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担当作为 聚力提质增效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再立新功

2024-05-29吴奇修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5期
关键词:农业

吴奇修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部党组要求,总结回顾2023年财政支农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立足财政职能谋划部署2024年财政支农重点工作,进一步激励、引导、督促全国财农系统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有力有效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支农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再立新功。

一、立足开局之年,主动挺膺担当,2023年财政支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开局之年。全国财农系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财政部党组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着力攻坚克难守底线、凝心聚力促振兴,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和财政部党组、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解决“谁来种地”难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等课题研究,聚焦农业生产领域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小事”,完善财政支农稳粮政策体系,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财政支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着力强化多元化投入保障和政策供给,持续提升财政支农工作效能。夯实财政投入保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2.4万亿元,同比增长6.5%。深化改革创新,调整优化6项农业转移支付政策。启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贷款贴息试点支持政策,支持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和“三农”领域政府投资基金健康发展,“政银担保投”协同发力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度参与“三农”领域重大文件起草、重大政策制定,建立健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闭环工作机制,中央财政支农措施的“含金量”更足、落实效果更好。

(三)精准有力支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及时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扎实推进藏粮于地,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400万亩,支持吉林、山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统筹做好支持黑土地保护利用、耕地轮作休耕等重点工作。纵深推进藏粮于技,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启动实施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受补助品种单产水平均大幅高于当地平均单产。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支持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安全监测能力提升,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和玉米大豆“一喷多促”补助,支持各地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水利救灾及“气象为农”工作,财政保障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的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四)发扬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支持打赢抢险救灾多场硬仗。一是采取超常规举措预拨蓄滞洪区运用补偿。2023年8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超常规措施分两次先行预拨天津、河北、河南国家蓄滞洪区运用中央财政补偿资金15亿元,全力支持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023年底,按照中央财政承担70%的顶格比例再次拨付河北、天津、河南补偿资金,实现了国家蓄滞洪区“当年运用,当年补偿”。二是迅速高效支持应对河南“烂场雨”灾情。针对河南省部分地区罕见的“烂场雨”灾情,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2亿元,支持河南省对受灾麦田开展农机抢收作业、对收获潮粮开展烘干等减灾减损相关工作,確保宝贵的救灾资金第一时间到达灾情一线。三是有力支持应对台风造成的严重洪涝灾害。2023年8月,台风“杜苏芮”引发严重洪涝灾害,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为支持各地有序应对灾情影响,一周内连续3批次紧急下达救灾资金30亿元,支持受灾地区做好农作物改种补种、水利工程设施水毁灾损修复,尽快恢复农业生产生活秩序。四是全力支持抗震救灾。针对2023年12月18日夜间发生的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12月19日紧急下拨甘肃、青海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2.2亿元,保障受灾地区农业畜牧设施、水利工程设施震损修复,减轻灾害损失。

(五)加力提效实施巩固衔接相关资金政策,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和脱贫地区持续发展。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继续加大衔接资金保障力度,资金规模达1750亿元,较上年增加100亿元;将支持联农带农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60%,大部分脱贫县都培育了彰显本土特色的主导产业,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脱贫人口增收态势持续向好。2023年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6元,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深入开展脱贫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政策实施情况调研评估,研究将试点实施范围优化调整至160个重点帮扶县。系统排查衔接资金支持帮扶产业发展情况,开展巩固衔接考核评估和衔接资金绩效评价,进一步压实地方巩固衔接责任。

(六)统筹做好财政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有效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同共进。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支持构建“农业产业强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梯次布局、协同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扩大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范围,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稳定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农村改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启动新一轮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势头,为在复杂严峻形势下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赢得了战略主动。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这背后离不开财政的有力保障,离不开各级财政部门的主动担当和积极作为,全国财政支农系统的广大干部切实扛起了责任、顶住了压力、付出了辛劳、作出了贡献。

二、坚持着眼全局,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支农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困难挑战,必须立足财政职能,坚持全局思维、系统观念,深入开展分析研判。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三农”工作肩负的使命极其重大。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当今世界变化交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面临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确保始终立足自身抓好農业生产,切实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看,既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确保任何时候都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又要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既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又要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工农城乡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从推进农民增收致富看,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既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物质生活更加富裕;又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文明乡风民风,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富足。这些目标任务,实现起来都不容易,都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攻坚克难。

(二)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发生深刻变化,给“三农”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因素增多,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内生产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加大。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叠加影响,我国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从业人员对新技术新模式不够适应,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机制与农村人口结构的匹配度有待提升。

(三)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夯实“三农”投入保障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财政运行压力加大,保障乡村振兴财政投入需克服一定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尚需巩固,财政持续增收面临一定压力。总体来看,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在这种形势下,今年中央财政在安排农业农村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时注重加强与2023年增发国债有关资金安排的衔接,确保相应领域的建设任务得到充分的财力保障。各地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发展信心、切实用好资金,警惕地方可能存在的影响“三农”投入的问题,采取有力的措施坚决予以纠正。二是金融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还面临多种因素制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金融机构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和金融产品创新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有效吸引各类要素流入农业农村的制度安排和投资环境有待优化,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指标挖掘空间有限,乡村振兴领域项目风险大、盈利低、投资回报期较长,影响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

总之,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支农工作开局良好、基础扎实,肩负的使命任务重大而艰巨,既有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不少严峻挑战。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全面激发创造热情和务实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支农工作新局面。

三、坚持求真务实,积极担当作为,扎实做好2024年财政支农工作

各地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夯实投入保障、加强资金监管,坚持不懈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协同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提质升级和需求侧潜力释放,依靠改革开放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不断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良性互动,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支农工作应重点把握的几方面要求。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支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政策链条长、工作环节多,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很多,立足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形势任务,至少应把握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以政领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12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家是党中央当家,理财是党中央理财,财政部门是执行部门、服务部门”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将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创造性地细化实化为具体的财政支农工作举措。

第二,必须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推进工作,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农业发展中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以促进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着力点,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和“战略后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农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农村是战略后院,农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有力支持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来应对经济社会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第五,必须强化政策创新和政策集成,着力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我们要聚焦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等重点任务,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

第六,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我们要着眼“三农”发展实际,着力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第七,必须严肃财经纪律,着力加强涉农资金全过程监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健全财会监督机制。2023年12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总则部分专门增加“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有关内容。要强化财经纪律意识,加大对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全流程监管体系,真正把宝贵的支农资金管好用好。

(二)持续完善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投入保障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作出过相应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求“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各地要深刻学习领会、积极探索实践、认真抓好落实。

1.着力夯实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法要求,统筹考虑未来一个时期财政收支趋势,督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一是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将乡村振兴作为各级预算安排的重要因素,指导地方用好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国债资金等,重点用于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大决策部署和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领域重点任务。要明确“三农”投入中央有责任、地方也有责任,各地必须抓好落实,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乡村振兴。二是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各地要对照抓好落实。关键是要严肃监督考核,坚决防止个别地区搞“数字计提”、玩“数字游戏”,同时要加强土地出让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农投入之间的衔接,防止“挤出效应”。三是协调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统筹考虑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要求和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主动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将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示范带动性强的乡村公益性建设项目优先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2.充分发挥金融社会资本“多渠道”优势。综合运用投资基金、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农业保险等多种方式,促进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有效激发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的动力,汇聚多元投入合力。一是实施好高标准农田、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按照“地方补贴、中央补助”的方式,支持地方做好贷款贴息试点。各地要进一步聚焦政策导向,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做实各级融资项目库,完善遴选对接服务机制,加强试点经验做法总结,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试点工作规范有序实施。二是充分发挥全国农担体系作用。要坚守全国农担体系政策性定位,建立健全银担协同联动支农机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突出做好对粮食、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信贷担保服务保障。同时,要切实抓好風险防控,依托大数据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业务风险的监测与管控,要坚决反对和制止“见贷即保”,坚决反对违背金融规律搞过高的放大倍数。三是指导乡村振兴领域相关政府投资基金有效发挥作用。积极指导乡村振兴领域政府投资基金,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优化投资结构,有效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基金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对潜在风险大的项目要及时坚决撤出。四是促进财政资金支持建设的产业项目更好带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激发金融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不仅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引领撬动作用,还要发挥好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带动吸引作用。中央财政将继续支持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建设,各地要在承担相应支出责任、强化投入保障的同时,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新完善项目投融资机制,在坚持联农带农、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吸引更多优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让农民参与有收益、资本投入有回报,着力打造多赢局面。

(三)有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财政支农工作的核心命题。2024年,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已经明确,圆满完成绝非易事。对此,财政部门责无旁贷。必须立足职能强化政策扶持和示范引领,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支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1.关于大面积提高单产。今年,中央财政加力支持粮油等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实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各地要在去年工作基础上,加强经验总结、加大推进力度。一方面,要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系统集成,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坚持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相结合,示范带动高密度种植、高质量播种、高效率肥水,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另一方面,要抓好具体组织实施。借鉴“赛马争先”“揭榜挂帅”等机制,采取主体自主申报、竞争择优立项的方式,进一步发挥规模主体在提高自身单产、示范引领带动更多农户增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形成单产提升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2.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如果统筹考虑2023年四季度增发国债支持东北地区、京津冀受灾地区、粮食主产省等建设高标准农田,今年实际开工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将超过7600万亩;中央财政对新建高标准农田的平均补助水平也由1300元/亩提高到2400元/亩,增长了85%。各地要切实用好相关资金,会同有关部门协同发力,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地方要确立“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硬杠杠,凡是工程管护机制未落实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要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责任主体,鼓励村级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受益主体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提升建后管护水平。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探索建管一体机制、引入专业管护力量,探索解决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建、管脱节难题,保障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落实好《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通知》要求,督促有关县市区坚持质量和进度并重,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确保“高标准”实至名归。

3.关于积极有序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部署,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有关要求,今年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试点范围,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支持12个省份符合条件的20个县(市、区、旗、团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推动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动态跟踪和工作督导,督促试点县按规定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4.关于大力支持农业机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持优机优补,加快粮食单产提升、机收减损机具、大型高端智能绿色和丘陵山区特色机具推广应用,加力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械结构调整,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有三个方面应予以重点关注。一是关于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开展试点的省份要立足本地科技研发、应用场景等资源禀赋,充分调动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资源力量,依托大型行业领军中央企业和农机研发“国家队”,积极探索集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农业机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试点地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短缺、急需、国产替代的补短板农机具的研发制造上,要有新的突破、质的提升;对研发制造出大型高端智能绿色新机具、新能源(混合动力或电动)重点机具多,试点成效好,资金使用规范的试点省份(单位)将连续支持。二是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各地要高度重视,结合既有部署,重点聚焦农机、渔业、水利等领域,加快推进有关工作。要坚持“优机优补”原则,科学分档设置补贴标准。三是关于省级财政履行购机补贴法定支出责任。各省要依法履行法定支出责任,会同农业农村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加快补贴兑付,提高政策实施效能。

5.关于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今年,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一是扩大重大品种范围。在继续支持玉米、大豆、油菜3种作物基础上,将经国家审定(登记)或省级审定的高油高产优质(镉低积累)水稻、节水抗病(耐盐碱)小麦等农业生产急需品种纳入支持范围,对于国产白羽肉鸡实施“先推后补”。二是扩大实施区域范围。在去年支持9个省份及北大荒集团的基础上,增加河北、辽宁、江苏、江西4个重点省份和优势产区,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加快重大品种示范推广、开展配套技术服务、推动品种更新换代等,通过后端推广应用带动前端品种研发,以科技变革推动提升种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三是强化后端考核和资金使用效益。坚持目标导向,强化推广规模、单产提升考核约束,资金安排与品种推广面积挂钩。

6.关于做实做优做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大农业有机衔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的重要举措。今年,在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背景下,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就是要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加快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继续安排一定的资金集中支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北大荒集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生力军和国家队。其中,支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16个省份开展社会化服务试点,通过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推动本地农业农村部门支持供销合作社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质增效。

7.关于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未雨绸缪做好农业防灾工作,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我国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农业抗灾夺丰收任务艰巨。要围绕夯实“防”的基础、提升“救”的能力,加強灾害短期及中长期趋势研判,把握关键节点、提升响应速度,会同相关部门及时高效拨付救灾资金,支持受灾地区有效应对灾情,切实提高农业、水利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继续支持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

(四)聚焦聚力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今年,中央财政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把巩固衔接工作摆在支出保障的重要位置,在收支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预算安排衔接资金1770亿元,实现过渡期连续四年增长,目前资金已下达到省。各地要认真落实资金管理要求,抓紧分解下达并落实到项目,突出资金支持重点,保持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总体稳定,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抓好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重点项目。着重强调两方面。

1.督促重点帮扶县规范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既定部署,我们联合相关部门于年初印发了《关于将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优化调整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的通知》,明确将整合试点调整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相对较重的160个重点帮扶县。除实施地域调整外,還有三方面要求要认真把握。一是竞争申报获得的试点示范类项目补助资金都有既定目标,要专款专用,重点帮扶县获得的试点补助资金不纳入整合范围。二是要指导重点帮扶县在聚焦巩固衔接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其他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的轻重缓急、前期合规项目储备、项目实施能力等因素,做到“因需而整”、杜绝“为整而整”。三是要强化跟踪指导,督促县一级加强项目库管理,整合资金支持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选择,要压实县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强化资金使用者的主体责任、落细各级行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和整合资金监管,确保项目质量效益。

2.着力推动衔接资金支持产业项目提质增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强化资金项目绩效管理。要深入领会这一政策要求,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推动产业项目提质增效上来。一要督促地方和行业部门加强产业项目谋划。各地要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重点支持具有较好资源禀赋、良好市场前景、带动增收能力强的产业项目,注重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二要注重全产业链发展。对照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的要求,注重支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把农产品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三要注重扶持政策迭代升级。各地产业发展基础不同、产业阶段不同,面临的主要矛盾也不一样。要会同行业部门加强对地方的工作指导,加强资金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更加精准有效地推动产业持续提档升级。

(五)有力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亲自推动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战略性、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谋划了国家水网宏伟蓝图。要继续做好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继续支持重点地区推进小型水库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水利防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和监测感知能力;支持各地推广应用自主安全可控的先进适用性新技术、新产品,开展白蚁等害堤(坝)动物的应急整治和检查监测。一是坚持科技引领,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水利工程安全涉及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诸多安全,保障水利工程安全是在水利领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与具体要求,各地要坚持科技引领,特别是要应用好北斗等成熟、先进的自主科技,强化对水库、堤防、河流、灌区的常态化监测,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二是统筹考虑规划与财力可能,在制定和实施水利一些具体领域的规划和方案时,只能作为预期性指导。规划是方向,是思路,不是资金承诺书。三是省级财政和水利部门要加强协作,主动担起责任,对一些涉及系统安全,分布广、线条长的项目要加强统一组织实施,坚持好“全国一盘棋”和省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支撑”的原则。

(六)稳妥有序推进“三个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各地要坚持试点示范、竞争择优导向,按照既定安排,优化政策供给,扎实做好有关工作。重点强调两个方面。

1.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今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建设5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各地要加强统筹组织,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发挥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切实做好“土特产”文章。一要优化项目布局。聚焦主要粮油作物、种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品类,适当兼顾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二要提升粮食产能。今年在统筹考虑各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基础上,增设“粮食总产量”因素,对去年粮食总产量超800亿斤的产粮大省,各增加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基础性指标。相关粮食主产省份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平台作用,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提升有机统一。三要激发产业动能。各地在项目建设中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入推进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带动粮油等重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四要细化实化利益联结机制。要进一步突出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的公共属性,重点支持公益性较强、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对农民带动能力强的环节和领域,促进市场投资主体和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2.加快农村综合改革相关试点落地见效。近年来,中央财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分类施策,形成了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强基补短、试点试验示范引领“点面结合”的农村综合改革政策体系,在有效解决农民群众急难愁盼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需求、激发农村改革创新活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审核,优先选择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级财政运行状况良好、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性高、相关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工作基础好、具备较强区域代表性以及机制探索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财政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效果好的地方开展试点,确保试点内容可操作、可落地、可持续。

(七)持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安排25261亿元,增长5.1%,强农惠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政策针对性强、含金量高。但是怎么把宝贵的支农资金用好,把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落实好才是当前最大的考验、最重要的任务。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运用好方案化、清单化、项目化的工作方法,强化从资金拨付、政策制定源头到资金使用、政策落实末梢的全过程管控、全流程监督,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

1.严肃财经纪律,全方位加强资金管理。财政收支形势越严峻,越要严肃财经纪律,越要管住用好宝贵的财政支农资金。一是严格预算执行。各地要加强调度,按照序时进度切实加快预算执行,不断提高预算执行质量。通过常态化“线上”监测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重点分析,适时进行督导通报。二是完善惠农补贴管理长效机制。要围绕政策目标和工作实际,合理优化测算因素和分配方法,明确体现政策导向和激励约束。对存在挤占挪用、发放不及时等突出问题的补贴项目,可采取提级发放等方式,由省级或市级财政部门直接兑付到补贴对象账户。三是强化中央财政资金监管。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好的绩效管好用好每一笔中央财政资金,坚决做到“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要把增发国债资金作为财会监督的重点,强化全流程监管,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确保花在刀刃上、用出效益来。四是坚决做好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要高度重视、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传导压力,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市县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按照预算法和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分配和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同时要“举一反三”,确保问题整改得实、工作提升得好。五是加强部门预算管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科学合理安排支出,推动中央农口部门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部门预算管理水平。

2.突出激励约束,用好试点示范。今后中央财政在测算分配涉农转移支付资金时,将进一步突出扶强扶优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将投入责任落实、工作开展成效、绩效评价结果等作为重要的分配因素,促进形成支农政策实施的良性循环。一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突出资金支持重点,更多采取试点示范方式支持乡村振兴。不撒胡椒面、不搞照顾式平衡,进一步突出正向激励,有效防止干好干坏、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二是加强督导调研和动态跟踪,提升试点示范成效。加强对相关试点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问效,统筹调度工作进展,强化督促指导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部门协同,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深化财政部门和行业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科学界定普惠性、均衡性支持政策和扶强扶优、重点支持政策的区别,定期开展政策评估,建立健全政策制定出台动态调整机制,对一些实施效果欠佳、执行进度较慢的支出项目,该退出的应及时退出,该调整优化的及时调整优化,避免政策僵化,将退出资金通过调结构重点用于试点示范项目,进一步强化激励导向。在后续选择、推进、评估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试点示范项目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同行业部门的沟通协调,深入探索有关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规律、发展方向、评价模式等,建立同审核、同批复、同监督、同报告的工作机制,切实凝聚工作合力。

4.坚持实事求是,正确把握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现有的每一项涉农转移支付、每一个支出方向都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要坚决纠正部分地方简单以资金量大小定性政策“小散乱”的错误认知,避免以整合之名削抵地方財政支出责任,对“三农”投入形成“挤出”效应,严厉查处乱整合或以整合为名挪用涉农资金的问题。

5.深入开展调研,着力改革攻坚。充分认识当前财政运行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主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超前谋划重大财政支农政策,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部署的主动性,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的政策建议。

6.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经党中央同意,自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全国财农系统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条例》,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言行准则,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能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要严于律己,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纠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落实为基层减负和过紧日子的有关要求。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开拓奋进,铆足干劲、善作善成,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做到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5G+农业”:5G如何为农业赋能?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健康同行!
农业保险 保障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