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高产种植管理应用的创新与优化探索
2024-05-29杨嫣
杨嫣
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稻生产也被列为国内很多地区的重要粮食工程。因此重视和加强对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究,有效促进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种植效益,成为当前水稻生产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简要探究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种植管理,以期为水稻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当前在农业供给侧深化改革进程中,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要想切实提高水稻产量及品质,就必须应用科学合理的水稻栽培技术。因此,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先进水稻栽培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农户应提高对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视度与有效应用,进而保障水稻茁壮生长,推动水稻种植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水稻栽培技术的概述
水稻栽培技术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包括育种、种植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技术,以达到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其中,育种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基因选择和杂交培育等方式,选育出具有高产、抗病虫害和逆境耐性等优良特性的水稻品种。同时,种植技术也是水稻栽培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包括确定合理的播种时间和方法,适宜的种植密度和间距,以及进行土壤改良和施肥等方面的技术。此外,管理技术也不可忽视,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正确的灌溉和排水管理技术的应用,都对水稻高产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说,水稻栽培技术的综合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能够帮助农民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因此,在未来的种植实践中,我们应当重视和探索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的高产能力和抗逆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稻栽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水稻产量及品质在不断提升,但现阶段水稻栽培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问题如下:
1、病虫害防治不力
部分农户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对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导致病虫害蔓延,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此外,部分农户过度依赖化学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导致水稻抗药性增强,进一步影响水稻产量。
2、种植密度不合理
部分农户在种植水稻时,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水稻生长。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水稻叶片相互遮挡,通风透光不良,容易引发病虫害;种植密度过小,则浪费土地资源,降低水稻产量。
3、施肥不当
过量施肥、偏施氮肥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土壤结构恶化、环境被污染等问题。合理的施肥方法和比例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4、灌溉管理不善
部分农户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灌溉管理不当,如长时间浸泡、过度排水等,不利于水稻生长。合理的灌溉管理能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有利于提高產量。
5、水稻品种更新滞后
部分地区水稻品种更新速度较慢,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提升受限。引进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水稻新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
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
1、栽培技术越来越有针对性
目前来看,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灌溉不合理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种植人员即使选择了抗旱能力较好的水稻品种,在栽培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灌溉的次数,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在使用了新型栽培技术后,原有的栽培技术被放弃,在这种前提下,种植人员应更注重对新技术的选择,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技术,同时也要与水稻品种相匹配,避免让水稻品种出现不适应的问题。
2、不断改善管理控制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想有效发挥,就必须依靠种植人员的合理实施。种植人员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提升水稻的产量。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水稻的管理控制技术,规范种植的方式,确保技术实施的效果。此外,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制度,让高产栽培技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策略
1、确定水稻品种,保障播种效果
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能够保障播种处理的水平,为技术应用奠定良好条件,最终实现高质量水稻生产的目标。这是技术发展的执行条件,水稻的优质种植以及高产栽培,都要在这一基础工作之下完成。合理应用水稻品种,在前期栽种的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对当地的气候环境、降水量等等有基本的了解,在选择种子的过程中,便能更好地把控各项因素。最好是选用抗旱能力较强,且具备抗病害能力的水稻品种。在播种之前,需要反复检验种子的各项指标,如果种子质量不合格则需要淘汰,按照栽培管理的要求,进行种子晾晒、浸泡以及消毒处理等工作,从源头开始将水稻的整体生长情况全面管理。
2、保障优质水稻栽培稻田的建设
稻田土壤作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求我们在前期的工作中做好认真的准备,土壤条件对水稻产量优质高产顺利实现的作用不言而喻。
①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保障水稻种植的顺利进行。在水稻栽培开始之前,就要做好秧田的选择和保护工作。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管控措施,避免城市化进程对农用耕种土地的征用,避免因土壤环境以及面积减少造成水稻产量降低及品质下降等问题。
②在保障面积的基础上,首要考虑的就是稻田的选择,土地是水稻栽培种植的直接营养来源,有效地实地土壤考察,分析栽培地土壤的含水量、肥沃性等,都是需要进行认真细致分析的重要因素。只有做好前期的分析准备工作,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科学地集中处理和把握,才能满足优质水稻栽培的土壤生产需求,实现水稻栽培的高产和高效化。
③作物生长离不开充足的阳光照射,尤其是对于喜温喜光的水稻而言,所以生长的过程中对温度与光照也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水稻的优质与高产。这就要求我们在种植水稻的秧田选择时要尽量考虑到光照和温度的问题,如高纬度的北方,种植秧田开阔平坦,或者是广泛分布在江南地区的梯形稻田,都是满足这一种植需求的地形。
3、培育好壮秧
有针对性地应用苗床增温技术,确保水稻的育苗效率和成活率得到显著提升,选择生育期更长的品种是在育苗的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头。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落实苗床增温技术,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低温情况和营养条件,有针对性地利用三膜覆盖,通过秧田积温,使秧田的生长期得到充分的延长,进而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必要保障。要构建高质量规范化的旱育秧田,可以有针对性地应用标准化的开闭式大棚,做好培育工作,同时也要采取微喷浇灌模式,使其营养需求和水分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供应,同时在温度调控方面有效增强,这样才能为秧苗的茁壮成长提供支持。在科学培肥置床方面,也要不断优化和完善,要着重针对有机肥和化肥进行科学合理的匹配,要尽可能使用绿色有机肥,施用家禽腐熟有机肥和酵素有机肥,这两者的融合可推动改良土壤,对其进行床平、肥匀、压实等。对于土壤的pH值要维持在4.5-5.5的水平,这样才能为秧苗健康茁壮的成长提供支持。同时在消毒杀菌方面进行有效优化,可以应用旱育模式,这样可以使作物植株更加健壮,同时对于关键时期要有效控制,特别是在生长最旺盛的时间段要对水分、养分进行相对应的控制,使地上的秧苗和地下的部分实现同步发展、均衡推动,以此体现出标准化育苗效果,使秧苗的生长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4、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①合理施肥
水稻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是需要非常多的营养成分的,所以就应借助施肥技术的合理应用,来为其生长发育保驾护航。具体来说,水稻在最初的发育阶段时,对各类元素的需求量都比较大,所以为了确保水稻后期的产量和质量,在这一时期就要注重氮、磷、钾等元素肥料的施用。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控好施肥的用量和次数,以免影响水稻的生长质量。通过合理应用施肥技术,还能更好地改善水稻的外观形状,从而在确保其高产量、高质量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水稻的经济效益。然而当下很多农民一直存在肥料越多越好的错误思想,如果水稻施肥过多,很容易导致水稻被肥料烧死。所以在施肥时,需结合水稻的生长需求,保证合理地进行施肥。在施肥时,有条件的话建议使用有机肥,更能保证水稻的口感,当然在施肥期间还需结合水稻的品种,合理选择适宜的肥料,如早稻可选择复合肥,晚稻则可以选择氮肥。
②科学灌溉
在灌溉期间,不能随意灌溉,需保证进行科学灌溉。在插好秧苗后,需进行灌溉,避免水稻出现缺水的问题,同时保证薄水分蘖,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③秧苗移栽与密植技术
选育优质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根本,而合理的种植则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播种时,秧苗与秧苗之间要保持适当的间隔,以确保水稻在生长期间能充分吸收日照,如果种植间隔过密,会造成水稻缺少养分,如果种植间隔过疏,很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为了精确地判断水稻的种植间隔,可以通过小范围试验来确定间隔。此外,为了防止土壤的粘连,在插秧过程中,秧苗不要太深,以免影响秧苗的生长。在培养30-32天后,达到一定的生长条件,就可以进行移栽。为了提高秧苗的存活率,应在播种之前平整土壤,并进行施肥。整地深度应在10-15厘米左右,保证土壤疏松、透气。在这一时期,可施用有机肥料,并辅以化肥。在整地后,应及时施用已充分腐化的有机肥,并适当施用N、P、K肥。秧苗移栽时机的选择对秧苗的成活率和正常生长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移植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在进行移栽过程中,必须明确播种密度,只有保证一定的种植密度,才能达到水稻的高产。此外,为了避免秧苗在移栽过程中受到损害,多种保护措施也被广泛应用。例如,大棚隔离技术可以有效阻挡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为秧苗提供一个相对温和的生长环境,同时,防晒罩和隔热层的设置也能进一步降低环境温度,确保秧苗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内生长,不同地区的天气和节令差异显著,因此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来确定最佳的移栽时间,在南方大部分地区,早稻的移栽时间通常安排在4月中旬,而长江中游一带的晚稻则以7月中下旬为最佳移栽期,这样的安排能够确保秧苗在光照、温度和通风条件都较为适宜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密植技术在水稻栽培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杂交水稻的生产中,密植技术尤为关键。一般而言,育秧期约为1个月,之后便可进行移栽,然而为了确保移栽效果,最长不应超过2个月的时限。在移栽过程中,对技术的把握至关重要,从尺寸规格到技术标准,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秧苗的成活率和后续的生长情况。此外,保持水稻田的平整度也是密植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规范的拉线调整,可以确保秧苗移栽后的土壤平整、高低落差小,这不仅能够保证光线的均匀照射,增加透风量,还能有效减少虫害聚集,为水稻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④提升水稻的抗灾能力
首先,改善水土环境,推广和应用节水农业,选择使用河水与地下水结合灌溉的方法,来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其次,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灌溉以及排灌设施,可大大提高抗旱以及抗洪涝的能力。
⑤注重提升机械使用率
政府应加大农机益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可以全面认识到使用农机的重要性,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农机下乡活动,为农民设置购置补贴,并加强技术培训,保证农民掌握正确操作农机的方法,借此来不断地提高当地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
⑥做好除草工作
水稻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上述所说的栽培环节以外,还应重视水稻的除草工作。具体来说,在水稻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稻田上会长出一些杂草,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清理,那么杂草在生长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吸取本应属于水稻的养分,久而久之,水稻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进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只有科学应用水稻栽培的除草技术,才能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并行。对稻田内杂草的清除工作通常需要在插秧之后5-10天内开展,除草时可采用稻田除草剂,如野老除草剂,每亩用化肥7-10公斤兑野老除草剂1包充分搅拌均匀才能进行洒施,追肥除草时最好选择晴朗天气进行。但在选择使用除草剂的时候,应当严格遵循“无公害、无残留”的选择标准。而目前在进行稻田的除草工作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使用除草剂。而此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地消灭稻田中的杂草,但是很有可能会造成污染,所以在除草技术的应用上,有关部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5、建立综合防灾减灾系统
全球变暖和土壤荒漠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脅着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全球抗灾减灾和灾害管理体系已成为水稻栽培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提高水稻对不利条件的适应性已成为重要内容。此外,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水稻寄生虫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因此必须建立适当的技术控制系统,以适应水稻种植和生长的特点,尽量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危害。
6、加强水稻的病虫害防治管理
相关种植人员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展开有针对性的病虫防治工作,来明确病虫害的类型,进而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以此强化对水稻病虫害的管理。尽量不使用传统的农药,而是选择植物源农药。这是因为,与传统农药不同的是,植物源农药是借助对植物中化学物的有效提取来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和控制,所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安全、无污染,因此将其喷洒在水稻田上,一方面可以起到杀菌灭虫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使周围的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和污染。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水稻栽培人员应当科学地采用水稻栽培技术进行水稻的栽培,还需要对水稻的病虫害问题进行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水稻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时,尽可能提升水稻的产量,提高水稻的质量,在促进水稻栽培行业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作者单位:553507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大山镇农业农村工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