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黄永熙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与演唱处理

2024-05-29孔江闽

当代音乐 2024年4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

[摘要]《斯人何在》是一首十分抒情雅致,并具有古典品质的艺术歌曲,词曲均由我国现代作曲家黄永熙创作。其歌词虽不是古代之作,但拥有古诗词之品格与韵律,显示出了作曲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曲者紧贴歌词的文学意蕴与情感内容,来构建人声旋律和钢琴伴奏,成功地将曲调之韵味和诗词之意境融为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将运用文本分析法和音乐分析法来探析《斯人何在》的艺术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论述该歌曲的实际演唱处理,望能为相关艺术歌曲研究和演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歌曲;黄永熙;《斯人何在》

[中图分类号]J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113-03

[收稿日期]2023-09-04

[作者简介](孔江闽(1985—),男,豫章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助教。(南昌 330103))

艺术歌曲体裁来源于西方,十九世纪是其发展的顶峰时期。这是一种将高水准诗词与音乐紧密相融,共同营造艺术氛围、塑造艺术形象的歌曲体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二十世纪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艺术歌曲体裁也随之传入。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萌芽于二十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其旋律大多引用西方歌曲,歌词则为新创的中文词。《斯人何在》创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由黄永熙作词作曲。其旋律悠扬婉转,颇具中国古代典雅之风;歌词不仅格律严谨,更是意味深长。这部作品象征着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交融,正逐渐步入成熟阶段。

一、《斯人何在》的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斯人何在》的词和曲均由黄永熙(1917—2003)创作。他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指挥家,出生于湖北汉口,从小喜爱音乐。不仅自幼学习小提琴,还长期向奥地利名师学习基础乐理与作曲理论。奥地利是艺术歌曲的诞生之地,这也为他之后创作出众多优秀艺术歌曲作品打下了坚固的基石。其在青少年时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慈母颂》(献给母亲的生日礼物),就已达到专业水准。虽然黄永熙热爱音乐并有卓越的天赋和才能,但当时却进入雷士德工学院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其中,可能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不过可幸的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研习并未就此停止,二十岁刚出头便开始研究创作具有中国古代文学意蕴的艺术歌曲,如《怀念曲》《阳关三叠》《声声慢》,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斯人何在》等,在新作诗词艺术歌曲和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上均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些作品传唱至今,亦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贡献了几首经典声乐曲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黄永熙在国外继续研修作曲。

另外,黄永熙在指挥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他于1946年加入上海音乐家协会,任上海中华基督教会圣乐团指挥。1958年纽约华人合唱团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他担任指挥。1968年始,黄永熙在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担任署理系主任和崇基合唱团指挥,并教授指挥,做出了不小的成就,其间,教授培育出了如邓祖同与罗炳良等杰出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大力推动了香港当代专业音乐的发展。总体而言,黄永熙为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以及合唱及指挥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大贡献。从《斯人何在》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试图构建一种具有现代品格的中国古诗词风格,以古韵古调为蓝本,娴熟地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在中西合璧的路径上,赋予了作品别具一格的意境和耐人寻味的时代意义。目前有好几个《斯人何在》的录音版本,其中最近发表的一个版本,由石倚洁老师和陈萨老师共同完成,收录于《中国艺术歌曲》专辑中,于2021年11月19日在各大音乐平台发表。该版本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钢琴演奏都是极高水准的,是21世纪当之无愧的时代佳作。1.9mm

二、《斯人何在》的风格特征

(一)歌词格律与意境特征

《斯人何在》之词虽非古代名家之作,但其却是一首具有古诗词品格的艺术歌曲。黄永熙以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富有诗意地描述了一个人于深夜倚窗眺望,内心充斥着孤独和期望,思绪万千的意境。字里行间弥漫着朦胧静谧的气质和耐人寻味的深意。通常而言,以唐诗宋词为歌词的现代艺术歌曲,主要通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不尽意、境生象外、寓意于物、触物起情等手法来呈现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独特意境。《斯人何在》也不例外,其音乐与歌词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同时,音乐还进一步表达出了超脱于语言文字之外的某种精神意蕴。诗词的意境因音声而更为充盈生动、悠扬缠绵。一幅幅似曾相识的场景,一缕缕激发共鸣的寂寞忧伤,随时间之流动,渗进心底。

作者选用七言格律,首尾为相同四句七言诗句,以景抒情,开启篇章。“更阑人静倚窗望,孤星寒月云里藏,景物依然心神往,斯人何在问穹苍?”第一句便描绘了孤身一人依靠窗前的景象,一下子便将人带入情境中。第二句继续描写景色,其用词巧妙,“孤”与“寒”二字,将此刻人内心的情感映射于星与月之中,最后三个字“云里藏”相当妙,为情感的流露增添了一份隐晦和生动。第三句,情景转变,言说念想,诉说着对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中的“穹苍”,是第一句中所眺望的窗外景,更是第二句中藏于云中的星与月。用提出疑问的方式,延续前一句那份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四句诗词按照起承转合的逻辑,建立了顺畅完整的语调韵律和语言意境。

随后,诉说心事:“渺茫茫,在何方?伤悲切,泪盈眶”!语言节奏变得短促,且更为直接有力,顺延前四句的情绪,并不断深化。尤其是“伤悲切”三字,使这种情绪高度饱和。紧接是八句七言诗句,依旧是先描写景色,再借景抒情。“残花凋谢叶枯黄,云里星月暗无光,心如浮萍漂流荡,岁月催人鬓发苍。”花与叶均枯萎凋零,之前孤寒的星与月此刻也黯淡无光,如此画面和景象让人倍感消沉。第三句转向对内心的描述,“如浮萍”三字与前两句的景象意境相契合,直言心中的苦闷。第四句进一步道出了内心的无奈。四句话,一位在外飘荡、内心不定、年岁不小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接下来四句,故事继续展开。“沧海桑田万事变,旧日美梦再不现,往事重忆是苦甜,不堪回首恨绵绵。”之前消沉的情绪并未转向积极,而是陷入回忆中,旧日的美好与当下的落寞形成对比,苦甜交织,心中升起不甘和悔恨。这八句诗词是一个整体,从景色描述开始,不断推进、开展,最终实现情景交融。从消沉苦闷到不甘和悔恨,丝丝入扣,深入人心。

(二)曲式结构与旋律构建

在艺术歌曲的曲式和旋律构建上,黄永熙擅长从古诗词本身的音调和诗词内容的情绪扬抑中寻找灵感。不仅运用西方古典作曲技术发展乐句,还试图将中国风格旋律与之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中为体、西为中用。

《斯人何在》的结构为回旋曲式,即:intro—A—B—A—C—A。其中,主部A和插部均为四句式乐段,插部B则为两句式乐段,主调为降A宫五声调式,二四拍子,速度为行板(见谱例1)。

引子(第1—7小节)。钢琴先奏出主题,旋律音F-C-F-降A是Ⅵ级三和弦音。此处可理解为,其高声部旋律是中国的F羽五声调式,因为fa和si两个偏音始终未出现。而钢琴伴奏部分则在降A大调的平行小调,即在f和声小调上建立和声进行。第五小节处使用到了重导和弦,向Ⅴ级离调,最后落到C-降E-G,即f和声小调的属三和弦上。从引子部分即可看出作曲家中西合璧的创作思维。

主部A1(第8—23小节),共16小节,四个乐句,结构为a+b+a1+c。第一句和第三句的人声旋律虽然完全相同,但细看,其钢琴伴奏部分是不同的,因此是一种变化再现。该乐段的前三句依旧可视为羽调式(钢琴部分为和声小调),但最后一句人声旋律结束在降A音即宫音上,钢琴部分则落在降A大调的主和弦上,完全终止,此处实现了大小调的转化。如仅看音乐部分,此段落也可理解为是个复乐段,但因为要契合歌词的语句逻辑,笔者认为将其视为四句式乐段或许更妥当。

插部B(第24—31小节)共8小节,两个乐句,最后还有四小节的连接。此处段落的和声终止是开放性的,第一句半终止处落到了主调主和弦上,即降A-C-降E上,但全终止处却是开放性的,转到了其平行小调(f和声小调)的属和弦上,随后的连接部则落在了主和弦上(见谱例2)。

插部C(第53—63小节)和主部的结构是一样的,同样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也相同。唯一些许不同的是,其最后一句的结束音拖长,扩充为了5小节。此部分的调式有所变化,第二句出现了偏音si(G音),变为六声调式。第三乐句为宫调式,到了第四乐句,出了转调。其第一小节转到了平行小调f和声小调上,和弦为属和弦,第二小节开始转到c小调,和声进行为Ⅰ-Ⅱ7-Ⅰ-V7-Ⅰ-Ⅰ7。其最后一个和弦为七和弦,可理解为开放性终止,为之后的转调作准备。

总体而言,该作品的和声写作还是比较传统规范的。尤其在人声旋律的节奏设计上十分工整对仗。人声旋律和钢琴伴奏的上下乐句之间,基本上遵循了同头异尾的规则。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人声旋律的建构紧贴和声,几乎全是和弦构成音,整首歌曲的旋律进行以三度上行和二度下行为主。2另外,钢琴伴奏织体编配得也比较简洁,主部出现了三次,其织体与上方人声旋律基本统一贴合。而两段插部则编配得比较个性,相对而言,钢琴伴奏的节奏比人声旋律更密集,起到了一定加花、装饰的作用。

三、《斯人何在》的演唱解析

(一)咬字处理

从古至今,在我国的声乐理念里,语言的言说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其根基。而语言的基础是咬字。因此,演唱应是咬字与音调的完美协调。咬字,既决定了歌词的清晰可辨程度,还关系到表演者的声乐技巧和发声是否科学。我们讲究“字正腔圆”,便是要求咬字规范。“字正”要求每个字的声母精确、韵母清晰以及声调正确。汉语中的咬字归韵有三个要素,即“字头”“字腹”和“字尾”,其中“字头”是指一个字的声母,“字腹”和“字尾”则是字的韵母。唱歌也不例外,虽然实际演唱和日常的说话咬字会有些许差别,但这些差别都是为了保证演唱时发声的科学性,为了使发声腔体更通透、圆润。那么在演唱歌曲时,一定要注意其咬字细节,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干净利落地咬字归韵,将歌词唱清晰、准确了,才不辜负那富有文学性的诗意文笔。

汉语中辅音较元音多,要根据不同的音灵活运用“字头”“字腹”和“字尾”唱法。如第二段中的“渺茫茫”(miǎo mánɡ mánɡ)和“在何方”的方(fānɡ)等字要注意发出后鼻音,应做到“字头”灵巧轻盈,而“字腹”元音要保持延时,注意字音上的连贯性。2最后到“字尾”,归韵要注意时机,不能过早或过晚,轻声归韵即可。同样,也要处理好辅音的时值,如声母为g、l、r、x、ch、c、s和h的字(以第一句歌词为例),相对而言,其发音更长。

演唱插部C时要注意第一个字“残”的发音,字头“c”要短促清晰,立马找到发声位置,一触即发。字腹为韵母“ɑn”,需延长发音,字腹最能展现出歌唱中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部分。字尾要准确地归韵到“n”上,但切记不要发成后鼻音。收音时嘴角向两边张开,露出上齿。 第二个“花”字有两个音高,因此要注意拖长韵母,第二音主要为“ɑ”[WTBZ音,形成一个“O”形腔体。演唱时,为了增加吟诵1.9mm诗歌的语感,通常需要缓收慢发,这是该体裁独有的咬字技巧。因此,在演唱《斯人何在》时,除了要重视每个字的咬字细节,在整体呈现上还应营造出咏诵的感觉。

(二)情感把握

《斯人何在》以景抒情,讲述了作者夜深时分的万千思绪。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动态的、丰富的,一定要结合歌词来感受音乐旋律。只有熟知歌词内容后,才能够将自己代入歌词所描述的人物之中。在《斯人何在》中,作曲家用先抑后扬、缓缓上行的旋律表现第一段词中那静谧无声的夜景,万千思绪从这里发端、蔓延。在实际演唱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倚窗之人,唱出那种情绪,同时注意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让听众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深入体会歌曲的含义。因此,为了更好地传递《斯人何在》中的情感,一定要根据其歌词内容来设计具体的肢体动作。动作不需要多,幅度也不要太大,一切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同时,在这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程式化,要仔细揣摩诗词意境,进行精准且个性化的表达。

例如唱到“往事重忆是苦甜,不堪回首恨绵绵”时,演唱者的内心也要怀有这种十分伤感的情愫,回忆一下自己的人生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再将这种情感融入进去。而演唱:“渺茫茫,在何方?伤悲切,泪盈眶!”时,要从心底发出疑问,不能过分抒情。此时迷茫、困惑和悲伤统统萦绕在心里,它是复杂而强烈的,应体现出层次。再如,唱到 “斯人何在问穹苍!斯人何在?”这种情绪激昂的反问句时,应该要加上幅度稍大、展示出力量感的动作。同时,脸上也应显示出那种带有责问的抱怨和重新振作的神态。要知道,歌曲的情感表现依赖于对歌词内容的细致品读,以及演唱者自身强大的同理心和想象力。演唱歌曲时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如同一座高楼大厦没有稳定的地基,只是空有其表,经不起细品和推敲。

结语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表演时一定要动真情,学会将歌曲作品反过来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进行全方位的体察,找到共鸣,完全投入,激发自己与创作者共同的情感体验。如此才能让歌曲的情感内涵在你的演唱中再次复苏。

参考文献:

[1]陈威.黄永熙《声声慢》演唱分析[J.大众文艺,2017,405(3):160-161.

[2]邱雅羚.论艺术歌曲《声声慢》的演唱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12):73-78.

[3]赵瑞英.古诗词歌曲《阳关三叠》两个版本音乐特点与演唱方法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4]李琳琳.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与表现[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

[5]孔祥勇.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演唱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王肖茜)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梅花引》的艺术特色与演唱研究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艺术歌曲流行唱法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