空防护救生、空降空投装备研制的高科技企业;航宇嘉泰是全国唯一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并取得波音公司、空客公司飞机座椅供应商资质的高科技企业;航天42所是我国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复合固体推进剂科研机构;航泰动力是空军现役航空发动机的主要修理基地之一。
(二)智力资源多
全市航空航天企业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 348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7%,其中享受各级政府津贴专家42人、学科带头人152人。鸿翼航空无人机研发团队由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熊跃熙教授领衔,联航动力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团队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蔡茂林教授领衔。全市拥有1个航空航天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复合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1个军工集团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技术中心。近三年来全市航空航天企业获得国内授权专利568件,其中发明专利323件,4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超卓公司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同步,航宇公司航空防护救生装备核心技术甚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产业平台好
2018年7月31日,襄阳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襄阳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该规划要求,襄阳航空产业的总体布局是“一区五园一镇”。目前,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已经建成,集聚了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湖北航宇嘉泰飞机设备有限公司等10余家航空航天企业,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应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同时,襄阳正在构建专业化支持平台,着力建设航空“三创”(创新、创意、创业)基地,努力实现航空技术的工程化、产品化和产业化。
(四)区位优势大
襄阳地处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这五大国家级经济区接合部,有利于承接成都、西安、南京、武汉这四大国家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的产业辐射,直接参与其产业分工。目前,襄阳航空产业企业与四大基地建立了密切的配套合作关系,比如,航宇生产的航空救生装备产品主要为西飞、成飞等龙头企业配套。未来四大基地的发展壮大,必将为襄阳航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发展机遇。同时,近年来,国家和湖北省都将航空航天制造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相继出台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其中《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核心,荆门、襄阳为支撑,辐射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这些都为我们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提供了重大利好。
二、襄阳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竞争力弱
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规模小。湖北省规模最大的航天三江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280亿元,而2020年襄阳全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仅有70亿元。第二,企业数量少。全市规模以上航空航天企业只有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5家,过10亿元和20亿元的各有1家;荆门规模以上航空航天企业已达1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3家,过10亿元的5家、过20亿元的3家。第三,项目支撑弱。武汉自201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飞行者大会以来,落户通航项目13个,总投资317亿元,加速打造国际航空运动城;荆门已经形成由漳河机场、冷水机场、屈家岭通用航空机场组成的通航产业基地,其中仅漳河机场产业园就集聚航空产业企业14家,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自主研制的轻型飞机、地效飞机、载人观光系留气球、空中单车等正加速产业化进程,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反观襄阳,目前没有一个在建的重大航空航天产业项目。
(二)产业集聚力差
这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方面:一是缺乏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在航空装备制造、机载设备、航空防护救生、特种飞行器研发、内饰制造、核心部件维修等产业环节上,襄阳尽管都有少量企业涉足,但是,除航空防护救生和飞机座椅产业外,其它的产业规模都普遍偏小,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二是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襄阳尚无一家有实力的飞机整机研发制造企业。三是缺少产业链高端环节。襄阳在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及相关仪器设备等方面的研发制造能力明显不足。四是缺乏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尤其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方面的短板十分突出。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襄阳的产业培育、产业集聚。
(三)产业吸附力小
首先,从投资吸引力看,由于产业生态体系不完善,协同配套环境差,航空产业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这是襄阳航空产业招商引资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其次,从人才吸引力看,企业普遍反映,受薪酬水平、生活条件、子女上学便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最后,从政策吸引力看,有影响力、可落实的政策举措相对较少,缺乏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配套政策,产业整体发展环境也有待优化。比如,一方面,作为高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生命力源自持续创新。然而,航空技术研发周期长、难度大、投入多,短期盈利难,中小民用航空企业无力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襄阳出台的扶持政策主要针对重大产业项目,中小民用航空企业只能望洋兴叹。由此不可避免地遏制了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三、襄阳航空航天制造业突破式发展的策略
(一)突破式打造优势产业链条
一是做大龙头产业。首先,把引进重大项目落地作为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下大力气引进2~3家通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整机制造项目;其次,依托宏伟、鸿翼、丰疆等企业发展无人机研发制造,支持宏伟航空器公司发展热气球、热气飞艇、滑翔伞、轮式动力伞等特种飞行器研发制造,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团队研发制造航空个人装备及智能运动产品,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轻型运动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最后,加快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做大航空内饰、航空座椅和航空厨卫系统产业规模,与重点机电企业合作,建设航空机电产业基地。二是做强配套产业。首先,积极融入中国商飞、波音、空客等商用飞机供应链,支持航天42所、航宇救生、航宇嘉泰、航力机电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航泰动力、超卓航空等航空维护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落户襄阳;其次,加快建设刘集机场整机维修基地,打造中部地区飞机维修中心,吸引相关产业集聚,打造航空救生系统、航空机电系统、航空环控系统、航空客舱系统、航电系统、通航动力系统、航空应急救援系统、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最后,发挥襄阳汽车、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优势,培育发展飞机牵引设备、飞机集装箱、直升机停机坪等地面保障装备。三是培育卫星产业链。对接武汉北斗工业研究院等相关资源,以应用带动生产制造环节发展,大力引进关键感知设备、通讯设备及地面设备研发制造。
(二)突破式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一是建设高水平产业承载平台。首先,重点打造“一区五园”,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推动襄阳航空航天工业园调规扩区,理顺园区管理机制,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打造航空制造业集聚区;其次,加快建设刘集通航产业园,打造以通航物流为基础,集飞机总装、试飞、培训、交付、维修和航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最后,加快建设航天化学动力产业园,打造航天科技集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此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县(市)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二是建设高质量技术创新平台。首先,深化襄阳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合作,充分发挥航空研究院作用,推动通用航空及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其次,支持航空航天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创新平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力争通过两年努力,新增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现售收入的比重达到8%以上;再次,鼓励航空航天企业建设专业性试验环境和标准检测中心,建设以适航研究、通用航空数据采集、航空器试飞和飞行性能分析为核心的航空工程验证平台;最后,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孵化器,扶持航空领域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培育创新型航空企业[2]。三是建设全要素产业服务平台。组建航空产业促进中心,为航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咨询资讯、产业孵化等专业化服务。针对军民两用航空航天技术转化难,采取政府主导筹建、专业团队运营的方式,与北京创客天下、深圳湾科创等专业机构合作,共同组建军民两用航空航天技术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信息服务平台[3]。
(三)突破式化解产业发展难题
一是建立创新协同机制。针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科技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整合军、地、校、企等优势资源,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加大军民创新协同力度,推动军工科研院所与地方高校合作办学,促进军工单位与襄阳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共建研发创新平台,共建产业联盟,加快军工企业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尤其是要加强与航空工业、中国航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航材等央企及下属子公司对接,引导并支持襄阳企业进入央企供应链体系,推进襄阳优势产业参与军用产品研发制造,为军用无人机、飞机、发动机等领域提供零部件制造、供应链集成等服务[4]。二是强化人才保障机制。首先,发挥“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撬动作用,积极招引行业领军企业、军工央企外溢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其次,加快设立襄阳航空学院,支持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将航空航天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纳入襄阳高层次人才政策享受范围。最后,加大落实人才跟踪服务力度,切实解决落地人才创业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具体困难,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确保引得来、留得住、过得好。三是创新空域管理机制。建立军民空管联合运行机制,实行空域资源共享、空域动态化管理,完善低空空域管理及服务保障体系,提高空域管理及服务保障能力,满足襄阳航空航天制造业发展对空域资源的使用需求。
(四)突破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办公室作用,建立军民航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航空产业发展,协调解决航空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个产业园区组建一支专业招商队伍,制定一个招商地图,聚焦整机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各锁定3~5家龙头企业,全力开展精准招商。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以满足发展需求为重点,加快研究出台扶持航空产业发展措施,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做大做强。以扩大产业增量为重点,加快研究出台专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航空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国内外航空航天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航空领域。比如,陕西铜川地区生产总值不及襄阳的十分之一,就设立了30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投资条件的航空航天产业和项目给予支持,对入驻航天城的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入驻商业航天城企业租赁标准化厂房的,根据企业规模,免收3~5年租金。三是培育航空文化。一方面,依托襄阳市科技馆建设航空航天文化体验中心,支持开展青少年航空夏令营及航天科普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策划举办国际航空运动赛事或航空节会活动,扩大襄阳航空文化和产业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