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羔羊成活率的几种常见疾病与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024-05-29常伟宁
常伟宁
羔羊作为羊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环节,如何提升羔羊成活率对养殖场经济效益性影响重大。羔羊在出生后,饲养人员需要做好羔羊的护理与疾病预防工作,确保羔羊群体的健康良好生长,提高成活率水平。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羔羊出生后致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种常见羔羊疾病与综合治疗方案及提升羔羊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旨在维护我国羊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发展。
一、羔羊易感病因素
1、抗病性差
部分养殖户在实施羊群生产期间,对羊群管理不规范,常出现母羊、公羊混养,或近亲交配的现象,此条件下产出的羔羊体质相对较差,免疫能力下降,易受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侵染引发疾病。同时,母羊为初产或初产年龄过早、饲养环境条件卫生差、营养供给不均衡、缺乏运动等因素,也会促使羔羊的机体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降低抗病性,最终引发疾病致死。部分母羊在妊娠期,摄入养分不均衡,无法满足自身及胎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出现胎盘功能不全、早产、胎儿体重过大或过轻等不良现象。产后母羊的泌乳量少、无法为羔羊提供母乳抗体,也会增加羔羊的感病性。
2、管理不科学
羔羊在出生后,养殖户未养成科学养殖的理念,只关注羊群繁殖数量,忽略对羔羊的机体生长情况的观察。在羔羊哺乳期,常由于护理不足的现象,致使羔羊出现消化系统疾病,不仅抑制了羔羊的机体正常生长,还会降低抗病性引发多种疾病。除对羔羊护理不足外,养殖户在管理期间,对围产期母羊的管理不到位也会影响羔羊的成活率。例如,在养殖场内未设置生产舍及羔羊舍、产后母羊未能与羔羊隔离饲养等,当母羊患病后,极易通过直接接触将致病菌传播至羔羊群体,增加感病风險。
3、羔羊营养摄入不足
羔羊出生后,机体发育趋于完善,生长发育速度快,亟需营养的供给。当营养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羔羊生长速度缓慢,体型瘦弱,无法适应外界的环境条件,最终引发感病。特别是机体抗病性较差的羔羊,当处于断奶前后、不良应激刺激的情况下,极易感病。通常在羔羊出生后半个月左右,养殖户应当设立隔栏补饲槽对羔羊提供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饲料进行补饲,供给清洁饮水,锻炼羔羊的取食能力。在此期间,观察羔羊的取食情况,一旦出现取食量异常,精神状态沉郁时,立即查找异常原因,并调整饲料种类、配比及饲喂方式,及时诊治,避免恶化。
4、防疫意识单薄
养殖户在开展羔羊护理期间,自身对疫病的防控理念单薄,未能定期开展羊舍消毒管理,致使羊舍内致病菌数量增多,增加感病风险。部分养殖户对于“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核心管理认识不足,认为做好羊群免疫接种即可避免所有疾病的发生危害,对接种疫苗的选择、使用、保存不良,导致疫苗接种后效价减弱。一些养殖户在羊群疫病防控方面,对抗生素类药物过分依赖,滥用抗生素,导致致病菌耐药性提升,影响羔羊的机体免疫功能性。
5、环境管理不良
在开展羔羊养殖期间,养殖户为追求养殖经济效益最大化,忽略对养殖环境的建设规划。羊舍内部建设简陋、设备设施老化、粪污处理不及时、卫生脏乱差,舍内多种致病菌滋生繁殖,易引发羔羊呼吸道、消化道类疾病。除此之外,羔羊初生在冬夏季节时,羊舍内保暖、降暑设施不足,羔羊易出现过冷、过热不良应激,机体抗病性差,易感病。
二、影响羔羊成活率的常见疾病及防治
1、肺炎
①临床表现
羔羊初生后,呼吸系统未发育完善,神经反射不成熟。当夏冬季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或夜间羊舍门窗未及时关闭,羔羊群体在受风寒或热气侵袭下,易出现感冒,并引发肺炎。羔羊在患肺炎后,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流鼻涕、咳嗽、毛发凌乱无光泽、反应迟缓、取食量下降或废绝等。发病严重的情况下,患病羊出现口吐白沫、排脓性鼻液、呼吸急促、心跳脉搏加速、口唇紫青色,不及时诊治的情况下,患病羔羊会由于机体各器官衰竭致死,死亡率高达15%~30%。
②防治措施
做好妊娠母羊饲养管理,在日粮饲喂基础上添加微生物制剂,以提升母羊的免疫力水平,增强初生羔羊体质。生产期间,做好产房的卫生清洁及防寒保暖,垫草、地面干燥卫生,使用3%来苏儿溶液对产房消毒。在生产前,对母羊的乳房冲洗干净,使用75%乙醇消毒擦拭。接产过程中,做好羔羊脐带的消毒,避免羔羊出生后出现感病。羔羊感病后,对患病羊、疑似感病羊与健康羊隔离饲养,做好日常护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羔羊患病后,可使用注射用盐酸卡那霉素400万单位肌注,每日给药2次,连续使用3d;或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400万单位肌注,每日给药1次,连续使用3~5d。
2、痢疾
①临床表现
羔羊痢疾属于一种急性传染性毒血症,患病羔羊临床症状以小肠炎症、小肠溃疡、腹泻等为主,患病后致死率较高。痢疾多发于7日龄以内的初产羔羊群体,其中以2~3日龄发病最多,带菌羊、患病羊为此病的传染源头。当母羊妊娠期营养摄入不足、羔羊羊舍环境脏乱差、气温环境突变、机体抗病性差等均为羔羊痢疾的诱发原因。羔羊患病后,多表现为精神沉郁、背部弓起、畏寒、停止取食、体温上升至40℃、卧地不起、运动量降低、腹泻,腹泻之初排便为糊状或黏液状、颜色多为黄绿色、灰白色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排便为水样,有泡沫、血丝分布,色灰黄、棕褐色,味酸臭。进入感病后期,患病羔羊呼吸音粗重、体温下降、肛门周边及后部躯体有粪便粘连,治疗不及时会由于机体多器官衰竭致死。
②防治措施
在每年秋季对后备母羊进行疫苗接种,使用肠毒血症、羊猝疽、羊快疫、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皮下注射接种,单头单次接种剂量为5mL;或在妊娠期母羊临产前20d左右,接种1次痢疾氢氧化铝菌苗,单头单次接种2mL,间隔10d后再接种1次加强免疫,接种剂量为3mL。羔羊在初生后可通过乳汁获取抗体,实现被动免疫。对于患病羔羊,使用30%氟苯尼考注射液20mg/kg·bw,肌注,每日给药1次,连续使用3d;或使用10mL/50mg乙酰甲喹注射液2mL肌注治疗,每日给药1次,连续使用3d。
3、羊寄生虫
①临床表现
羊寄生虫病可分为两类,分别为体外寄生虫、体内寄生虫,其中体外寄生虫为螨虫、蚊蝇、虱子、蜱虫等,体内寄生虫则为绦虫、吸虫、线虫、原虫等。羔羊体外寄生虫多为蚊蝇类,其在叮咬羔羊后,虫卵、幼虫会随着血液循环转移危害,引发反复感染。体外寄生虫外观易发现,诊断与治疗相对简单。而体内寄生虫的诊断与治疗较为复杂,当患病羊感染体内寄生虫后,会出现精神状态沉郁、尾部下垂、行动步伐紊乱、毛发散乱无光泽、取食量下降、身形消瘦、腹泻、排尿次数增加,尿量少,色为赤黄色或乳白色。体内寄生虫疾病病程相对较长,会造成患病羊出现贫血,最终致死。
②防治措施
在开展羊群养殖期间,每年可定期对羊群进行2次驱虫,第一次驱虫为春季,3月份前后,第二次驱虫为秋季,6~7月份期间。驱虫时可选用苯硫咪唑、伊维菌素等药剂进行,可药浴、灌服、拌料驱虫。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0.2mL/kg·bw肌注,每日给药1次,连续使用3d后,间隔7d再进行肌注1次,用于巩固治疗。
4、羊口疮
①临床表现
羊口疮属于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羔羊一旦发病后传染概率较高,即便治愈后也会终身带毒。羔羊在感染羊口疮后,体温会上升至38℃,下颌至嘴部显著红肿。感病2d后,嘴唇红肿且外翻,羔羊此时会由于疼痛而拒食,长期感染下,患病羊会由于机体营养摄入不足而出现身形瘦小、机体虚脱致死。部分患病羊的双唇与牙龈夹缝处、嘴角等部分生长出白色硬结,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转变为水疱、脓疱、溃烂、结痂。当治疗不及时,感病部位会出现扩展,患病羊嘴部有多个脓疱分布、糜烂溃疡增多,整个病程通常持续40d左右。
②治疗措施
当羔羊患病后,可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钾800万单位肌注治疗,每日给药2次,连续使用3~5d即可。同时,使用0.2%高锰酸钾溶液涂抹患病羊嘴部溃疡、痂皮处,每日给药3次,直至嘴部伤口愈合。
三、提升羔羊成活率综合措施
1、加强妊娠期母羊的健康饲养管理
加强妊娠期母羊的健康飼养管理对羔羊的成活率水平影响较大,当母羊进入妊娠初期,此阶段对营养要求不高,在夏秋季节牧草丰盛阶段,可通过做好日常放牧、青草刈割储存等工作,即可满足其营养供给需求。在进入冬春季节时,外界牧草资源减少,需要做好妊娠期母羊的补饲管理,在放牧管理的基础下,对其补饲优质饲料,提供洁净温水,避免由于饲用过冷水而出现不良应激造成流产。母羊进入妊娠后期后,体内胎儿快速发育,此时以舍饲管理最佳,为其提供含有充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其他微量营养元素的饲料。不可对妊娠期母羊进行追打、过度运动,避免由于惊吓而出现的早产、流产。同时,合理调控舍饲母羊的密度,避免羊舍内过于拥挤。饲养饲料过程中,观察饲料是否存有霉变、受潮等现象,禁止为妊娠期母羊饲喂霉变饲料,以免出现中毒。
2、做好初生羔羊管理
①设立独立产羔室
妊娠期母羊在分娩之前,需要为其准备单独的产羔室。生产期间,确保产羔室内的光照充足,温度高于10℃,低于28℃,产羔室内环境洁净、卫生,垫草柔软,干燥整洁,为妊娠期母羊提供优质的产羔环境。
②做好羔羊产后护理
羔羊在出生后由于机体发育不完善、环境适应能力差等特征,易受各种病菌的侵染影响。因此,做好羔羊的产后护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羔羊的感病风险,提高成活率水平。羔羊在出生后,技术人员需要及时将其口腔、鼻腔内部的异物、羊水清理干净,避免由于羊水、污染物的误咽而引发的肺炎病症。当羔羊娩出后,脐带自行断开时可使用碘酊消毒,未自行断开时需要使用缝合线将脐带扎紧并断开,随后使用碘酊消毒断开处。脐带处理结束后,使用干毛巾将羔羊体表黏液快速擦拭洁净,避免出现受凉,或可将羔羊置于产后母羊周边,让母羊舔舐干净羔羊毛发。在羔羊出生后,养殖户应当为羔羊提供相对温暖适宜的环境,避免产后环境温度较低,造成受凉致病。
③吃足初乳
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及营养物质,羔羊尽早吃足初乳可以促进胎粪的顺利排出,并产生足够的抗体,减少各种肠道疾病的发生。母羊在妊娠期过程中,部分抗体无法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至胎儿体内,因此羔羊出生后抗体无法快速形成,在出生后2h内羔羊能够吃上初乳、吃足,可以显著提升其抗病性水平。母羊在生产后,养殖户可对母羊的乳房进行按摩挤压,当乳汁流出后立即让羔羊吸取。当母羊拒绝为羔羊哺乳时,可在羔羊体表撒施部分面粉,诱导母羊对其进行舔舐,或人为帮助羔羊找寻到乳头并吸取。当羔羊出现丧母、或母羊泌乳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将羔羊进行寄养在其他处于共同繁殖阶段母乳充足的母羊处进行饲喂。当部分羔羊体质较差,无法自行取食时,可采取人工饲养的方式,为其提供牛奶定时定量饲喂。
④补饲管理
母羊在分娩完成后的3~4周内为泌乳高峰期,随后泌乳量将逐渐降低,此时需要为羔羊提供补饲。羔羊在生长至10日龄左右,即可取食少量的青绿多汁饲料,以促进其瘤胃的良好发育。在进入15日龄后,可在饲喂青饲料的基础上,为其添加精细饲料,置于羊舍食槽内,供其自由取食。羔羊精细饲料配比以玉米40%、草粉25%、豆饼23%、麸皮8%、骨粉2%、食盐1%、微量元素添加物1%即可。为羔羊补饲时,应当依照先喂粗料、后喂细料的顺序进行,并按时按量按需进行饲喂,不可随意乱更改喂食时间、喂食配方,不利于羔羊育肥。
⑤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作为羔羊疾病防控的最为高效、经济的手段,在羔羊生长期间应用十分关键。在母羊分娩前20~30d、10~20d各接种1次氢氧化铝菌羔羊痢疾苗,首次接种量为单只2mL、二次接种量为单只3mL,可以有效预防羔羊出生后患痢疾,一次接种后免疫期多为5个月左右。羔羊出生后1周内为疫病的高发阶段,在此期间,养殖户需要密切观察羔羊的日常精神状态、取食量及排便特征等,是否存有腹泻、精神沉郁、取食量不足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病症及时隔离治疗,避免出现传播。羔羊出生后的15~20d左右,可对羔羊接种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三联菌苗,单次单只接种量为2mL;每年3~4月期间,对羔羊接种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预防羊只感染羊痘;每年的3月、9月各对羊群接种1次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可有效预防羊口疮的发生与危害;进入9月份期间,为羊群接种1次炭疽菌苗,用于预防羊炭疽病的影响。
⑥断奶期管理
羔羊生长至3~4月龄后需要对其进行断奶管理,提升羔羊自身的生存能力,促进母羊的膘情复壮。进入断奶期后,需要将母羊和羔羊分开饲养,羔羊可依旧饲养在以往的母子羊舍内,将母羊驱赶至其他羊舍管理,避免羔羊由于环境应激所造成的感病。对羔羊群体依照不同的规格、健康状态、性别进行分群管理,同时做好断奶期的饲养流程规划。在此期间,羔羊改变以往乳汁日粮结构,处于全饲料适应期,当管理不良极易造成羔羊出现消化系统疾病,最终致死。因此,羔羊断奶期饲养时,可在以往精饲料配比中加入少量奶粉,青绿饲料,促进其习惯日粮取食。此外,对于羔羊取食的食槽、水槽等进行定期消毒,避免有致病菌侵染,危害羔羊健康。羔羊的饮水洁净化,冬季饲喂温水,避免肠胃不良应激出现感病。
羔羊成活率水平作为影响羊群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在此期间,羔羊出现感病后,不仅会影响其成活率水平,还会降低羔羊的生产性能,抑制羊群生长。因此,养殖户在开展羊群饲养期间,应当基于当地的羊群疾病发生流行条件,对影响羔羊成活率的多种疾病发生特征及防治措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结合加强母羊、羔羊饲养管理措施,来促进母羊及羔羊的机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增加羔羊的成活率水平,保障养殖户的养殖经济效益性,促进羊养殖产业的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053800 河北省深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