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题能力培养

2024-05-29黄振业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4年4期
关键词:史实升华结论

黄振业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细细研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发现,其培养要求非常明晰:通过学习,学生要知道特定史实之间的联系,并能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并据此作出合理解释;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等等。简而言之,学生要具备依据史料陈述观点,并进行合理论证的能力。这恰恰是现在论述题设置的框架:给出材料,要求学生提炼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笔者经历了深圳中考论述题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每一届的学生最害怕见到的也是论述题。笔者在平时多次比对论述题的参考答案和学生的作答案例,也摸索出了一些解答论述题的不成熟看法,在此简要总结,以供借鉴。

一、观点提炼是关键

在讲解论述题时,只要问学生:“解答论述题的‘三步走,哪一步最关键?”得到比较多的答案都是“论证”,因为在学生看来,论证部分在论述题答案里面所占分值最多,且论证所需篇幅最大。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观点、论证和结论中最关键的应该是观点的提炼,因为观点提炼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论证好不好展开。好的观点应该是综合几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提炼成的一句简单明了的陈述句。

以2018年中考论述题为例,材料一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材料二是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论述,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题干写明了不同制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有学生直接把“论改革开放”作为观点,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实入手进行论证。从评分标准来看,这样的答案属于三档,得分在4分左右。这是因为,一来观点不是陈述句,没有明确表达作者对某件历史事件的看法;二来没有概括出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罗斯福新政这则材料在这里显得多余。

在2019年深圳市光明区历史七年级上册统考中,论述题的材料主题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但在评卷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回答诸如“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对世界影响深远”之类的观点,论证时也只从中华文明“走出去”对世界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证,而没有从世界文明“引进来”对中国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证。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一是因为七年级主要讲述的是中华文明,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二是因为学生不会归纳材料,不会提炼观点。

由以上两个案例也可以看出,观点影响着论证与结论。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科学提炼观点的重要性。在作答论述题时,我们应该事先在脑海中把框架定下来,直到观点、论证和结论都在脑海中基本形成的时候,再开始动笔作答。

二、史论结合需完整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的《自序》中提到:“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宗廷虎先生提出“以史促論、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这些都强调了史论结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论证部分在论述题答案里面占的分值最大,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是学生主要花笔墨的地方。如果说提炼观点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话,那么论证考查的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陈述能力了。笔者认为,大体上来说,论证可以分为两步:陈述史实和解释观点。

首先是陈述史实。一方面,所列举的史实一定要与观点紧密关联。以《深圳市202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南》历史学科说明所列样题第15题为例,材料提供了两幅图片,分别是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和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两则材料强调了对外交流这一个共同主题,如果观点提取得当,论证部分的史实就可从两则材料分别得出。另一方面,所列史实应优先从材料中得出。仍以上题为例,避开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而采用其他史实进行论证则不是最佳的选择。当然,根据论述题作答的技巧,在后面加上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作为补充,也是可以的。

其次是解释观点。仍以上面提到的试题为例,如果以“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观点,那么在论证的时候,除了要列出对外交流的史实外,还需解释相应史实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就是“论”,就是史论结合,也做到了与观点一致。

简而言之,论证包括史实和论述,二者缺一不可,且都要与观点保持一致。

三、结论正确有升华

论述题的结论部分应包含两部分:呼应观点、总结升华。总结升华部分应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

首先是呼应观点。结论要与观点保持一致。许多学生在答题时,经常把观点再抄一遍作为结论,认为这就是呼应观点。这样写结论,虽然与观点保持了一致,但是按照评分标准,结论照抄观点是不能重复给分的。结论可以是观点的一种变式,也可以是与观点相近的表述。我们在日常学习当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多积累一些结论性的表述,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等等。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概括能力的不足。

其次是总结升华。笔者认为总结升华是体现结论正确的关键。第一,导向要正确,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笔者曾经命制过一道以“远离战争、珍爱和平”为主题的论述题,有学生在结论中写道:我们要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军事强国,有朝一日,打到日本去,为战争中死去的中国人报仇。从强国御侮的角度来看,这位学生的认识没有问题,但把爱国情怀变成简单的复仇情绪是不对的,也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第二,做法要切实可行,少说空洞之语。笔者发现,在升华到青少年学生该怎么做的时候,他们最喜欢写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身边小事做起。虽然导向没问题,但总给人俗套陈旧之感。

四、规范、基础是保障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答题也需讲求规范,让卷面赏心悦目。首先,结构要完整。平时的改卷中,我们发现每次都有少数学生论述题结论没写完。这或许与考试时间分配有关系。历史论述题在试卷的最后面,如果选择按序作答,一旦前面的题目稍难,就有可能出现答题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要做好考试时间分配的训练,以保证在考试时有足够的时间作答论述题。其次,书写要工整。论述题主观性比较强,有如语文的写作文,文字篇幅较多,书写不工整就很容易被扣分。一位参与联考改卷的老师曾经说:“我在改卷时,书写工整的是找得分点,书写潦草的是找失分点。”

这里讲的基础,主要是重要史实的积累和理解。自从命题导向转向素养和能力以来,不少师生走向“识记基础知识已经没有用”的极端。虽然近几年的命题趋势,确实弱化了对纯知识记忆的考查,但没有对重要史实的积累和理解,答案也会变得空洞。比如,在深圳市光明区的一次阶段考试当中,论述题是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试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材料一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抄一遍,既没有五四运动相关史实的列举,也没有对材料表述进行适当的归纳。如此作答的学生基本上平时学习都不太专注,他们不能在考试时从记忆中提取相关史实。所以,掌握基础知识是做好论述题的前提条件。

论述题是考查学生素养的重要题型。在平时,一是要培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要多练典型题,掌握作答技巧;三是要树立信心,敢于动笔,规范作答。这样定能答好论述题。

猜你喜欢

史实升华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贪吃蛇升华记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结论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惊人结论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