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当“考古工作者”去探寻活态遗存的屯堡文化
2024-05-29忠兴杨汝祥陈文杰张定贵
忠兴 杨汝祥 陈文杰 张定贵
“被当代人了解并记住”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考古工作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屯堡文化风雨600余年,至今仍在建筑、服饰、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较好的活态遗存。
考古学家用专业的方式去发掘卫所、城址、墓葬等遗存,做相关的研究。而普通的你、我、他,也可以走进活态的屯堡文化中,了解不同领域的遗存,去还原600多年前的故事,探寻一段历史,这也不失为一种“考古”。
——编者
民居
石头建筑群,是生活家园更是防御阵地
卫、所、屯堡为明王朝的地方屯军机构。屯堡人长期居住在军屯地域,与当地居民交往、联姻,既保留了自己的历史传统,又汲取了当地民族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屯堡民居:不失传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制用。
安顺市辖区内以屯堡、卫、所为名的村寨比比皆是,这里的屯堡民居保存较为完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屯堡人的历史面貌。
从讲风水的角度看,安顺屯堡村寨的选址是别具匠心的。村寨均居于高耸的平川之上,寨前多良田,且水源充足,寨后紧靠青山,但村寨不修在山上。前面都有清澈的河水而不靠近岸边。这样的选址,依山不居山,满足了军屯“无事屯田、以资军实”,进可攻,退可守的实际需要;傍水不居岸,又避免了贵州夏季多雨的洪涝灾害。
安顺屯堡民居的外形特征也很有特色,是在汉族民居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在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民居严格地按照南北纵轴线依次布置建筑的北方四合院,整个建筑体系井然有序,条理分明。为适应生存的需要(防盗、防匪),往往在正房和厢房连接的后墙右侧,砌筑既能作守备又能瞭望的碉堡。院内的其它附属建筑,连同披檐、廊、墙随功能的需要或地形的变化而灵活布置,突破了四合院绝对内向的严格限制,部分地面向外部自然空间,大大丰富了屯堡民居的景观变化 。
安顺屯堡民居的构架均为穿斗式木结构,承重和围护分工明确,靠木屋架承重,墙只起围护作用。内部间隔和门窗装修都为木板,但墙和屋顶很有地方特色,选用了坚固的石块砌墙、石板铺顶。屋脊的装饰沿用了传统的小青瓦,不但巧妙地利用了弧形瓦更易排水的特点,而且使屋面黑白对比分明,在一片白色的屋面上显现出清晰的线条,突出了屋脊的轮廓。据测定,这样的石板屋顶跟相同的瓦屋顶相比还轻五分之一。对“力”的合理利用也彰显在屯堡建筑里,这样的巧思延长了建筑寿命,使得屯堡民居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淋,至今大部分仍保存完好。
屯堡民居在整体上不过多粉饰,石墙就是石头的本色,木板壁暴露出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色彩,显得淳朴自然,只在重点部位和醒目的构件上,如柱础、门楼、窗户等处用雕刻加以装饰。
屯堡民居的功能是实用美观而又合理的,它适应了安顺地区地形地势的变化。总的来看,屯堡人在黔中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不仅适应了自然而且改造了自然,创造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石木建筑,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保护的。
服饰
大襟大袖长袍,明代老百姓的汉服这样穿
在安顺的屯堡村寨里,随处可见穿着“大襟大袖长袍尖头鞋”的屯堡嬢嬢们,她们为小城增添了独特的“历史色彩”,向到访的人们诉说着屯堡人祖先挥戈南征的古老故事。想要从活态遗存中了解屯堡文化,美丽的屯堡服饰便是最好的切入点之一。
屯堡儿童的服饰娇俏可爱。头戴风帽或虎头帽,帽前沿有银制或玉石的装饰,银制的叫“银印”,玉石的叫“玉牌”,装饰为虎头鱼尾,寓意儿童身体强壮、虎虎生风。项上戴银质项圈,或银制、玉制的“长命锁”,锁上一般有“长命百岁”字样。裤子叫娃娃裤,脚穿镶花小鞋。夏天穿绣有美丽图纹的布耳草鞋(布制)。
屯堡成年男女的服饰又叫“凤阳装”。男子服饰以对襟短衫和大襟长衫为主。下穿宽腰宽裤脚长裤。头戴圆帽或包头帕。脚穿圆口布鞋或粗耳草鞋,冬天穿棉袜、棉鞋,头戴棉帽。
屯堡妇女的装束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每逢赶场、庙会、走亲会友,屯堡女子就会认真地打扮一番,无数的长袍大袖子衣服和绣花鞋汇聚在一起,可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表演秀。有段顺口溜说屯堡妇女服饰:“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
“头上一个罩罩”是已婚妇女的头饰。妇女将头发绾在头上,用一个马尾织成的“罩子”(发网)盖住头发,还要加上簪子呈十字交叉固定,簪子一般为玉石制作,有梅花图案,称“梅花管簪”。已婚妇女用青纱、青布或白布折成宽约一寸半的布条包头,称“册帕子”,年轻的妇女一般包白帕,年老的包青帕。而未婚女子,通常头发梳成独辫。
“耳上两个吊吊”是说戴着一对由屯堡银匠制作的银耳环,长约3厘米左右,在耳环两端有半球状的耳环锤,两个环锤用银链连结。屯堡妇女一般还戴有手镯、戒指,手镯一般是银或玉石制成,银手镯还有镂空雕花的上等工藝,戒指以银质为多,有方头,上刻财、福、寿、喜等字样和吉祥花草的图案。
“腰上一个扫扫”是指腰上系着屯堡人家独有的“丝头系腰”,系腰两端垂着的流苏形似“扫帚”。行走时,丝线左右摇摆甩出鱼钩状,有一种动感美。
“脚上两个翘翘”是说屯堡妇女穿着的绣花鞋,鞋尖高高翘起。由于需要长期下田劳作,不缠“三寸金莲”,屯堡妇女也因此被称为“大脚妹”。
美食
以淮扬菜为基底,兼收并蓄成黔菜代表
明代,中原、江淮大量人口陆续迁移到黔中地区,世代繁衍形成了今天的屯堡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互相浸润、慢慢融合,这也使得屯堡菜味兼南北,并具有自己的风格。
它的基础是淮扬菜,但也吸收了川、湘、滇等地区的烹饪方法,以及贵州少数民族菜式的影响。屯堡菜轻油盐重酸辣,注重原汁原味,讲究食材的新鲜和质量。它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有成席成宴的酒席菜,也有小锅小灶的家常菜,还有风味独特的一锅香和种类繁多的小吃。经过六百多年的雕琢,屯堡菜成为黔菜中典型突出的代表。
屯堡家常烹饪采用应季时蔬山野小菜,因料施烹,操作简便易行,同时物尽其用:一根莴笋,笋叶、笋肉、笋皮,都被加工成不同菜品;一块肉,净瘦、肥瘦、肥肉、皮,也都由不同工艺制成佳肴……惜物的精神,体现在屯堡菜对每种食材繁复完美的加工技艺中。
最能体现屯堡美食味兼南北风格的,是传统的酒席菜。
光绪年间安顺名厨李兰亭先生在他写的《黔菜谱》中就记录了若干道老宴席,其中的“燕窝席”“烧烤席”“蹄筋席”还能在屯堡地区吃到。这三道老宴席的名称,是以八大主菜的第一个菜品(头菜)之名所定。如头菜为“杂烩鸽蛋”,此席即为“鸽蛋席”;头菜为“刷把蹄筋”,则此席即为“蹄筋席”,以此类推。
屯堡宴席的出菜順序和味道搭配极为讲究,前四盘为下酒菜,其二为八大菜,再三为后四盘(座菜)即下饭菜,再四为汤菜,最后饭后小点。八大菜中的头菜,必须为咸鲜白味的汤汁菜,有为客人润喉顺口的作用,和西餐中的开胃酒、粤菜中的润肠汤相似;八大菜中的第二道菜必须是辛辣的菜品,用来提口味,如“宫保鸡 ”“凤尾腰花”一类;以后其余菜品均可根据主人所定丰简规格任意出菜,直到后四盘下饭菜上完。汤菜和饭后小点,必须讲究甜汤上甜点和咸汤上咸点,如三鲜汤为咸汤,配破酥包、油炸鸡蛋糕、香酥肉饼一类为佳;银耳汤为甜汤,则配燕窝酥、眉头酥、佛手酥、小桃酥、小麻饼一类为宜。按旧时酒宴风俗此时每位客人可将饭后小点用桌上准备的牛皮纸打包回家,带给家中孩童食用,称之为“揸(zha)包”。
这三道宴席为高端老宴席,一般只在小范围内宴请,用此宴席由头或场合多是子弟高中、官员升迁、商人置业,或者投资成功时所用。“燕窝席”意指展翅高飞,鹏程万里;“烧烤席”意指生意兴隆,红红火火。
也有一种把安顺的风味融合一锅的小型酒席菜“一锅香”,属于什锦杂烩菜。第一层将青菜,白菜炒好打底,然后铺放炒好的山药、豆腐果、韭黄,最后再铺上回锅肉,糟辣肉片和辣子鸡等菜肴,以文火加热即食。各种菜肴杂烩一锅,相互借味而出一锅皆香。一般家人聚餐,相熟友人小酌,“一锅香”则是老饕首选。
贵州有民谚“贵阳的穿着,安顺的吃喝”,而安顺的吃喝,指的就是屯堡美食。随着岁月变迁,屯堡美食带着六百年明朝味道的饮食文化,逐渐影响了贵州其他地区的烹饪方式,成为贵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娱
演出家国大义忠肝义胆,用戏剧凝聚人心教愚化贤
屯堡的村落保留着独有的文化娱乐方式,当中最典型的属“地戏”。这个地方戏种,陪伴屯堡人的生活,戏中的故事,也表达出屯堡人的精神追求。
地戏看似一种乡村小戏,但戏小乾坤大,可说其指向“大”有讲究,“大”有深意,需要别样的视野“另眼看戏”。在2006年,地戏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属名实相符。
屯堡村寨有“戏叙史册”的说法。地戏目前尚存的28个剧目,共369堂,从《东周列国》到《大明英烈传》,可以说是一部虽残缺但却比较庞大的“中国通史”。同时,所有剧目只有武戏,没有儿女情长的文戏。戏里的故事秉持忠义仁勇精神,充斥着大量的王朝国家符号。地戏演员虽是农人,“三五步千山万水,七八人万马千军”,剧情呈现的却是与他们现实身份距离遥远的话语,边关、番邦、设朝、出征、沙场、破敌、旌旗、凯旋等术语,明君、贤相、主帅、大将、孤家、爱卿、状元、诸侯等称谓,智慧谋略、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攻城略地、班师回朝等词汇。
追索缘由,这和600年前屯堡的军屯特色有关,演国家大义、演忠肝义胆,对当时的屯堡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凝聚与鼓舞。如今,地戏年复一年在村中上演,这些具有家国情怀符号特征的语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屯堡人的族群心理,儒家忠义仁勇等理念渗透其中,使一代代屯堡人浸染在正统的思想中,起到“教愚化贤”的作用。
地戏不仅有丰富的情节,还内蕴着中国传统的组织文化。地戏叙事注意突出“明君+贤相+良将”的重要性,胜利一方往往是拥有很好的构成和组合,失败一方往往存在诸多问题。这是地戏剧本叙述的理想组织结构,在很多屯堡老人看来这是“胜利之师”的重要原因。管理学上有几句话,“贤者居上,能者居中,工者居下,智者居侧”,地戏剧本叙事的结构与此较为接近。屯堡乡村民间组织比较发达,除了与他们祖先明初入黔的征战历史有关之外,地戏里的中国传统组织文化或许会有些影响。(责任编辑/谢予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