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名人故居
2024-05-29郭顺富董静静
郭顺富 董静静
“蓝色”的青岛,同样是“红色”的热土。青岛,这个镶嵌在中国东海岸的城市,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吸引着世人,更因其众多富含历史文化积淀的建筑遗址而独具魅力。蕴藏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青岛名人故居,如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闻一多故居等,如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各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探究青岛名人故居过往,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角度,以红色记忆为纽带,可以有效地涵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下面以“康有为故居”为例,谈谈“岛城”名人故居对提升学生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的价值。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是中国近代文化先驱和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在青岛百年人文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认识青岛近代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扇窗口。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序厅陈列有康有为青铜纪念像,内有书房、客厅、卧室复原陈列展室,并辟有《康有为生平史迹展》《康有为书法艺术陈列室》及《康有为藏品展》等专题展区,馆内藏有大量康有为先生的书法手迹及康有为周游各国时珍藏的工艺品。
一、感受历史人物为国家命运上下求索的坚定信念
康有为先生作为一名政治家、思想家,长期投身于救国探索的实践中,他一生中的许多重要事迹都或多或少地与青岛相关,在德国占领胶澳、戊戌变法、五四运动、青岛主权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际,他多次因为青岛问题而发出救亡图存的历史呼告。晚年更是寓居青岛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即现在的康有为故居。其中陈列的多幅“康体”真迹等,是研究康有为生平及学术思想的重要物证。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康有为洞察时势,意识到非变法不足以救亡,著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1895年,他与梁启超等筹措公车上书,使自己的变法主张由独奏变为群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897年,德国占领胶澳,他悲愤至极再次上书光绪帝,吁求尽速变法以救亡图存。次年,不甘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采纳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正式揭幕,歷时103天,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变法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历史基础。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开始了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足迹遍及四大洲三十余国,为近代中国行世界之路最长者。流亡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广泛考察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辛亥革命胜利后,康有为结束海外流亡生涯,返国后定居上海。当时,中国已进入了民主共和时代,康有为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爱国立场。1915年,力讨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发表《请诛国贼救学生电》,声援爱国学生。
二、体会先觉为启国人眼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在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的展品中,最为吸睛的是有诸多海外特色的文物。康有为是中国博物馆思想的先知先觉者,他深刻意识到近代公共博物馆在传承文明、开启民智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百日维新”期间曾将倡办博物馆作为新政之一,呼吁大力保护古物。为此,在海外流亡的十余年间,他广泛搜求各国风物,悉心搜罗各国文物与艺术品。寓居青岛期间,康有为在居所内展览自己收藏的海外文物及中国古代的字画、瓷器、佛像等古董与艺术品,并以近代博物馆布展方式加以文字说明。此举吸引了不少游人,其住所俨然一座私人博物馆。现今,这些藏品均已配以详细注解、全景二维码,我们可以扫码观看每个文物的全景展示。例如,可以通过观看康有为收藏的埃及挂毯、挪威瓷挂盘、各国钱币等,一窥近代世界多元文明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品味这些异域工艺品的时候,可以洞察领略一位学贯中西、迹遍全球的人文行者的心路历程。
三、深刻理解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道理
康有为故居的生平展厅分四个单元介绍了康有为的一生。第一个单元是“南海往事”,讲述了康有为接触西学的历程;第二单元是“维新长歌”,则讲述其维新之路;第三个单元“海外岁月”,讲述的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流亡海外16年的经历;第四个单元“复辟遗梦”。纪念馆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再现了康有为先生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复兴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一生,彰显了家国一体、匹夫有责的历史逻辑。对康有为故居进行实地探访,了解康有为跌宕起伏的一生,不仅是探寻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使中学生在感知历史脉络的同时,也能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以康有为故居为代表的青岛名人故居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带领学生回望曾经风雨动荡和民族危亡时期中国的历史变迁,有效地弥补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性,成为涵育中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生动可触的生活细节,它引领着年轻一代触摸历史脉搏,承继先贤遗志,最终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