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撰写高质量审计报告

2024-05-29刘高翔

理财·收藏版 2024年5期

刘高翔

审计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审计报告的编制起草工作,确保审计报告评价客观公正、问题事实清楚、定性准确恰当、提出的审计建议合理、有利于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那么写好审计报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因为无论现场审计工作做得多么完美,最后体现工作成果的都得靠这一纸审计报告。如何才能撰写出让人印象深刻、产生共鸣的审计报告,让审计人员的思维和建议得到有效传递?

一、客观如实反映事实,重点突出审计报告核心

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揭示和反映问题。审计报告应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进行。当审计人员撰写完一篇审计报告时,不妨站在一个不了解审计背景的第三阅读者的角度,通过阅读审计报告就能知道这篇报告想说些什么问题即报告的主题。如果能做到,那么这篇审计报告的主题就简明扼要地突出显示出来了。审计工作者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针对性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问题描述、定性定责、处理意见、政策建议等进行专业判断和取舍。

二、对产生问题谨慎定性定责

审计报告中包含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审计建议等内容,但审计报告的阅读者、参考者、使用者更最关心的是审计报告的问题部分。审计人员要知道,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很少因为审计报告的综合评价而对被审计对象产生看法,他们往往是通过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加上之前对被审计对象的印象,而产生新的看法,或者更加坚定了之前的看法。通常,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会进一步支持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看法。而对于被审计对象来说,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审计发现问题往往会加重自己的顾虑,尽管审计报告的综合评价总体向好。因此,审计师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的描述。有时候看似一个很小的问题,却有可能是很尖锐敏感的问题,写的稍有偏差,引起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对一些容易产生多重理解的事项,要谨慎把握事实、仔细斟酌语言、认真分析区分造成的后果,如存在损失风险还是已形成损失,存在资金结余还是预算执行不力,未召开会议还是未经集体决策,项目产生损失还是决策存在失误,等等。如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前,要与关联方进行充分沟通。审计师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还要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具体要准确把握决策程序的过程和决策内容,客观、准确定责,不能简单臆断。定性依据引用要规范,尽量不要将“定义式”条款或处罚条款作为定性依据。

三、问题描述应做到事实清晰,语言简明扼要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事实的载体,语言是描述事实的工具。审计师了解的事实越清晰明朗,获取的证据、数据越充分,审计报告的语言会越准确,审计报告才会越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审计师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语言文风应客观平实,坚持以写实为主,事实叙述要简明扼要,表述清楚,条理清晰,不可一言带过描述不清,也要杜绝文字冗长,文不达意;要避免主观笼统、空话套话,也要避免使用修饰性、倾向性或缺少证据支持的语言,如较高、较低、涉嫌、可能等;行文过程也应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各取证间的关系,注意把握证据中的关键细节,注意区分主要事实即违规事实和次要事实,不能主次颠倒。

在审计过程中,是不是所有的事实都需要罗列进审计报告呢?首先要避免堆砌过多的素材,达到“简明扼要呈现”的目的。越是简单,越有可能具备脱颖而出的“存在感”和“气质”,给人的印象才越深刻。若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与报告方向不相关的事实都应舍弃,无论事实材料是否明朗清晰;二是以“有价值”为终极目标,舍弃那些“正确的废话”,虽然它们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去了解提炼。但对于以“有价值”为终极目标而言,它们的价值并不高。审计人员不必纠结于好不容易获取的事实材料如果不用是不是可惜,有舍才有得。在避免堆砌过多的报告素材时,还需要考虑如何简明扼要地呈现报告。人的记忆原本是由情感和画面组合而成的,经过长时间仍然给人留有深刻印象的设计,大部分都与情感相关。若要审计报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呈现方式也应尽量振奋人心。一般情况下,对于审计数据较多的审计报告,可以探索实行表格化形式,增强审计报告的直观性,当然这需要审计师花费更多的心思。对于那些与数据不相关的事实,可以使用更醒目的形式来提高报告阅读使用者的注意力。利用关键词强调式的结论先行模式,精辟凝练,避免语句过长。

四、发现问题定性处理处罚依据合规准确

审计报告不仅要表达出违规违纪事项行为结果,对问题进行适当准确的定性,作为判断其违规违纪的标准,还应该列示其违反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这样有利于各级审计工作人员战胜违规无据推测的弊病,同时也说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缜密、持重、担当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法律法规处理处罚规定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审计处理处罚法规依据引用也会出现不具体、不全面或超出审计权限引用法规等现象。那么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准确全面地引用法律法规作为处理处罚依据的同时,必须以具体的审计法律法规作为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依据。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性和归类要正确无误。实际工作中也有部分问题定性不精准,用表象或事实代替对问题的结论,没有把问题本质揭露出来;问题定性与事实描述不相符;定性依据不充分;因定性不正确,导致归类不正确等。“市场波动不确定性等客观因素”与“谨慎的原则”之间缺乏必然联系,顯然这样的描述依据就不充分。

审计师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切忌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章作为提出定性、处理处罚建议的依据。如一些审计人员在提出定性、处理处罚建议时,使用“根据某某法的有关规定”语句没有说服力,属于隔靴搔痒式的定性、处理处罚,并没有指明审计发现问题违纪违规违法的实质,具体违反哪些或者哪条法律条文,是很不严肃和不负责任的。

因此,审计师在撰写审计报告时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应用的审计处理处罚意见要依法依规,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危害后果相当,审计发现问题应先处理纠正,再视情况依法进行处罚,不应以处罚代替处理,也要防止该处罚的不处罚,处理处罚意见应明确、具体,与处理处罚依据一致,并且具有可执行性,不得笼统责令改正或自行纠正,也不得使用“今后加强管理”“下不为例”“类似行为不得再次发生”等表述代替具体处理处罚措施。

五、提出的审计建议必须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的可操作性

对于一份完美的审计报告而言,仅仅冷冰冰地呈现事实建议是不够的。审计师会在提出审计建议时尽量减少使用的审计语言不那么“生冷”。也可以在审计报告中使用一些更中性、更柔和但不影响准确性的措辞,还可以在审计报告中提及一些被审计对象对以往审计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已整改取得的成效等。针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问题的产生是为了必须坚持国家的政策层面存在的体制机制、方针政策、经济运行环境等情况时,那么实时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必须确保对坚持国家方针和政策有关联性,防止泛泛而谈;提出审计建议也必须坚持鼓励创新、推动改革的思路,以改革方向和精神为指导,促进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出审计建议还必须坚持可行性,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可行,切忌空话套话,避免建议不够明确具体,不利于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

审计工作的“下半篇文章”是如何做好审计整改,审计整改需要建立有效且严谨的监督管理办法,各级审计部门应当建立整改台账,设定整改的最后时限,跟踪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的全过程,整改责任部门也应按审计部门提出的要求随时上报阶段性的整改结果。审计整改考核有利于审计整改的进一步推进,整改的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加大整改督促成效。通过实行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公布,让未被审计的单位对标问题开展自查工作,经过自查工作进行自我风险排查。对审计项目中涉及面广、风险系数高、容易经常出现的审计问题进行关注,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多注意,实现对全部审计问题风险点的再检查。

六、加大审核把关力度,认真审核仔细校对

坚持对审计报告实行三级审理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对每一级复核规定具体的复核内容和复核要求,确定各级审计人员的职责和准绳。既要把握好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关,又要把握好文字关。提高文字书写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字素质,开展写作、语法和公文知識学习操练,全面系统地驾驭审计各类文书写作基本功。在出具报告阶段,审计人员要认真仔细校对已形成的报告,坚持做到“一对二算三读四排版”,对照前后文,核对关联性;计算数字勾稽关系,保证准确性;逐字通读,查找语法错误,切忌一目十行,出于惯性思维忽略细小错误,避免语言表达失误;在印发审计报告时,要指定专人检查排版,规范公文格式,注意细节即报告流转修改中字体、格式的变化,序号连续性问题,避免出现落款格式错误和日期等瑕疵而影响审计报告质量。

七、结 语

总之,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思路决定行动,结果体现思路。审计报告也是审计部门的门面、审计过程的价值载体。通过审计报告的呈现,可以让审计报告的阅读者、参考者、使用者看到审计部门的专业视角、专业态度和价值导向,证明审计部门的重要价值,让被审计部门理解审计部门的立场,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