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鲁屯古镇的前世今生之“军屯文化”
2024-05-29孙晋楠
鲁屯古镇位于兴义市,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439年)普安扬屯(今楼下镇)之千户所遂移至此。洪武二十三年(1440年)置安南守御所于此,筑城于扬拉山(今东北境的七孔塘),并命名为“鲁屯”。鲁屯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积淀着厚重的明清军屯文化色彩,经明清时期而繁荣昌盛,留下了“牌坊文化”,而今义龙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重点打造鲁屯“大明文化”,让这座600多年的古屯再次焕发生机。
走进鲁屯古镇,我们穿街走巷,感受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那些具有年代感的文物遗迹,似乎都在讲述着这里的繁华和历史。说起鲁屯古镇文化,就不得不说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军屯文化”。鲁屯中还遗留着部分古老的石墙,青苔野花在此生长古意盎然。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小镇上明朝时期的建筑已留存不多,但鲁屯的巷道仍然延续着军屯时期的布局。走进古镇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巷道错综复杂,据说是为了应对战事时,让士兵们快速反应,形成易守难攻的局面,古镇里到处大大小小这样的巷道。
“这些巷道都没有变过,都是这种路形,仅仅只是铺了这些石板路。”鲁屯古镇居民夏启刚说。
鲁屯的军屯文化,要追溯到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討云南梁王获胜后便屯兵于此,安居立寨。军屯制把江南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思想观念带到了鲁屯,那时的鲁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商贸发达,四川和云南等都有商人云集于此。因此,明清时期的鲁屯,曾一度是兴义和安龙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我听老一辈人说,以前镇上有四大城门,分为南门、北门、西门、东门。”夏启刚说,如今古城门只留下了一个城角,但它却是600多年来军屯文化演变至今的一个见证。鲁屯军屯文化的建筑观念,把防卫放在首要位置,古城墙环围整个鲁屯古城,形成一个封闭的城,城内被当地人俗称“屯里头”,为了适应军事防御,“屯里头”采用“T”字格建筑模式,条条巷道相互联通,七弯八拐,第一次来鲁屯的人最容易陷入死胡同。
值得一提的还有鲁屯围鼓舞,它是明代军屯生活的真实写照,最初仅在军队中使用,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表演形式。至今鲁屯依然保留着表演围鼓舞的习俗,鲁屯镇鲁屯社区村民冉龙才就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围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冉龙才说,围鼓舞由来就是在明朝军队里产生,闲时用于取乐、驱邪,当时鲁屯周围山高林密,豺狼虎豹经常来干扰军队,于是就用围鼓敲响来赶走它们,战时则用于进军击鼓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之后军队围鼓流传于民间,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改进,形成了围鼓舞。
围鼓、围鼓,就是围着鼓点来表演,用大鼓来指挥,气势节奏都很好,打起来有种精神感,粗犷豪迈的感觉,在明朝时期有战事时,冲锋陷阵的时候用鼓点来指挥,进军时要用快长锤(快节奏),收兵的时候用慢长锤(慢节奏)。军队中围鼓乐器有大鼓、大锣、马锣、大钹,形成一套表演器具。围鼓舞已渗入到古镇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还影响着现在人们的生活,凡红白喜事、祝寿、庙会、祈福、庆功、纳财都经常演出。
年轻的游客酷爱穿着汉服游玩鲁屯古镇,小桥流水、石头牌坊,还有斑驳的石墙石瓦,都成了穿着汉服体验一把古意的好去处。不知不觉间连游玩的人们也成了古镇一条美丽的风景线,真印证了那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着你”。(责任编辑/孙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